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实评改习作,增强文章的“思辨”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ter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要改变作文评改的行为(“头顶着石碓唱戏——费力不讨好”)和效果(“少、慢、差、费”)饱受诟病的局面,唯有在指导学生精当地评改同龄人习作的实践方面——如何克服习作里思辨性不强的主要毛病——下一番功夫。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对自己和同龄人撰写的议论文(主要指考前训练的习作)所持重要且易混概念界定的精准性,做到对所给作文材料的理解正确、推理合理、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及其同龄人尽力避免习作思维结果的简单化、推理过程的苟简化、语言表达的虚浮化,文章中心及结构的模糊化和枝蔓化,增强莘莘学子习作的思辨性,使他们在此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如何做到呢?
   首先,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他们自己和同龄人的习作在概念界定方面的毛病,并用简要而精当的语言进行评改。教师要给学生讲明白,思维的结果是概念,只有概念准确了,习作的表达才会正确。
   如考生在《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2018年高考II卷作文题)一文里论述“现象与本质”时,在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之后,阐述“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的道理时,这样引申道:“表面上是愚笨的顽石,其内心却可隐着光彩的珠玉;表面上是争艳的罂粟,其内心却可是害人之物。物皆有其两面性,其表象只起到麻木人心之用,而其本质才是事物的内核,抓住本质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有所成’的真正捷径。”
   教师在此处要强调,请学生注意这里的“两面性”一词是否犯了“思辨”的毛病,如概念是否准确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辨析:此处不是“两面性”,而是“迷惑性”!因为事物有“迷惑性”,才有认识、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必要性。前者只存在认识偏颇,或者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后者则是谈论“现象与本质”问题的应有之义,关涉的人们是否被现象所囿而看不清本质,或者能够透过现象洞穿本质的问题。必须辨析“两面性”与“迷惑性”的本质区别:因为它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有思辨性, 是否具有思辨能力的试金石!不能与一般的没有针对性的同义词辨析相提并论。这样的评改一语中的,讲明了评改后概念界定的准确性和原文的模糊性,泾渭分明使人豁然开朗,一脚踢醒了梦中人,以少少许胜过了多多许!
   对于这种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教师要善于选取重大的涉及中心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概念来辨析;不可太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使学生不胜其烦。其原则是:有利于引导高中生尤其是高考生在语文训练中特别是作文训练中,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自己思维过程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能力和智力,自能修改、润饰自己的作文就是应该去做的。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自己及其同龄人习作对文题所给的材料的理解是否准确、精当,据此写成的文章的篇章结构是否合理,精准、恰当。
   如满分作文《一个人一种人生(2015年吉林市高考满分作文,见《青苹果·高中版》)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毛病,但仔细辨析就会发现它犯了理解材料没有抓住“中心意識”、阐述道理篇章结构不恰当的大毛病。
   在《一个人一种人生》这篇文章中,考生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不够精准、恰当,他把自己记得的所有关于励志的材料一股脑儿写入其中,而置“核心意识”的“大国工匠精神”于一边不管不顾。按照材料的内涵,无论是因为所率团队“跻身国际数学前沿”而受到万众瞩目的小李,还是因为其“捕捉世界美景、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而声名远播的小刘,或者是因为其最终走出了一条从电焊工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生活波澜不惊、事迹平淡无奇的老王,他们的事迹综合起来看,都体现了这则材料的主旨:赞扬可贵的“工匠精神(它是众多含一种对核心意识))”。
   那位考生据此写出的“满分作文”,如果我们用提炼出“关键词”的方法去解读这篇“满分作文”,围绕中心的关键词(姑且这样说吧),就有这样一些:人生(不易),成功(更不容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一手)绝活,(世上无)难事,攀登,汗水,弯腰,(手握焊枪),(人生)目标,(成功的)特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健康的人生,有所作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爱岗敬业等等。而这些词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让人不明就里;显示出文章杂乱无章,篇章结构混乱无序的毛病。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索一番,让所有的词语和材料都聚焦于赞扬“大国工匠精神”: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谋篇布局,以“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样练就‘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意义”为线索、结构行文,以正反两方面的词语和材料为内容展开论述,就是一篇篇章结构精当合理的佳构了。
   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并使高考生的习作要避免思维的简单化。王力先生认为,学生的文章写不好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语法问题其实质仍然是逻辑问题,篇章结构大半也属于逻辑思维问题。
   我校高三学生的一篇习作《享受孤独》作者为了论证中心,举了杨帆战胜孤独、享受人生的事例,其论证过程中把杨帆思想转变理解得太突然且无任何理由的支撑,仅用一句“很快,她学会了十字绣,她登上了‘中国梦想舞台。’”有思维简单化的倾向。
   其实,这位学生应该分析出杨帆是如何打败了自己的心魔的,挖掘出材料中“沉淀”一词隐含的信息:即忍受孤独,在孤独中经过‘积淀’重生并且赢得辉煌的人生,那么,她如果如此写道:“杨帆一度陷入极大的悲伤、绝望甚至厌世的恐惧中,她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匮乏,终日呆坐,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在这终日呆坐的孤独中,‘十字绣’闯入了她的生活,引起了她的兴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艺术画廊里,她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一代代艺人对技艺的艰苦卓绝的追求所感动”……
   那么,她的表述就会令人信服,习作就能克服思维简单化的毛病了。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并使高考生的习作要避免犯思维过程呈现的苟简化的毛病。    所谓苟简化,就是考生没有在习作中展示出自己是如何思考材料隐含的信息并把它完完全全地表述出来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如今年的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就是一个考察考生思维的好材料。由于全国高考Ⅱ卷写作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和论证行文时的思辨性特点,因而考生需要对材料的运用和行文的论证采用“因果分析法”方能完成此次写作任务。而写作《浮尘不拂 珍珠难露》一文的考生,恰恰在运用“因果分析法”方面缺位,致使他的文章对所给材料避实就虚,虚晃一枪,因而论述苍白无力,有思维的浅表化,认识的简单化,论述的苟简化的突出毛病。
   如开头一段:战机防护,止于表象众人服;力排众议,透视本质获真知。沃德借透视本质之笔,书正解之章。故曰:浮尘不拂,真珠难露。透过现象观本质者,往往能化曲为直,傲视群雄。
   此段应该运用“因果分析法”,由果溯因,简要地概括出了材料的寓意,点出材料的实质:现象与本质,科学家的求实态度和精神,思考问题的独辟蹊径,以及这种结果的影响等等。为什么众人认为要加强“弹痕多”的地方而沃德却要加强“没有弹痕的引擎和弹痕少”的地方?这里隐含着一个需要进行逆向思维的问题:“弹痕多”的飞机没有因为弹痕多而没有被击毁,因而不需要加强这些部位。“弹痕少”的飞机却因为击中了要害(引擎等部位)而坠毁,因而这些部位需要加强。这一切就是为了考察考生是否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据此在文中表达出这些内容的思辨性。不仅仅是文字表象问题,实际是思维品质的问题。对此不可等闲视之!
   修改后变成了这样:战机防护,止于表象众人误;力排众议,透视本质真知出。沃德凭借自己数学家的科学求实态度和精神,廓清了弥漫在种种现象周围的迷雾,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并且独具慧眼,独辟蹊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其方案纾解了英美军方损失战机之苦,为“二战”的顺利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于国于家大有裨益。故曰:浮塵不拂,真珠难露。
   这样的修改,思维过程展露无遗,思维结果令人信服。
   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准地发现并使考生的习作避免语言的虚浮化。
   在《享受孤独》一文中,考生文章里有这样一个结尾:梅花不争春,独开了汉江滨边,吹香了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溪水不争流,独在山林幽壑,清流婉转,映照了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世清誉。人也要学会享受孤独,即使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打败孤独,享受孤独方可摘取胜利的彼岸花。
   这个虚浮华美的语言使得结尾竟然成了掩盖思维混乱的扑朔迷离的“蛇足”。倒不如在结尾掀起一个小高潮,来个别开生面的结尾。高屋建瓴地指出,孤独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应该积极面对, 笑看人生,积极有为。
  黄太平,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教科室教师。
其他文献
一、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缘由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语言能力中读和写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能力中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中阶段,不愿主动积极发言,课堂上也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对中职语文传统单篇阅读的突破,是中职生对整本书所呈现世界形成的较为清晰的特定文化认知,是中职生各种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推动中职生认知水平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中职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综述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关于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指导和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规定的三大专业任务群之一,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及文学阅读与写作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代表着语文教学重视实用性和思辨性以及文学教育的取向,这三大任务群学分的设置虽然有些诧异,但其重要性却是相同的。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能展示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作为全新的任务群,其也代表着全新内涵,对其内涵与课程价值以及实施的策略进行分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多种有意义的借鉴。   一、“实用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建构能力。但由于我们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以宽泛的单元人文主题组织安排学习文本,以有梯度的语文要素作为学习用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言语能力零散、跳跃、无序,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知识,特别是文本中人文感知,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建构一种完整而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可以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朱光潜先生“人生的艺术化”的回归和诗意生存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实现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回归语文本色,对构建语文审美课堂予以重新探讨。   一、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美学意蕴   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儒家精神、庄子哲学,中国佛学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1]。中国美学的最终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要进入文本深处,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驾“体验”之舟,才能渐入艺术与情感深处,获得深切而丰润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生长,生命得以滋润。本文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借助体验,引领学生向艺术与情感的深处漫溯。   一、架构新旧桥梁,延展体验路径   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文学不断发展的结果。一位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的教师总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苏洵的《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经典文言选篇。在传统的《六国论》教学中,教师习惯用“文言” “文章”的教学思路:首先在“文言”层面,扫清字词障碍,解释翻译文言文常规的实词、虚词;接着在“文章”层面,侧重解析文章结构和赏析文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从中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然而,这种“放之文言文而皆准”的教学范本,往往会使课堂流于“灌输”式,学生疲于记录而无暇思考,难以激起学生深入阅读
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学科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来说,创新就意味着要破旧,因此,我认为,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来粗读了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其中引用的黑格尔关于哲学批判的比喻和孙先生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阐释,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思考。  黑格尔说:
没有经过梳理与探究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消化。梳理,是针对以前知识的碎片化、零碎化,是为了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探究,是为了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梳理与探究的过程,对学生非常重要。   人教版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教导“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板块基本不讲或者蜻蜓点水地讲
一、对统编一年级古诗教学的认识   统编小学一年级语文,以识字为先导,先识字后学拼音;古诗词重朗读兴趣培养,强调背诵丰富记忆库。小学语文教师多学科兼教,如何发挥单体多维整合多核心学科统一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模仿运用、朗读背诵、创造表达中激发古诗词背诵积累的潜力,诵读促进识字,识字引创生成,生成引领创读,有机融合的创新转化中感受经典诗词魅力,传承传统文化。下面以《江南》教学为例。   二、单体多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