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的设计和解决是教师教学必须面临的问题,而设计问题又是其中的核心。设计问题应该遵循科学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原则,这样才能通过问题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关键词:化学 问题 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初中化学必须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化学观念、化学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求知氛围,也就是说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则成为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优质的化学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化学问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化学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所设计的事实、知识、思想、方法必须是真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在化学问题解决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是正确的。初中化学问题设计的知识要求并不高,但如果因过分注重考核某些技能技巧而人为编造,就可能导致科学错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常温下配制100克50%的NaCl溶液需NaCl和水各多少克?由于NaCl在常温下的溶解度为36克,所以,根据溶解度的相关计算,饱和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6.5%。也就是说,常温下NaCl溶液的浓度最大为26.5%,所以是不可能配制出50%的NaCl溶液的,这是一个假命题。事实上,在平时的一些测试甚至在某些地区的中考试卷中,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试题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化学并不一定要以实验、以事实为基础,只是文字和数字游戏而已。这种做法很显然是违背科学精神、科学原则的。
  二、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将化學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求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喜悦,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其加深对化学科学价值的认识。例如:为什么可用白醋除去金属门上的锈斑?为什么小麦出芽后要向田里抛撒草木灰?焚烧秸秆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不能过量补充微量元素?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对此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当然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演示实验中出现的“意外”也是设计情境性问题极好的素材。有实验必然有失败、有“意外”,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规律,教师对此勿庸讳言,而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出现,学生的思维常会迸发出绚烂的火花。无疑,这种“现场直播”的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笔者在进行葡萄糖化学性质的教学时,临时根据如下的化学反应原理(C6H10O5)n+nH2O——nC6H12O6,将淀粉加水后与稀硫酸混合,利用硫酸的催化作用,生成葡萄糖,再取样加入新制的Cu(OH)2及碘液来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但事实上,无论教师怎么加热,都没有出现红色沉淀,实验“失败”了。对此,我没有掩饰,而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实验会失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淀粉中含有杂质,有的说NaOH溶液太少,还有的说是H2SO4过量了,破坏了反应的碱性环境,不一而足。我则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现场进行试验探究,最后终于找出了问题之所在,原来是酸加多了,将反应的碱性环境破坏了。这一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激情靠题海战术是绝对训练不出来的。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化学问题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性和体验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试验、观察、参观、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化学素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虽然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试验在模式上是一致的。另外,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也反对简单机械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将在这种背景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其他的情境中进行迁移。这种教学思路也可以通俗地称为“做中学”。
  每逢冬季下雪,笔者都会根据教材设计以下的实践性课题:
  1.教材(沪教版)上讲“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能较快融化”,那么下列哪种盐使冰雪融化的速度最快?A.NaCl;B.KNO3 ;C.MgSO4。对此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不追求结果的正确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2.为了恢复交通,政府组织人力向一些交通主干道上大量泼撒融雪剂,融雪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融雪之后它对环境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消除这些不利影响?
  对这个问题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来关注周围的世界,并能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来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当然,问题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肯定不是第一位的。
  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中还有很多,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多做有心人,一定会设计出更多更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型问题是指不具备完整的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一类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考结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开放性问题的开放不是指问题形式上的变化,而应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应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的特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已有的经验,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概括和演绎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摸索解决问题的线索,选择最优途径或方案来解决问题。
  例如:1.如何鉴别稀HCl、Ba(OH)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
  2.如何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问题?
  3.怎样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构建和谐社会”?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为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当然,由于开放性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如何评判学生的回答也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管怎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求全责备,要以鼓励为主,要允许学生犯错,要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对学生精彩的发言,教师还要不吝美词。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点评,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找到最佳的答案。其实,这种方式才是最理想的。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常常感到学生只满足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提出问题,其实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或者我们自己也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如何恰如其分地设置问题,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研究的课题,从而切实落实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韩立福 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久俊 新课程备课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我认为,预设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因此,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才能驾轻就熟。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加深了,只不过我们的预设
期刊
2012年,学校全面推行了语文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我有幸亲历了这场教学改革,看到了实践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一、变化自教学理念开始  伴随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开始,我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取代了师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现在课堂上被动的听和写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巧妙的引导、精彩的评价、欣赏的目光和温馨的自由微笑。这种变化得益于孜孜以求的理论学习和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而且是关键之关键。  一、多元化综合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强调特长发展、注重特长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特长健康地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特长的健康成长,“教”
期刊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写作教学,也有其实际意义。时下,小学生在写作上仍然存在“无真话可说,无真情可诉”的弊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素材积累太少,不会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观察、收集、提炼素材,眼中无物,心中无物,势必导致“笔下无物”。不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学生只有真正养成了“自主观察”的好习惯,其写作之“源头活水”才会源源不绝、
期刊
[引言]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一辈子可以受益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人性养育的殿堂。人性养育的课堂需要真情,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案例描述]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个环节:感动你我  播放F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基础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关键词: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激发兴趣 创新能力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在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预设,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量实现有效的教学生成。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对生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生成则是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完成的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以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兼容互补。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预设 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期刊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得好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特性。本文从综合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近年来,我在实践中对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尝试进行了改革,致力于趣味性、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研究,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教学中,教师只有用心挖掘文本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扎实有效。要创建一个动感高效又让学生得到积极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关键词:新课改 小语教学 情境创设 高效课堂 措施  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