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新一届的高三备考工作也逐渐走上正轨。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关于2019年英语科目高考,师生反映最强烈的莫过于全国?玉卷的完形填空,很多学生纷纷吐槽“完全看不懂,根本不知所云”“文章结构不清晰,说好的记叙文呢?”“平时最多错两三个,这次一连串大面积全错”;事实上很多一线老师在看过题目之后也表示“题目较难,要想拿高分不容易”。本文详细分析了2019年全國?玉卷的完形填空,并提出一些备考建议,希望对新一届师生有所帮助。
语篇(text)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语篇分析则是指从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不同于传统的句子结构分析,语篇分析重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通过语篇分析,学生能够统揽全篇,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语篇结构反映一定的思维模式。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一般都是首先直接切入主题,然后逐渐分点展开分析阐述,由主题句直接向纵深拓展。关于英语的语篇模式类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但最为常见的四种语篇类型分别是:
1. 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
这种类型在英语中是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语篇模式,它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线性思维模式。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概括—举例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段首句往往是一个概括句,可以表达某种观点、看法、结论和定义,下文的例证部分是对段首句的内容进行展开、充实,来强化或论证段首句的内容。
第二,整体—细节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段首句往往是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细节,对主题思想进行说明。
2. 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ution pattern)。
语篇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模式多见于叙述性文体和说明文。
3. 比较—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
常用来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以此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信息或表达的观点。
4. 主张—反主张型(claim- counterclaim pattern)。
语篇通常作者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或某些人认可的观点,然后进行澄清,同时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提出反主张,或表述真实情况,以此来说明那种被普遍认可或某些人主张的观点是错误的。
考试说明指出,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汇的能力”。该题型文章长度一般250词左右,在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齐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所谓 “藕虽断,丝却连;文不全,意相关”,完形填空对考生的语篇能力考查要求较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基本的语篇分析知识、语篇分析方法,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把握主旨,理顺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在逻辑,并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把握和理解来破解未知信息,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于此,在备考中培养和强化考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对于做好该题型有重大意义。
2019年全国卷?玉完形填空题的设置以上下文情景意义选择为主,不考单纯的语法知识。今年的考点都是实词,其中动词 8个,名词7个,形容词4个,副词1个。短文全长252词。分析20道题目,有的只需要理解和读懂选项所在的句子,有的则需要读懂相邻的句子和相邻段落的有关内容,大部分题目需要逾越句子层次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这就要求考生注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线索仔细推敲判断,换而言之,就是考查学生们的语篇分析能力。
1. 分析语篇结构 , 获得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考生在解题前,可快速浏览全篇,在对文本主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关注文章的段落结构,然后试着提炼各段的段落大意,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对语篇的整体理解。2019年全国?玉卷完形填空的语篇整体由5个自然段构成,快速浏览就可发现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的,语篇主题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环境问题”。进一步阅读可以发现:
第一段描述了一种现象:“众多的游客带来的污染和破坏正在改变着这座山的面貌”;
第二段承接首段信息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听闻这些,我疑窦丛生—其它地方可是被描述为更纯粹的自然圣地啊”;
第三段笔锋一转直接用however 开头阐述了作者发现的事实“自从那些有关垃圾场营帐的报道之后,乞力马扎罗山情形已大为不同”;
第四段文章对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生态情况进行了客观的介绍,以此来说明“乞力马扎罗备受游客欢迎的原因”;
第五段作为结尾段采用了设问的写作手法,清晰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拥堵喧嚣、安谧不再—乞力马扎罗山真得堪当此名吗?我的发现与之恰恰相反。”
在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5个自然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首段描述的现象可概括为作者—“我”的听闻,即“所闻”;第二段是听闻后“我”的感受和思考,即“所思”;第三段则是“所见”。第四段是穿插介绍“乞力马扎罗备受青睐的原因”可以跳过先不予考虑。第五段,呼应首段并明确作者观点。这样分析下来,对于整个语篇便有了整体而系统的把握。
对照上述语篇类型,今年的完形应该归属于“主张—反主张型(claim- counterclaim pattern)”,即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乞力马扎罗山被污染破坏,风貌不再;然后进行澄清—I find a clean mountain;the efforts are paying off;最后表明自己观点—事实恰恰相反—I found the opposite to be true,文章语篇结构清晰紧凑,备受考生们“非议”的,介绍乞力马扎罗山生态特征的第四段,恰恰是“背景知识介绍”解释了文章首段首句 Every year about 40000 people attempt to climb the highest mountain 的原因。 2. 分析语篇微观结构—衔接词
语篇的微观分析主要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两个方面。首先,文章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了解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脉络和逻辑。根据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森的语篇衔接理论,语篇衔接的形式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如人称代词them)、替代(如I think so 中的so)、省略和连接词(如 however, because, moreover, therefore 等);词汇衔接则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如fruit和apple)。“衔接”是显性的,读者是可以观察到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衔接”产生的效果,是隐性的。
完形填空的语篇作为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作者经常会使用词汇、语法衔接的手段来反映段落或文章的主题。语篇分析时,有效地关注这些衔接词能帮助读者高效地厘清文本信息脉络、依据已知信息对后续的行文进行推测、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关注到语篇中这些明显的衔接手段将大大助益于考生把握全文脉络,做出正确选择。我们一起来分析错误率较高48、49题: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re
一、语篇及语篇分析
语篇(text)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语篇分析则是指从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不同于传统的句子结构分析,语篇分析重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通过语篇分析,学生能够统揽全篇,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语篇结构反映一定的思维模式。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一般都是首先直接切入主题,然后逐渐分点展开分析阐述,由主题句直接向纵深拓展。关于英语的语篇模式类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但最为常见的四种语篇类型分别是:
1. 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
这种类型在英语中是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语篇模式,它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线性思维模式。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概括—举例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段首句往往是一个概括句,可以表达某种观点、看法、结论和定义,下文的例证部分是对段首句的内容进行展开、充实,来强化或论证段首句的内容。
第二,整体—细节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段首句往往是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细节,对主题思想进行说明。
2. 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ution pattern)。
语篇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模式多见于叙述性文体和说明文。
3. 比较—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
常用来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以此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信息或表达的观点。
4. 主张—反主张型(claim- counterclaim pattern)。
语篇通常作者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或某些人认可的观点,然后进行澄清,同时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提出反主张,或表述真实情况,以此来说明那种被普遍认可或某些人主张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完形填空的考向分析
考试说明指出,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汇的能力”。该题型文章长度一般250词左右,在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齐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所谓 “藕虽断,丝却连;文不全,意相关”,完形填空对考生的语篇能力考查要求较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基本的语篇分析知识、语篇分析方法,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把握主旨,理顺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在逻辑,并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把握和理解来破解未知信息,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于此,在备考中培养和强化考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对于做好该题型有重大意义。
2019年全国卷?玉完形填空题的设置以上下文情景意义选择为主,不考单纯的语法知识。今年的考点都是实词,其中动词 8个,名词7个,形容词4个,副词1个。短文全长252词。分析20道题目,有的只需要理解和读懂选项所在的句子,有的则需要读懂相邻的句子和相邻段落的有关内容,大部分题目需要逾越句子层次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这就要求考生注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线索仔细推敲判断,换而言之,就是考查学生们的语篇分析能力。
三、2019年全国?玉卷完形填空语篇分析
1. 分析语篇结构 , 获得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考生在解题前,可快速浏览全篇,在对文本主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关注文章的段落结构,然后试着提炼各段的段落大意,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对语篇的整体理解。2019年全国?玉卷完形填空的语篇整体由5个自然段构成,快速浏览就可发现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的,语篇主题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环境问题”。进一步阅读可以发现:
第一段描述了一种现象:“众多的游客带来的污染和破坏正在改变着这座山的面貌”;
第二段承接首段信息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听闻这些,我疑窦丛生—其它地方可是被描述为更纯粹的自然圣地啊”;
第三段笔锋一转直接用however 开头阐述了作者发现的事实“自从那些有关垃圾场营帐的报道之后,乞力马扎罗山情形已大为不同”;
第四段文章对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生态情况进行了客观的介绍,以此来说明“乞力马扎罗备受游客欢迎的原因”;
第五段作为结尾段采用了设问的写作手法,清晰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拥堵喧嚣、安谧不再—乞力马扎罗山真得堪当此名吗?我的发现与之恰恰相反。”
在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5个自然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首段描述的现象可概括为作者—“我”的听闻,即“所闻”;第二段是听闻后“我”的感受和思考,即“所思”;第三段则是“所见”。第四段是穿插介绍“乞力马扎罗备受青睐的原因”可以跳过先不予考虑。第五段,呼应首段并明确作者观点。这样分析下来,对于整个语篇便有了整体而系统的把握。
对照上述语篇类型,今年的完形应该归属于“主张—反主张型(claim- counterclaim pattern)”,即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乞力马扎罗山被污染破坏,风貌不再;然后进行澄清—I find a clean mountain;the efforts are paying off;最后表明自己观点—事实恰恰相反—I found the opposite to be true,文章语篇结构清晰紧凑,备受考生们“非议”的,介绍乞力马扎罗山生态特征的第四段,恰恰是“背景知识介绍”解释了文章首段首句 Every year about 40000 people attempt to climb the highest mountain 的原因。 2. 分析语篇微观结构—衔接词
语篇的微观分析主要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两个方面。首先,文章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了解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脉络和逻辑。根据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森的语篇衔接理论,语篇衔接的形式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如人称代词them)、替代(如I think so 中的so)、省略和连接词(如 however, because, moreover, therefore 等);词汇衔接则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如fruit和apple)。“衔接”是显性的,读者是可以观察到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衔接”产生的效果,是隐性的。
完形填空的语篇作为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作者经常会使用词汇、语法衔接的手段来反映段落或文章的主题。语篇分析时,有效地关注这些衔接词能帮助读者高效地厘清文本信息脉络、依据已知信息对后续的行文进行推测、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关注到语篇中这些明显的衔接手段将大大助益于考生把握全文脉络,做出正确选择。我们一起来分析错误率较高48、49题: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