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巴人通过贩运川盐获取丰厚的收益,其民族经济日渐强大,最终建立了一个地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的泱泱大国——巴国。
民国初年,自贡地区已有1.2万多口盐井,其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盐井中最著名的当属海井,其深达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宁厂的制盐史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是名副其实的“上古盐都”。从北宋开始,盐业管理者在这里实行“一股一份”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制盐的有序进行。
川盐经济在巴蜀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一座座极具规模的盐场就是最好的见证。
自贡盐场是当年四川最重要的产盐基地,北周武帝时,就因富世盐井而设富世县(今富顺县),因大公井而设公井镇(今贡井周围地区),盐井周围逐渐聚集人烟,形成了今天自贡市的雏形。民国初年,自贡地区已有1.2万多口盐井,其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自贡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在数以万计的盐井中,最著名的当属燊海井。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始凿于1823年,历时13年才完工。这口盐井采用自宋代以来的传统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盐井占地约2000平方米,井口竖立着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而成的巨大支架,十分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燊海井是一口既产天然气,又产黑卤的高产井,完全解决了煮盐燃料的来源问题。投产初期,燊海井日产盐约14吨,日产天然气4800~8000立方米。
燊海井建成后,经营者陆续在其周围钻井,短短十余年间,自贡的盐井就已不计其数。那时,自贡盐市大兴,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各盐运码头应运而生,南来北往的船只排在穿城而过的釜溪河上,一眼望不到头,一派繁荣的景象。当时,常年聚集在自贡的盐商和盐工多达20万人,工人们开采、制作井盐,他们利用井架从深井里提取出卤水,将卤水排放入圆锅中烧热、熬制,然后分离、提取杂质,最后获得食盐,这一过程伴随着高温,所以盐工们通常赤裸上身,体力消耗很大。
井盐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自贡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自贡人的生活也和盐密不可分。例如在当地人看来,只有用从燊海井所采的盐制成的泡菜,才不会生花,且口感清脆,让人回味。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当地居民很早便知道,用燊海井附近的黑色沃土敷在皮肤上,不仅可以治疗皮肤病,还能使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后来,经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黑色沃土是从燊海井黑卤水中提取矿盐后的残留物,其中蕴含27种微量元素和40余种常量元素,能有效防止皮肤老化,促进血液循环,祛除老化角质,让肌肤恢复细白、嫩滑、弹性,并对祛除面部暗疮、粉刺、色斑也很有疗效。
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制盐逐渐开始取代古法制盐,熬盐用的煤炭价格也越来越高,所以宁厂的盐业开始不可避免地衰落。1996年,国家明令禁止传统的“平锅制盐”继续生产,宁厂盐场最后一个盐灶的烟囱就此倒塌,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繁荣自此画上了句号。
除了自贡盐场和宁厂盐场,川南的犍为盐场、重庆忠县的涂井盐场、云阳的云安盐场、彭水的郁山盐场,都曾经繁荣鼎盛,为川盐经济的辉煌和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做出了贡献。
民国初年,自贡地区已有1.2万多口盐井,其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盐井中最著名的当属海井,其深达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宁厂的制盐史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是名副其实的“上古盐都”。从北宋开始,盐业管理者在这里实行“一股一份”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制盐的有序进行。

川盐经济在巴蜀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一座座极具规模的盐场就是最好的见证。
自贡盐场是当年四川最重要的产盐基地,北周武帝时,就因富世盐井而设富世县(今富顺县),因大公井而设公井镇(今贡井周围地区),盐井周围逐渐聚集人烟,形成了今天自贡市的雏形。民国初年,自贡地区已有1.2万多口盐井,其密集程度堪称全国第一,自贡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在数以万计的盐井中,最著名的当属燊海井。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始凿于1823年,历时13年才完工。这口盐井采用自宋代以来的传统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盐井占地约2000平方米,井口竖立着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而成的巨大支架,十分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燊海井是一口既产天然气,又产黑卤的高产井,完全解决了煮盐燃料的来源问题。投产初期,燊海井日产盐约14吨,日产天然气4800~8000立方米。

燊海井建成后,经营者陆续在其周围钻井,短短十余年间,自贡的盐井就已不计其数。那时,自贡盐市大兴,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各盐运码头应运而生,南来北往的船只排在穿城而过的釜溪河上,一眼望不到头,一派繁荣的景象。当时,常年聚集在自贡的盐商和盐工多达20万人,工人们开采、制作井盐,他们利用井架从深井里提取出卤水,将卤水排放入圆锅中烧热、熬制,然后分离、提取杂质,最后获得食盐,这一过程伴随着高温,所以盐工们通常赤裸上身,体力消耗很大。
井盐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自贡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自贡人的生活也和盐密不可分。例如在当地人看来,只有用从燊海井所采的盐制成的泡菜,才不会生花,且口感清脆,让人回味。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当地居民很早便知道,用燊海井附近的黑色沃土敷在皮肤上,不仅可以治疗皮肤病,还能使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后来,经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黑色沃土是从燊海井黑卤水中提取矿盐后的残留物,其中蕴含27种微量元素和40余种常量元素,能有效防止皮肤老化,促进血液循环,祛除老化角质,让肌肤恢复细白、嫩滑、弹性,并对祛除面部暗疮、粉刺、色斑也很有疗效。



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制盐逐渐开始取代古法制盐,熬盐用的煤炭价格也越来越高,所以宁厂的盐业开始不可避免地衰落。1996年,国家明令禁止传统的“平锅制盐”继续生产,宁厂盐场最后一个盐灶的烟囱就此倒塌,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繁荣自此画上了句号。
除了自贡盐场和宁厂盐场,川南的犍为盐场、重庆忠县的涂井盐场、云阳的云安盐场、彭水的郁山盐场,都曾经繁荣鼎盛,为川盐经济的辉煌和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