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进入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成为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和人民的美好期待。作为从事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文艺家,我们时逢良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入到文艺繁荣复兴的热潮中去。
文艺批评对文艺的创作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文艺创作要抵达思想和艺术的高峰,需要借助文艺批评的阶梯和魔杖。我在这里,只想就文艺批评家灵魂的自我观照谈点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文艺家创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样是批评家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实质上是强调文艺家的思想、立场、感情问题。如果我们的文艺家没有弄清楚为谁而写,怎样为谁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创作的作品就不可能真正反映时代的潮流和人民创作世界的脉博乃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磨难期待与创造。而要使文艺家们自觉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文艺批评家就有了不可替代,甚至是不可缺的特殊驱动作用。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鲜明的认知态度,坦诚直言的批评锋芒,真诚包容的友善情怀,严肃认真的负责精神,理智高雅的审美眼光,去褒贬文艺家创作的作品,评判其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效应。实践证明,凡是真诚批评家,有权威的批评家,令人信赖和尊重的批评家,在当下也许有人嘲笑他们不识“时务”,不合“时宜”,但他们仍然坚守清高不随波随流,不讲违心的话。其实他们是真正的思想者和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批评家。他们最有资格对文艺作品发表精论,指明良莠,痛斥丑恶,张扬正气,坚守阵地。可是,现实是冷酷的,无情的,要做到这些,对于批评家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他们不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要有敢于战斗的勇气;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卓识的文气才情;不仅要有广泛而深度的阅读,而且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
我一直记得俄国著名作家涅克拉索夫曾经赞扬托尔斯泰“有力量保持深邃而清醒地洞悉真理的才能”这句令人深思的警言。怎样才能使自己产生和拥有这种让自己保持“深邃而清醒”的力量呢?我反复思考,这就是文艺家灵魂的自我观照和人格的自觉修炼。因此,作为涅克拉索夫发现并教导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写作生涯终于悟出了:“艺术作品中主要的东西是作者的灵魂。”其实在批评家的评论中,又何尝不是作者的灵魂在显现呢!只要看看现在的有一些作品,多么像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德国一些自诩“有资格的作家”,“披着浆过的假发,卖弄他们的学问”,而对这些“披着浆过的假发,卖弄他们的学问”的人炮制出来的东西,不仅不警觉厌恶,反而钟爱有加,津津乐道,还常常为他们捧场喝彩。有的甚至把这些“东西”当作宝贝,贴上标签,处心积虑地造势,一味地大唱赞歌,然后去收获本不应得到的荣誉和赏赐。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些人的灵魂和人格,看到他们对读者的极大不敬,甚至欺骗。如此下去,不有效地制止和纠正,正确地引导和舆论辨析,又怎么不败坏文艺批评的声誉,降低文艺批评的品格,甚至使文艺批评蒙羞呢!
当然,事情不全是这样,近些年来我读到的文艺评论中,就有不少批评家的文艺批评是相当有水平、有眼光、有才气,而又深邃理性和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文艺批评家的灵魂光芒和人格高贵!
爱因斯坦曾追述自己的经历说:“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多数人无休止地追逐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而且,由于曾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可能得到满足。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一个人既不受世俗和种种物质的诱惑,也不受别人和名利的奴役,这是圣洁高尚的人。这其实也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所要赞美的崇高。但可悲的是,现在向往、追求、实践崇高反而被有些人讥讽和嘲笑。所以,我还要在这里说,我们不要怕这种人讥讽嘲笑,甚至黑白颠倒,指手划脚。我们要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守清白,坚韧不拔,严于律己,精诚团结,平等待人,倾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批评风气,坦露纯真精锐的批评风格,展现新雅活泼的批评风采,创造高洁自强的批评风尚。
美国有一本曾经很畅销的书叫《关注灵魂》,书的作者托马斯·摩尔有句名言:“活出自己的人生和尊严的人性。”我所能理解到的是,摩尔这是讲人要道德地生活和工作。同时,摩尔还认为:“人生的过程永远是灵魂的关注过程,也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永远渗透着缺失和不足;在创造的成果背后,永远凝结着苦闷与困境;幸福的出现也伴随着煎熬的泪迹;而强者的产生,是无数软弱和恐惧的演变。”他还指出:“金钱带有灵魂全部的复杂性,而且像性和疾病一样,超出我们的控制能力,它能使我们充满强烈的渴望、期盼、妒忌和贪婪。有些人的生活由金钱的诱惑所塑造,而另一些人感到了这种诱惑,为了避免堕落就采取了禁欲的生活道路。两种生活方式中,金钱都保持了它在灵魂中的强有力的地位。”我之所以在这里,要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话,我只是想用摩尔的话来说明灵魂自我观照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个根本的节点上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惊四座,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教授指出的这种大学出现的异化现象,如果把它与当前文艺界也存在的某些出版商与作家和批评家共同策划炒作并利用体制的某些漏洞、缺陷来塑造精致的名作家、名批评家、名导演的行径相比,实际上是更为巧妙和出彩,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蒙蔽性。因此,问题又回到我们这些自己也在著书立说,也在对别人的作品说三道四的人身上。那么我们面对这种“时间与现实的丑恶,以及周围环境的冷酷无情”(涅克拉索夫语),就有必要问问自己,我们的灵魂是否也有走失和失去控制能力的时候。假如有,那我们的作品和评论又将以怎样的面孔和灵魂,出现在读者眼前和呈现给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这么大的关怀和爱抚的社会呢?
所以我要说,果断地、勇敢地选择放弃,坚守与坦荡吧!让我们的灵魂在黑暗中,在金钱面前,在权势,在一切诱惑面前放射出强烈的光芒,去穿透这一切的迷障和伪善,还自己的清白与纯粹,永远的昂扬与明媚。
为了推进文艺的繁荣和复兴,为了中国的文艺在世界的文艺之巅绽放异彩,为了我们的文艺创作不辜负祖国、人民和未来的期望,我们要自觉地把自己的灵魂置于阳光和崇高、时代和人民、自然和现实,岁月和创作的洗礼与塑造之中,并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倾心倾力地创作出真正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让自己的梦想乘着灵魂的美丽翅膀自由地飞翔!我完全相信,一批有思想、有担当、有独见、有才情、有境界的批评家必将站在异彩纷呈的文艺百花园间,挥洒自己思想和心灵的耀眼光芒,为描绘祖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绚丽风光添上浓墨重彩!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
责任编辑 欧 娟
文艺批评对文艺的创作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文艺创作要抵达思想和艺术的高峰,需要借助文艺批评的阶梯和魔杖。我在这里,只想就文艺批评家灵魂的自我观照谈点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文艺家创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样是批评家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实质上是强调文艺家的思想、立场、感情问题。如果我们的文艺家没有弄清楚为谁而写,怎样为谁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创作的作品就不可能真正反映时代的潮流和人民创作世界的脉博乃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磨难期待与创造。而要使文艺家们自觉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文艺批评家就有了不可替代,甚至是不可缺的特殊驱动作用。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鲜明的认知态度,坦诚直言的批评锋芒,真诚包容的友善情怀,严肃认真的负责精神,理智高雅的审美眼光,去褒贬文艺家创作的作品,评判其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效应。实践证明,凡是真诚批评家,有权威的批评家,令人信赖和尊重的批评家,在当下也许有人嘲笑他们不识“时务”,不合“时宜”,但他们仍然坚守清高不随波随流,不讲违心的话。其实他们是真正的思想者和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批评家。他们最有资格对文艺作品发表精论,指明良莠,痛斥丑恶,张扬正气,坚守阵地。可是,现实是冷酷的,无情的,要做到这些,对于批评家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他们不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要有敢于战斗的勇气;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卓识的文气才情;不仅要有广泛而深度的阅读,而且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
我一直记得俄国著名作家涅克拉索夫曾经赞扬托尔斯泰“有力量保持深邃而清醒地洞悉真理的才能”这句令人深思的警言。怎样才能使自己产生和拥有这种让自己保持“深邃而清醒”的力量呢?我反复思考,这就是文艺家灵魂的自我观照和人格的自觉修炼。因此,作为涅克拉索夫发现并教导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写作生涯终于悟出了:“艺术作品中主要的东西是作者的灵魂。”其实在批评家的评论中,又何尝不是作者的灵魂在显现呢!只要看看现在的有一些作品,多么像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德国一些自诩“有资格的作家”,“披着浆过的假发,卖弄他们的学问”,而对这些“披着浆过的假发,卖弄他们的学问”的人炮制出来的东西,不仅不警觉厌恶,反而钟爱有加,津津乐道,还常常为他们捧场喝彩。有的甚至把这些“东西”当作宝贝,贴上标签,处心积虑地造势,一味地大唱赞歌,然后去收获本不应得到的荣誉和赏赐。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些人的灵魂和人格,看到他们对读者的极大不敬,甚至欺骗。如此下去,不有效地制止和纠正,正确地引导和舆论辨析,又怎么不败坏文艺批评的声誉,降低文艺批评的品格,甚至使文艺批评蒙羞呢!
当然,事情不全是这样,近些年来我读到的文艺评论中,就有不少批评家的文艺批评是相当有水平、有眼光、有才气,而又深邃理性和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文艺批评家的灵魂光芒和人格高贵!
爱因斯坦曾追述自己的经历说:“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多数人无休止地追逐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而且,由于曾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可能得到满足。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一个人既不受世俗和种种物质的诱惑,也不受别人和名利的奴役,这是圣洁高尚的人。这其实也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所要赞美的崇高。但可悲的是,现在向往、追求、实践崇高反而被有些人讥讽和嘲笑。所以,我还要在这里说,我们不要怕这种人讥讽嘲笑,甚至黑白颠倒,指手划脚。我们要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守清白,坚韧不拔,严于律己,精诚团结,平等待人,倾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批评风气,坦露纯真精锐的批评风格,展现新雅活泼的批评风采,创造高洁自强的批评风尚。
美国有一本曾经很畅销的书叫《关注灵魂》,书的作者托马斯·摩尔有句名言:“活出自己的人生和尊严的人性。”我所能理解到的是,摩尔这是讲人要道德地生活和工作。同时,摩尔还认为:“人生的过程永远是灵魂的关注过程,也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永远渗透着缺失和不足;在创造的成果背后,永远凝结着苦闷与困境;幸福的出现也伴随着煎熬的泪迹;而强者的产生,是无数软弱和恐惧的演变。”他还指出:“金钱带有灵魂全部的复杂性,而且像性和疾病一样,超出我们的控制能力,它能使我们充满强烈的渴望、期盼、妒忌和贪婪。有些人的生活由金钱的诱惑所塑造,而另一些人感到了这种诱惑,为了避免堕落就采取了禁欲的生活道路。两种生活方式中,金钱都保持了它在灵魂中的强有力的地位。”我之所以在这里,要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话,我只是想用摩尔的话来说明灵魂自我观照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个根本的节点上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惊四座,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教授指出的这种大学出现的异化现象,如果把它与当前文艺界也存在的某些出版商与作家和批评家共同策划炒作并利用体制的某些漏洞、缺陷来塑造精致的名作家、名批评家、名导演的行径相比,实际上是更为巧妙和出彩,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蒙蔽性。因此,问题又回到我们这些自己也在著书立说,也在对别人的作品说三道四的人身上。那么我们面对这种“时间与现实的丑恶,以及周围环境的冷酷无情”(涅克拉索夫语),就有必要问问自己,我们的灵魂是否也有走失和失去控制能力的时候。假如有,那我们的作品和评论又将以怎样的面孔和灵魂,出现在读者眼前和呈现给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这么大的关怀和爱抚的社会呢?
所以我要说,果断地、勇敢地选择放弃,坚守与坦荡吧!让我们的灵魂在黑暗中,在金钱面前,在权势,在一切诱惑面前放射出强烈的光芒,去穿透这一切的迷障和伪善,还自己的清白与纯粹,永远的昂扬与明媚。
为了推进文艺的繁荣和复兴,为了中国的文艺在世界的文艺之巅绽放异彩,为了我们的文艺创作不辜负祖国、人民和未来的期望,我们要自觉地把自己的灵魂置于阳光和崇高、时代和人民、自然和现实,岁月和创作的洗礼与塑造之中,并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倾心倾力地创作出真正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让自己的梦想乘着灵魂的美丽翅膀自由地飞翔!我完全相信,一批有思想、有担当、有独见、有才情、有境界的批评家必将站在异彩纷呈的文艺百花园间,挥洒自己思想和心灵的耀眼光芒,为描绘祖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绚丽风光添上浓墨重彩!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
责任编辑 欧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