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政空间的演变近代上海租界救火站的选址与建筑形制研究

来源 :时代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防市政是特殊的城市基础设施,近代消防市政参与了城市近代化进程.救火站作为其中可见的部分,是保护城市消防安全的重要市政建筑.文章分析了近代上海租界救火站的分布、选址以及这一特殊市政空间的功能构成与建筑形制特征.救火站作为火政空间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制的演变是近代消防设备、技术等形成的一套“看不见”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发展的真实记录.文章进而指出,火政空间与城市防火基础设施网络甚至构成另一种城市地理,只有建立起建筑与城市空间、设备技术与网络的关联,才能对近代上海火政空间乃至消防市政网络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其他文献
文章从“火车站”这一建筑类型的历史出发,对MAD建筑事务所的新作嘉兴火车站展开解读.传统意义上的火车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而嘉兴火车站通过引入“公园”这一类型,实现了对工业化空间秩序的瓦解.更进一步地,项目通过对纪念性的表达及消解、基础设施综合体的工业性特征与日常生活及消费空间对其的渗透,完成了对“火车站”这一源自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类型的重新定义.正如后现代城市空间一般,新的火车站成为了一系列具有差异性甚至是即兴发生的活动与事件的空间框架.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的第三个校区,建成后将容纳全部设计学科,师生规模达4000人.非常建筑的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基于他自身的设计与教学经验,以及对未来设计教育体系的理解,为良渚校区设计了“绵延多义、居学一体”的教学空间,协调和满足了项目对“多快好省”的要求,并通过设计中对百年现代建筑史的语言呼应,使得良渚校区自身成为设计教学的高能现场和不言之教.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材料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织物材料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计算性转变.这场转变为建筑师提供了强大的设计自由度及物质掌控力,使织物成为了建筑师对物质世界进行编码的重要媒介,并为建筑创新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阐释织物的计算性转变及其带来的建筑创新潜力,文章结合作者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梳理了织物编码技术的发展,并阐述了计算性织物的编码方法及相关的建筑应用探索.
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主持设计的阿那亚艺术中心于2019年在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落成.项目从体验出发,将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并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共融,营造出“虚极静笃”的空间氛围.文章基于对项目的 现场体验及建筑师的访谈,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分别从场所感知、空间体验与空间叙事向度对阿那亚艺术中心作出多重解读,以找寻该项目在阿那亚社区与如恩作品中的创新之处.
建筑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它也是最为复杂和最为综合的艺术,是总体艺术.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以艺术的手法介入空间、时间与建筑,使建筑融入艺术,并最终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文章从建筑与艺术视角挖掘马塞尔·杜尚、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等艺术家对让·努维尔建筑创作的影响,试图将浦东美术馆与托马斯·科尔的绘画作品《建筑师之梦》进行类比,形成或然性推论,探究建筑师如何将艺术置于场地、环境、氛围、体验、材料、技术和细部中思考空间、时间与建筑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