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稳定、可行、可重复的兔慢性肝损伤胆石症模型。方法将9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胆石症组、肝硬化组和肝硬化胆石症组,空白对照组10只,其余各组各20只。空白对照组正常饮食,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胆石症组予20%的CCl4-橄榄油溶液0.2ml/kg腹腔注射,肝硬化组、肝硬化胆石症组予25%的CCl4-橄榄油溶液0.3ml/kg腹腔注射,每4d1次,连续12周,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Masson染色,计算结石形成率。结果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纤维化胆石症组和肝硬化胆石症组结石形成率分别为5%、10%、70%、70%,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胆石症组成石率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47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胆石症组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01;P2<0.001);空白对照组、肝硬化组与肝硬化胆石症组成石率的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2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肝硬化组与肝硬化胆石症组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01;P2<0.001)。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HE染色光镜下可见肝小叶结构遭到破坏,肝细胞肿大;Masson染色见纤维组织增多并变为蓝色,尤其在肝小叶汇管区较为明显,可见假小叶。结论通过用CCl4和高胆固醇、高热量致石饲料,能成功构建稳定、可行的兔慢性肝损伤胆石症模型,为慢性肝损伤兔胆石症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