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败于4元钱的地铁票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k1981f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布初来公司的时候,我是十分喜欢并且怜惜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她,头发黑亮,如瀑布般垂落在肩头,满脸都是让人羡慕的胶原蛋白。
  事实上面试时,吸引我的是她颇有些不凡的履历。她在大学期间,以徒搭的方式,游历了大西南大西北,包括西藏、四川、云南和海南。徒搭,即徒步和搭乘顺风车之意,这种旅行方式,可不像表面上那么风光潇洒。卡布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她曾一个人在深夜的大山中等杳无踪迹的车,或者与陌生的魁梧男子一室之隔。
  让人对卡布印象更深刻的,还有她的时间安排表:5:30起床读英文;6:00~7:00,写一篇3000字的随笔;7:00开始健身,燃烧卡路里,每天雷打不动。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卡布还能读一本人文著作,做一顿品相精美的晚餐,发朋友圈。这分明是一个难得的好青年!
  卡布的家境并不优越。她来自中部的山村,学费、生活费曾困扰她很多年,更不用说都市女孩习以为常的美妆费、置装费。我理解并欣赏卡布向往的诗和远方,也看好她的成长性。我们“老前辈”都以为,她的轨迹,很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奋斗青年”人设,像松柏,经过岁寒,更会懂得珍惜。
  但是事情的发展……朝着我不能理解的奇怪方向去了。
  卡布是勤勉,但她的勤勉,似乎未用在正处。正常的8小时工作之内,除了本职工作,她居然还忙里偷闲看韩语,抄单词,不亦乐乎。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卡布负责媒体接待,可她很快就觉得任务琐碎而无趣,要么拿出手机划着屏幕,要么拿出热爱的文学大部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结果,发错了资料,捅了篓子。
  更有甚者,在部门开会时,卡布也悄悄拿出了韩语书,书皮覆有牛皮纸包装。“你在干啥?”我质疑时。卡布答:“我在做记录。”
  “吾以木瓜投之,君以琼琚报我。”这是我熟悉的职场法则。卡布用英勇的行为颠覆了我所认知的守则。我想不出卡布的这些小机灵,也不理解这些小机灵的意义何在。
  接下来,更多的现实浮出水面。发现这些现实的我,比当事人还要尴尬。
  当部门把一次异常珍贵的高校活动机会安排给卡布参加时,她竟犹豫要不要去,并悄悄问同事:“从公司去那所大学要花4块钱的地铁票呢,这是日常上下班之外的额外开支,公司能报销吗?不报销我就不去了。”因公的合理支出,自然会报销。可是,真的用得着如此介意?与其如此,为何不着眼更大更美好的重点?为何不观察活动现场恢宏大气的主题如何策划,创意灵动的海报如何设计,精彩绝伦的致辞如何写就;各新闻单位如何精选角度排兵布阵……对职场新人来说,以上难道不比4元钱更有分量,更有价值,更有满载盈盈的收获?
  3个月后,卡布离开了我们公司。但她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心头盘旋。她如果坚持这样的思路,将来能否追求到梦中的诗和远方,我也持谨慎的怀疑。
  在这个时代,越有梦想,越要修炼自己的胸怀、气魄与格局。对得失淡然一些,让利益远离一些,那个优秀的自己,尊严感满满的自己,未尝不会焕发出来。我担心的是,年轻人不肯以优雅的、奥运健儿般的姿势竞技,他们对一些落后的“技巧”饒有兴趣,以为可以借此得到便利,却无意间棋差一着,失了全局。
  每个人都有权利向往诗和远方,但是万里迢迢、星月朗照的远方,终究始于纯洁的跋涉者虔诚的向往,以及坚定不移的足下。
其他文献
周二早上,哈里经过一家商店时,看见橱窗上贴着一则广告。上面写着:“招聘世界上最优秀的推销员,待遇丰厚。”  这则广告引起了哈里的极大兴趣,因为他就是做推销工作的,并且他认为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推销员。  他走进商店,找到了经理。“我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推销员,没有我卖不出去的东西。把这工作给我吧。”哈里自信地说道。  “很高兴你来应聘。但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最优秀的呢?”经理微笑道。  “我愿意接受你们
下班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个菜市场。里面有一位妇女,有着粗嗓门、肥胖的身体、憨厚的笑容。母亲经常买她的菜,说她实在。那天,我也到她的摊子买菜。  她称好菜,利索地帮我放在车筐里。我看她不忙,便和她攀谈起来。  她告诉我,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有一个正读小学的儿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每天早晨不到4点就要起床去清扫马路,5点之前一定要赶到菜市场,一旦晚了,下午的青菜生意就没办法做了。除此之外,她晚上还要
那些日子,我们家的生活举步维艰——丈夫失业后一直没能找到工作,儿子潜水时发生意外,接受两次手术后只能在家休养。我读全职护校的同时,要打3份零工才能喂饱全家大小5张嘴。  在一顿清汤寡水,没滋没味的晚饭后,家里的电话铃响了。电话那边的人没有介绍自己,只是用低沉的声音,以平静的语调询问我:“你需要食物吗?来找我,我能帮助你。”接着,他描述了他所在的方位,随即挂断了电话。他并没和我多说什么,也没询问我们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才是更重要的一点。  这件事,用常识判断就知道了:和你住同一间房子的室友,或者坐你隔壁办公桌的同事,就算长得很美,你也不见得心情会很好,但要是她很讨人厌,你却一定心情坏。如果你的室友或同事,长得不美,但很好相处,很讨人喜欢,那你的心情就容易很好。大概只有做大明星的人,才适合非常美但是非常讨人厌。如果没打算做大明星的话,那么会因为你的美丽而感到人生满
教堂晚餐时,资历最老的牧师起身给其他人加水。他步履艰难地从一张餐桌走到另外一张餐桌,但是没有一位牧师接受他的好意。  “我们不值得这位圣人作出牺牲。”他们是这样想的。  当老牧师来到小约翰拉比的餐桌时,小约翰拉比请老牧师往他的杯子里加水,加满为止。  其他僧侣都惶惶不安地看着这幕情景。晚餐结束后,他们都训斥约翰。  “你怎么会认为你值得让一位圣人为你服务呢?难道你没有看见他提起水罐有多么艰难吗?难
偷书自报家门    上世纪80年代,王府井新华书店是读书人的梦想之地,店堂大,书多,我们常去。那时,大多数学生囊中羞涩,爱书,却无钱买书,偷书者屡现。不过偷的没有防的精,总有落网者。广播学院学生一旦被抓,问及姓名时,男生总是“常振铮”,女生总叫“刘继南”,后来,这招不好使了,因为人家书店向学校一打听,广播学院院长叫常振铮,副书记叫刘继南。  毕业20年大聚会时,常振铮院长到场,我们集体用掌声和跺脚
我所在的学校是美国一所并不十分知名的学校,学生的心愿却并不普通。我们有很多服务社会的项目,如“愿望井”,学生自发组织去非洲卢旺达等地方打井,解决当地用水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趁暑假去南美欠发达地区,修建卫生厕所。当然更多的项目是服务于本地,比如修建失修的房屋,去当地养老院做义工等。美国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改变世界”的情怀,学校也积极引导,很多学校甚至把“服务式学习”纳入了课程里,以免学生只顾学习,不顾
此后的历次革命、军阀混战、抗日和内战再没有给中国人放弃达尔文选择和平的机会。我们不禁要问:谁是适者?    在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之前,知道达尔文和严复名字的中国人还寥若晨星,然而,当《天演论》1897年4月12日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上发表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在民族危亡之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在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心中遍地开花。达尔文没有料到,自己在科
走路的人,路在脚下;铸路的人,路在掌中。  我想,世上只有两种土,是值得用血脉贲张的手掌去紧抓的:一是故国家园的乡土,一是心灵的净土。  想象当时是何等炎热的烈日,没有游人,挑石的工人也不禁躲在树荫处,摘笠引风。独独这一群安静的师傅,顶戴着太阳,蹲伏着,一支铁凿撑住一身心力,慢慢地把平滑石板,镂出一丝一缕痕迹。  有汗如雨,沁入土中,和软了石泥,雕得更深密……  有淤血在掌,就让它硬成茧,好凿尖处
“进来吧。”上帝对我说,“你要采访我?”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说。  他笑了,好像连胡子都在笑,他说:“我的名字叫‘永恒’,而且无所不能,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对你来说,我的问题毫不陌生,人类的哪一点最让你感到惊讶?”  他回答说:“人类厌烦做孩子,急于长大成人,但过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人类用健康换取金钱,但过后又用金钱来修复健康;人类焦虑地思考着未来,但遗忘了现在,就好像他们既不是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