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从引导其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入手。发泄与回避、妥协、注意转移三个因素与就业压力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适度的宣泄可缓解就业压力。在就业辅导中应引导学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高校要加强学生有效应对技能的培养,以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就业压力 应对方式 就业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93-02
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方面的损害,正确的应对方式可缓解或调节环境压力,保持身心健康。[1][2]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从引导其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入手。本文以文山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培养有效的就业压力应对技能,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取样为文山学院2012届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33人;汉族159人,少数民族76人;城市、乡镇、农村生源学生分别为22人、43人、170人;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元以上的学生分别为:159人、68人、8人。
2.工具与方法
采用罗锡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共39个题项。由九个一阶因素构成,分别为:自我增值、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寻求帮助、收集就业信息、发泄与回避、正面认识、心态调节和妥协。问卷题项均采用正面陈述方式,采用Likerts 5点自评式量表计分方式。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有效工具。[3]本次问卷调查于2011年10月由笔者亲自施测,并采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1.应对方式总体特点
表1为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每个维度的分数范围为1-5分,3分是中点,分数越高表明这种方式使用的人越多,反之就越少。[3]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各因素平均分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发泄与回避、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妥协、寻求帮助、自我增值、心态调节、收集就业信息、正面认识。从各个因素分的内涵来看,正面认识、收集就业信息、自我增值、心态调节属于积极应对方式;发泄与回避、妥协、注意转移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寻求帮助、寻求支持则属于相对中性的应对方式。[3]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是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应对就业压力。
2.应对方式性别差异比较
将男女生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T检验显示,在发泄与回避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P<0.01),其余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发泄与回避的方式面对就业压力。女生多通过谈心、倾诉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但男生更多借助烟酒、打游戏等方式来宣泄情绪。
3.应对方式生源差异比较
将不同生源地学生应对方式各因素子进行F检验显示,在寻求支持应对方式上有非常显著的生源差异(P<0.01),其他因素均未出现显著差异。对寻求支持因素经多重比较后发现城市与乡镇(p<0.01)、城市与农村(p<0.01)学生差异非常呈著,乡镇与农村生源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
4.应对方式家庭月收入差异比较
将不同家庭月收入学生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F检验显示,在收集就业信息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家庭月收入差异(P<0.01), 其他因素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经多重比较发现,在收集就业信息因素上,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与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1);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与家庭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1>);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与家庭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
二、从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角度谈就业心理辅导
研究表明,发泄与回避、妥协、注意转移三个因素与就业压力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正面认识、收集就业信息、心态调节三个因素与就业压力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4]在就业应对方式的训练中应引导学生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一)正确认识就业压力
对就业压力的合理解释、评价及信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就业辅导中应让毕业生们认识到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中等强度的就业压力可调动身心力量积极面对就业。高校可通过讲座、班会、就业指导课等途径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就业方向;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
(二)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
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通过网络、就业信息栏等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政策。毕业生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和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及目前社会上各类职业及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本研究表明,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元以上的学生在收集就业信息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较少采用收集就业信息的应对方式。这说明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就业主动性稍差。在就业辅导中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积极主动地就业,而不是依靠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
(三)加强就业心理教育,调节心态
就业中心态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培训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技能,教会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毕业生能自我鼓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学会情绪调节,调整心态放松心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高校要强化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就业心理辅导内容,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心理评估和适应性测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 (四)帮助学生自我增值
毕业生综合素质越强,在就业中就越能顺利就业。高校应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学习就业技巧及经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引导学生合理宣泄,直面就业压力
适度的宣泄可缓解就业压力。但当学生一味的借助烟、酒、打游戏或其他东西宣泄情绪、转移注意,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国家、父母或他人身上时,就业压力是不可能得到缓解的。要教育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负责,求职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本事,要积极主动地就业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在宣泄就业压力时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原则,文明合理地宣泄情绪。
(六)调整就业期望,适度妥协
许多毕业生在就业中好高骛远,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而是一味地盯着好单位,这既不能缓解就业压力,更不能顺利就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合理确定就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不意味着向就业压力妥协,无底线和降低就业期望,放弃拼搏和努力,得过且过。
(七)建立良好的就业支持系统,但不寄希望于他人
寻求帮助和寻求支持作为中性应对方式,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良好的就业支持系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各种就业信息和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如果学生把就业希望寄托于他人,而自身不努力,也不可能缓解就业压力。本研究表明,在寻求支持应对方式上有非常显著的生源差异。城市生源学生比农村、乡镇学生更多采用寻求支持的应对方式。农村、乡镇生源的学生因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及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在精神支持方面会比较薄弱,在就业过程中教师们应给予农村和乡镇生源的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关注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总之,在就业辅导中应引导学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高校要加强学生有效应对技能的培养,以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 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York:Springer,1984:24-31.
[2] 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71-75.
[3] 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23-26.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就业压力 应对方式 就业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93-02
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方面的损害,正确的应对方式可缓解或调节环境压力,保持身心健康。[1][2]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从引导其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入手。本文以文山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培养有效的就业压力应对技能,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取样为文山学院2012届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33人;汉族159人,少数民族76人;城市、乡镇、农村生源学生分别为22人、43人、170人;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元以上的学生分别为:159人、68人、8人。
2.工具与方法
采用罗锡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共39个题项。由九个一阶因素构成,分别为:自我增值、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寻求帮助、收集就业信息、发泄与回避、正面认识、心态调节和妥协。问卷题项均采用正面陈述方式,采用Likerts 5点自评式量表计分方式。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有效工具。[3]本次问卷调查于2011年10月由笔者亲自施测,并采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1.应对方式总体特点
表1为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每个维度的分数范围为1-5分,3分是中点,分数越高表明这种方式使用的人越多,反之就越少。[3]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各因素平均分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发泄与回避、注意转移、寻求支持、妥协、寻求帮助、自我增值、心态调节、收集就业信息、正面认识。从各个因素分的内涵来看,正面认识、收集就业信息、自我增值、心态调节属于积极应对方式;发泄与回避、妥协、注意转移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寻求帮助、寻求支持则属于相对中性的应对方式。[3]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是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应对就业压力。
2.应对方式性别差异比较
将男女生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T检验显示,在发泄与回避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P<0.01),其余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发泄与回避的方式面对就业压力。女生多通过谈心、倾诉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但男生更多借助烟酒、打游戏等方式来宣泄情绪。
3.应对方式生源差异比较
将不同生源地学生应对方式各因素子进行F检验显示,在寻求支持应对方式上有非常显著的生源差异(P<0.01),其他因素均未出现显著差异。对寻求支持因素经多重比较后发现城市与乡镇(p<0.01)、城市与农村(p<0.01)学生差异非常呈著,乡镇与农村生源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
4.应对方式家庭月收入差异比较
将不同家庭月收入学生应对方式各因素进行F检验显示,在收集就业信息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家庭月收入差异(P<0.01), 其他因素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经多重比较发现,在收集就业信息因素上,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与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1);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与家庭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P<0.01>);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与家庭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
二、从就业压力应对方式角度谈就业心理辅导
研究表明,发泄与回避、妥协、注意转移三个因素与就业压力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正面认识、收集就业信息、心态调节三个因素与就业压力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4]在就业应对方式的训练中应引导学生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一)正确认识就业压力
对就业压力的合理解释、评价及信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就业辅导中应让毕业生们认识到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中等强度的就业压力可调动身心力量积极面对就业。高校可通过讲座、班会、就业指导课等途径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就业方向;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
(二)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
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通过网络、就业信息栏等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政策。毕业生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和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及目前社会上各类职业及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本研究表明,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元以上的学生在收集就业信息因素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较少采用收集就业信息的应对方式。这说明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就业主动性稍差。在就业辅导中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积极主动地就业,而不是依靠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
(三)加强就业心理教育,调节心态
就业中心态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培训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技能,教会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毕业生能自我鼓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学会情绪调节,调整心态放松心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高校要强化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就业心理辅导内容,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心理评估和适应性测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 (四)帮助学生自我增值
毕业生综合素质越强,在就业中就越能顺利就业。高校应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学习就业技巧及经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引导学生合理宣泄,直面就业压力
适度的宣泄可缓解就业压力。但当学生一味的借助烟、酒、打游戏或其他东西宣泄情绪、转移注意,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国家、父母或他人身上时,就业压力是不可能得到缓解的。要教育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负责,求职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本事,要积极主动地就业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在宣泄就业压力时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原则,文明合理地宣泄情绪。
(六)调整就业期望,适度妥协
许多毕业生在就业中好高骛远,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而是一味地盯着好单位,这既不能缓解就业压力,更不能顺利就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合理确定就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不意味着向就业压力妥协,无底线和降低就业期望,放弃拼搏和努力,得过且过。
(七)建立良好的就业支持系统,但不寄希望于他人
寻求帮助和寻求支持作为中性应对方式,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良好的就业支持系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各种就业信息和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如果学生把就业希望寄托于他人,而自身不努力,也不可能缓解就业压力。本研究表明,在寻求支持应对方式上有非常显著的生源差异。城市生源学生比农村、乡镇学生更多采用寻求支持的应对方式。农村、乡镇生源的学生因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及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在精神支持方面会比较薄弱,在就业过程中教师们应给予农村和乡镇生源的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关注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总之,在就业辅导中应引导学生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高校要加强学生有效应对技能的培养,以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 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York:Springer,1984:24-31.
[2] 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71-75.
[3] 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23-2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