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手法,结合作者教学工作中亲历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两则,分别从教学目标之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解析,探索走出故事困境的方法,提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故事
一、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讨论
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非常重视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路海东,2000)。教学目标的表述由于侧重不同,其叙写也有差异。如行为主义的ABCD表述法。布卢姆(F.S.Bloom,1956)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加涅(R.M.Gagne,1977)的教学目标五分类法,还有格伦兰目标陈述法等也广为研究和接受。
基于上述这种种研究而编制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国家教育部,2003)。
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话题。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对有效教学提出了种种模式。其中影响力最广泛的如卡罗尔(J.B.Carroll,1989)提出来的“学校学习模式”,以及斯莱文(R.E.Slavin,1987)提出的QAIT模式(Quality,Appropriateness,Incentive and Time),从质量、适宜性、激励和时间四个因素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综述以上关于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和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讨论和表述,结合我十年在高中课堂英语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实际困难,重点讨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对有效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知识目标的启示
1.故事呈现
五年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一则:
有一年,我教一个很基础的班。第一堂课,我从基础音标开始讲起,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四十分钟过得飞快。我觉得这些孩子基础不错,听课习惯也好。第二堂课就不讲音标了,直接上课文。为了培养他们的听力,我课文也基本用英语讲解。很多学生明显听得很努力,但脸上表情有些迷茫。我想过一阵就习惯了,继续这样上课。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们开始走神的走神、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我就批评了:你们懂不懂什么叫课堂纪律啊?可是没啥作用。我又教育:英语很重要,你们要认真听。可是更无效,学生们上课明显越来越听不进,课堂效果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应该怎么办?
2.故事评价
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全神贯注”到后来的“表情迷茫”,再演变为“聊天、睡觉,课堂效果差”,表明这是一个失败教学的故事。
3.故事分析
现从知识目标达成这个切入口来解析此故事。
现代学习理论的“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理论(Anderson,1995)认为,学习从“尝试记忆”开始,也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比如,此故事中的第一堂课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既然学生是起点程度差的班,那么从基础音标讲起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的。老师引领全班学生尝试记忆一些知识并加以激活和补充,学习顺利开始。
接下来,我却忽略了他们认知起点低的事实,盲目挺进课文,居然在学生已经不知老师所云时还用全英文讲解。此时,教学已经亮起可能无效的红灯,因为老师的传授跟学生的先前知识基本脱节,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由此缺乏了尝试记忆这个起点。
可我此时仍然缺乏分析反思,盲目地认为“过一阵就习惯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一厢情愿地感觉在教学,而学生这一头,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因为没有与先有知识接轨,学生始终无法真正开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教育学生“英语很重要,你要上课认真听”又怎么会有作用?学生其实十分痛苦,这样日复一日,他们就开始睡觉、聊天或走神。
因此,我现在回想起这些课堂教学的情景,心中总是充满了愧疚。当时虽然有不少老师帮助我,但因我并未真正领会“认知起点”这个切入口,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收效甚微。
4.走出故事困境
对于现在的学生,无论是上新课、复习课还是作业讲评课,我必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细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点进行统计,并在自己的备课本上认真标注学生的错点,进而揣摩学生当时的思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偏差,以确认他们的认知起点现在只到哪一步。
上课时,我就照着这个起点去激活他的先有知识,再一步步扩展提升。当然,教学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但总的来说,学生的“认知起点”这个突破口一打开,就不会盲目赶进度,也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删取舍。只要课堂上看到师生互动时学生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那就告诉我们离有效知识目标教学不会太远了。
结合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心中有书,眼中有人”,“备教材,备学生”,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来阐释,就是知识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对学生知识起点的分析,学习从“尝试记忆”开始。
三、情感目标的启示
1.故事呈现
此为四年前的一个英语课堂教学故事。
以前我教一个学生小军(化名),他上课听得很认真,还能积极回答问题。每天上课下课,也总是热情地叫一声老师,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可是,有一天他上课不听,就在那里睡觉。下课了,我正在整理教材,他气鼓鼓地冲上来,嚷道:“老师,你跟小兰(化名)说我这人不好,叫她不要理我!”
我没放在心上,心想过两天就好了,可是接下去几天,他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聊天。我来气了,就当着全班的面大声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还拍他的课桌责备他。小军哭了。我开始上课。他下次上课照样不守纪律,我常常因为管他的纪律暂停上课,但都没有效果,这个学生就是上课不停地讲话,一点不服管,烦得我一进课堂看到他就没有上课的兴致,我常常想,现在做老师是不是越来越没有尊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2.故事评价
该生从一开始的“上课听得很认真,还能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地叫老师”,到后来的“不听课睡觉”,再到最后的“不停地大声讲话”,说明了此为失败教学的故事。
3.故事分析
它的失败同样也有很多影响因素,现从情感目标的角度进行解析。
第一,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情感目标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一反课堂的知识授受的功利层面,大张旗鼓地提倡“课堂即生活”,“教师即课程”,“师生的课堂质量即师生的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对课堂话语的研究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Chaudron,1986;Allwright,1988;van Lier,1988;吴宗杰,2004)。把课堂当作一种生活来研究是在传统课堂研究基础上,关心教师和教学的深层问题。这种研究不仅仅把课堂语言看作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生活方式”(Wittgenstein,1997)。教师表面上是在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实际上他是用这样一种交谈方式在构建某种课堂形态。过去我们仅仅关注课堂语言的知识内涵,忽视语言构建的生活质量的内涵,使许多课堂成为一种痛苦的生活感受。
从这个层面解析,我在该故事中的课堂生活质量极差。很难想象,一个生活质量极差的老师在上课,恐怕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折磨。对于学生来说,课堂质量也是他的生活质量,那时候他的生活质量必然极差,只有靠讲废话来维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能有什么样的专业发展呢?恐怕只能进一步恶化职业倦怠感。同时,学生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发展呢?所以,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教学风景”给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思路。
第二,情感目标的达成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内驱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将之分为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Covington,1999;施良方、崔允漷,1999)。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方面要多加关注。
在此故事中,学生小军本来喜欢老师的课,也喜欢亲近老师,一切都很正常。但一件偶然的事,使他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明显受到了阻碍,因为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核心是人的自尊。我无意中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而事后我非但没去弥补,反而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还跟他拍桌子。小军哭了,此时我还是一味批评说教,无视他已经严重受伤的自尊,致使他对于英语学习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几乎降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纵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始终没有击中问题的核心,效果微乎其微。
每每想起此故事,我心头总是沉甸甸的。如果回到多年前,我真想对他说:“是老师的无知伤害了你,以后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相伴成长。”
4.走出故事困境
在今天的日常教学中,我还是会碰到这类学生,我再也没有以简单粗暴的批评说教了事,我往往先想到的是保护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我往往会问他是否身体不好,是否老师讲的听不懂,有什么具体的困难能不能跟我说说。往往睡觉的学生不睡了,聊天的不聊了,走神的眼神也发出了光彩。
其次,认知内驱力是高中生的一大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要通过课堂激趣的办法。
再者,附属内驱力如适度的称赞、表扬也对高中生也同样适用。
结合时下常用的一些语言如“尊重是爱的前提”,“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王金战,2006),分别在内驱力的这三个层面找到了契合点,也为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理想“课堂生活质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四、结语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话题。本文通过对两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的分析,讨论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得出的结论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有效教学的两个切入口,教学目标引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ick.Obser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London:Longman,1988.
[2]Anderson,J.R.Learning and Mem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New York:Wiley,1995.
[3]Ayaduray J.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故事
一、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讨论
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非常重视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路海东,2000)。教学目标的表述由于侧重不同,其叙写也有差异。如行为主义的ABCD表述法。布卢姆(F.S.Bloom,1956)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加涅(R.M.Gagne,1977)的教学目标五分类法,还有格伦兰目标陈述法等也广为研究和接受。
基于上述这种种研究而编制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国家教育部,2003)。
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话题。国内外研究者们也对有效教学提出了种种模式。其中影响力最广泛的如卡罗尔(J.B.Carroll,1989)提出来的“学校学习模式”,以及斯莱文(R.E.Slavin,1987)提出的QAIT模式(Quality,Appropriateness,Incentive and Time),从质量、适宜性、激励和时间四个因素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综述以上关于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和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讨论和表述,结合我十年在高中课堂英语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实际困难,重点讨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对有效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知识目标的启示
1.故事呈现
五年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一则:
有一年,我教一个很基础的班。第一堂课,我从基础音标开始讲起,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四十分钟过得飞快。我觉得这些孩子基础不错,听课习惯也好。第二堂课就不讲音标了,直接上课文。为了培养他们的听力,我课文也基本用英语讲解。很多学生明显听得很努力,但脸上表情有些迷茫。我想过一阵就习惯了,继续这样上课。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们开始走神的走神、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我就批评了:你们懂不懂什么叫课堂纪律啊?可是没啥作用。我又教育:英语很重要,你们要认真听。可是更无效,学生们上课明显越来越听不进,课堂效果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应该怎么办?
2.故事评价
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全神贯注”到后来的“表情迷茫”,再演变为“聊天、睡觉,课堂效果差”,表明这是一个失败教学的故事。
3.故事分析
现从知识目标达成这个切入口来解析此故事。
现代学习理论的“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理论(Anderson,1995)认为,学习从“尝试记忆”开始,也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比如,此故事中的第一堂课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既然学生是起点程度差的班,那么从基础音标讲起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的。老师引领全班学生尝试记忆一些知识并加以激活和补充,学习顺利开始。
接下来,我却忽略了他们认知起点低的事实,盲目挺进课文,居然在学生已经不知老师所云时还用全英文讲解。此时,教学已经亮起可能无效的红灯,因为老师的传授跟学生的先前知识基本脱节,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由此缺乏了尝试记忆这个起点。
可我此时仍然缺乏分析反思,盲目地认为“过一阵就习惯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一厢情愿地感觉在教学,而学生这一头,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因为没有与先有知识接轨,学生始终无法真正开始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教育学生“英语很重要,你要上课认真听”又怎么会有作用?学生其实十分痛苦,这样日复一日,他们就开始睡觉、聊天或走神。
因此,我现在回想起这些课堂教学的情景,心中总是充满了愧疚。当时虽然有不少老师帮助我,但因我并未真正领会“认知起点”这个切入口,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收效甚微。
4.走出故事困境
对于现在的学生,无论是上新课、复习课还是作业讲评课,我必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细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点进行统计,并在自己的备课本上认真标注学生的错点,进而揣摩学生当时的思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偏差,以确认他们的认知起点现在只到哪一步。
上课时,我就照着这个起点去激活他的先有知识,再一步步扩展提升。当然,教学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但总的来说,学生的“认知起点”这个突破口一打开,就不会盲目赶进度,也敢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删取舍。只要课堂上看到师生互动时学生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那就告诉我们离有效知识目标教学不会太远了。
结合中国文化中常说的“心中有书,眼中有人”,“备教材,备学生”,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来阐释,就是知识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对学生知识起点的分析,学习从“尝试记忆”开始。
三、情感目标的启示
1.故事呈现
此为四年前的一个英语课堂教学故事。
以前我教一个学生小军(化名),他上课听得很认真,还能积极回答问题。每天上课下课,也总是热情地叫一声老师,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可是,有一天他上课不听,就在那里睡觉。下课了,我正在整理教材,他气鼓鼓地冲上来,嚷道:“老师,你跟小兰(化名)说我这人不好,叫她不要理我!”
我没放在心上,心想过两天就好了,可是接下去几天,他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聊天。我来气了,就当着全班的面大声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还拍他的课桌责备他。小军哭了。我开始上课。他下次上课照样不守纪律,我常常因为管他的纪律暂停上课,但都没有效果,这个学生就是上课不停地讲话,一点不服管,烦得我一进课堂看到他就没有上课的兴致,我常常想,现在做老师是不是越来越没有尊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2.故事评价
该生从一开始的“上课听得很认真,还能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地叫老师”,到后来的“不听课睡觉”,再到最后的“不停地大声讲话”,说明了此为失败教学的故事。
3.故事分析
它的失败同样也有很多影响因素,现从情感目标的角度进行解析。
第一,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情感目标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一反课堂的知识授受的功利层面,大张旗鼓地提倡“课堂即生活”,“教师即课程”,“师生的课堂质量即师生的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对课堂话语的研究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Chaudron,1986;Allwright,1988;van Lier,1988;吴宗杰,2004)。把课堂当作一种生活来研究是在传统课堂研究基础上,关心教师和教学的深层问题。这种研究不仅仅把课堂语言看作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生活方式”(Wittgenstein,1997)。教师表面上是在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实际上他是用这样一种交谈方式在构建某种课堂形态。过去我们仅仅关注课堂语言的知识内涵,忽视语言构建的生活质量的内涵,使许多课堂成为一种痛苦的生活感受。
从这个层面解析,我在该故事中的课堂生活质量极差。很难想象,一个生活质量极差的老师在上课,恐怕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折磨。对于学生来说,课堂质量也是他的生活质量,那时候他的生活质量必然极差,只有靠讲废话来维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能有什么样的专业发展呢?恐怕只能进一步恶化职业倦怠感。同时,学生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发展呢?所以,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教学风景”给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思路。
第二,情感目标的达成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内驱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将之分为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Covington,1999;施良方、崔允漷,1999)。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方面要多加关注。
在此故事中,学生小军本来喜欢老师的课,也喜欢亲近老师,一切都很正常。但一件偶然的事,使他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明显受到了阻碍,因为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核心是人的自尊。我无意中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而事后我非但没去弥补,反而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还跟他拍桌子。小军哭了,此时我还是一味批评说教,无视他已经严重受伤的自尊,致使他对于英语学习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几乎降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纵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始终没有击中问题的核心,效果微乎其微。
每每想起此故事,我心头总是沉甸甸的。如果回到多年前,我真想对他说:“是老师的无知伤害了你,以后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相伴成长。”
4.走出故事困境
在今天的日常教学中,我还是会碰到这类学生,我再也没有以简单粗暴的批评说教了事,我往往先想到的是保护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我往往会问他是否身体不好,是否老师讲的听不懂,有什么具体的困难能不能跟我说说。往往睡觉的学生不睡了,聊天的不聊了,走神的眼神也发出了光彩。
其次,认知内驱力是高中生的一大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要通过课堂激趣的办法。
再者,附属内驱力如适度的称赞、表扬也对高中生也同样适用。
结合时下常用的一些语言如“尊重是爱的前提”,“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王金战,2006),分别在内驱力的这三个层面找到了契合点,也为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理想“课堂生活质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四、结语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话题。本文通过对两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故事的分析,讨论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得出的结论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有效教学的两个切入口,教学目标引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ick.Obser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London:Longman,1988.
[2]Anderson,J.R.Learning and Memory:An Integrated Approach.New York:Wiley,1995.
[3]Ayaduray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