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戏曲叙事的狂欢意趣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因《闲情偶寄》而名传后世,他的《笠翁十种曲》在清初盛传一时,但却未能进入戏曲经典的行列。显然,李渔的戏曲作品不符合我们对于戏曲“经典”的期待,《笠翁十种曲》基本都是些谐谑笑闹之作,既没有表现什么重大的主题,也不曾塑造什么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格调不高,甚而堪称鄙俗。但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秘而不宣的时代文化心理对于后代人来说未免阻隔,可对于同时代人恐怕却具有非常真切的意义。李渔的戏曲创作汲取了晚明社会的荒诞——狂欢化因素,运以文人才情,融合市民智慧,结构机趣的戏文,在观众的笑声中完成其文化心
其他文献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注重吸收传统教育思想精髓,顺应教育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形成了"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的办学理念。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治校、民主治校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的语言特点,调整语句结构,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试图从汉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