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创设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景创设,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教学情境”是美国课程论提出的一个概念,不能把教学情境只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该始终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而所谓教学情境的“有效”不应该以分数之类的功利目标为标准。课程目标是“三维”的,“有效”应该是立足于“三维”的良好发展,是更好地发展人(学生)。
  1.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1]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就生物知识本身而言,它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保证。针对新课程理念,创设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有价值的情境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2.1基于生活。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2]为此,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课前设置问题布置学生调查所居住社区中居民使用洗衣粉的情况。问题如下:①使用的是加酶洗衣粉还是普通洗衣粉?②使用前是否有看包装袋上的说明书?③家里的所有衣物是否都用同一种洗衣粉?④使用效果如何?⑤使用后是否彻底清洗了双手?等等。课堂上结合学生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讲授酶的特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2.2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前先制作渗透作用的演示装置,上课引导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研究渗透作用的条件:①请预测漏斗中液面的高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分组讨论)②改变装置中的一个条件,使最终漏斗中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不存在高度差,可以改变的条件有哪些?③用一层纱布代替卵壳膜,漏斗管内液面会升高吗?④烧杯中清水换成同浓度的蔗糖液,结果呢?⑤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通过上述实验结合问题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并对渗透作用的条件有了深入的理解,为下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做了良好铺垫。
  2.3注重形象性。
  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时,高一学生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思维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抽象,如果利用学生已知的甲烷模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引入氨基酸结构这一新知识,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
  2.4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强调学科性。这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课教学重视探究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生长素对植物促进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浓度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较好的做法是先安排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探究“促进扶桑枝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的预实验,课堂上创设实验情景:通过学生汇报预实验的过程、实物展示不同浓度扶桑生根情况,让学生体验生长素浓度与其促进生长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扶桑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以预实验为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将课堂教学引入高潮,极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例如在“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教学中,补充早期胚胎发育着床的知识,介绍引起宫外孕的两种情况,以及剖腹产对孩子以后智力发展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总之,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知识基础而定,不能把它当作点缀,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目的是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新知的生成提供攀爬支架,使课堂教学有生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教育心理学——认知观》奥苏伯尔著,余星南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方面的人才,其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
摘要:《公共政策》是高职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案例的讲解作为主线贯穿于《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始终,有着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也是实践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提高案例教学水平,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学校不仅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魅力;信息;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R857.3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ESP教学的属性,并就如何有效开展高职ESP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ESP教学;属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专门用途英语(ESP)相对于通用英语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更适用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教育部颁布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高职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以及英语
摘 要:本文在对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并着重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学习语言能够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引言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近几年来,随着
摘要:2012年高考的脚步渐渐远去,2013年高考已经悄然来临。高三学子们进入总复习阶段,整装待发。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高效复习,整合知识,查缺补漏,构建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每位高三数学老师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2013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1.阶段性复习中的N个注重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夯实基础,全面掌握高中阶段所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