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钟题(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人物:廖世英专刊》
  【钟题】 《清平乐·旧作廖君画牡丹》:
  东风软软,吹笑姑娘脸。白白红红颜色浅,万绿丛中几点。不输魏紫姚黄,何须打扮梳妆。小小一帧图画,深深十丈春光。
  这是廖世英女士赠送钟先生的一本画册,内题“叔河同志指正,廖世英奉,2013.12.25”,同时还附有她夫妇俩祝贺元旦和春节的贺卡。
  廖世英,江西萍乡人,1930年8月出生,先后就读重庆南开中学、长沙艺芳女校,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离休后钻研国画,主攻花鸟,作品多次获奖。
  钟叔河和朱纯两先生合作编成的第一本书《过去的学校》,1982年11月于湖南教育出版社初版,版权页上没有责任编辑大名。我问钟先生:“廖女士是否经手责编过这部书?”钟先生笑云:“我不知道,很可能不是。但朱纯的妹妹干地下党时联系过廖世英,这一点我倒是早就知道的。”
  钟先生之词为其旧作,但是从未发表过的。这次收到这份节日礼物后,立即将其写出,作为答谢,上钤“念楼”、“青灯有味”、“钟叔河”三方印章。
  钟先生将此题词给我看后,旋发现“一”和“几”二字该互换一下位置,便又重新写过了这一张,供王平拍照。在此过程中,他招呼女婿过来给他剃光头,我则拿把椅子坐在跟前陪着聊天。他聊着聊着突然想起两位书商,让我翻电话本找手机号码,边理发边打电话,拜托他们如果发现市场上有他自制封面本《偶然集》,不管多少钱买下来,他照价付款。
  我一直梦想得到这么一本《偶然集》,而钟先生家中已无存书,孔夫子旧书网上也一书难求。钟先生记着这件事,主动找书商帮我圆梦,但自始至终没有透露这是在帮人淘书,大概是怕对方知情后“哄抬物价”。
  钟先生回到书桌,边改字边对我说:“我不懂画,也不养花。但牡丹本国色天香,周敦颐偏要贬低它,得帮它争口气。老同志能画好牡丹花令人高兴,送画册贺新年也是不能不回礼的。”
  《抱朴求真——曹隽平论文求正集》
  【钟题】 《小诗一首题赠曹隽平君》:
  写字即写心,作书如作人。
  培基能广厚,态度自从容。
  《抱朴求真——曹隽平论文求正集》,分“人文自古重精神”、“淘尽黄沙始得金”、“江山代有才人出”、“纵是馆阁亦风雅”四卷,收入作者藏品鉴赏、文物考证、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七十馀篇及其书法作品百馀幅,扉页有钟先生和文怀沙、沈鹏题字。
  曹隽平乃“七○后”,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湖南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杂志主编,嗜古,擅书,好写作,曾组织策划过“第三届全国刻铜艺术研讨会”、“湖南首届文人书画邀请展”等,是湖南艺术界和收藏界十分活跃的人物。他得识钟先生后,钟先生对他将刊物办上了档次、发现和推重长期沉潜于乡间的老书法家等方面的努力很是看重。
  曹君文集的第四卷,论及对“馆阁体”不宜全盘否定,钟先生亦表同意。他对曹君说:“我不知书,但知书法必自练习基本功始。馆阁体就是讲究基本功,你推重的邬先生就是基本功好,说你的字好也是基本功好。做人也一样,首先总得植好基,打好底子。你如今的成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你要想在艺术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尤其需要持续不断地在这方面努力。”钟先生说着,就提笔给曹君题了这二十个字。
  我和隽平君未曾谋面,但却感受到了他的热情。我写这则“题钟题”,很想能写点有的放矢的东西,无奈学无根底,对古今书画十分隔膜,因此不敢对他的大作妄加评论,只好抄录吴小如先生《学书一首示诸生》与隽平君互勉:“学书必自二王始,譬犹筑屋奠基址。思之既久鬼神通,一旦豁然叹观止。今人习艺不读书,滔滔天下属野狐。绩文养志德不孤,水到渠成气自殊。
  这首诗是六年前小如先生应我请求写给小女萧瑶的,我觉得它和钟先生这二十个字可称异曲同工,不知隽平君以为然否?
其他文献
我只听见过他的声音  ——记诗人化铁  诗人化铁死了,死于2013年9月22日。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事。前一阵子我还偶或想起他,私下忖度是否打个电话,但我一直踌躇着,因为他早已是耄耋老人,听力也不太好,何况我又不能帮他什么,就此搁下了。  我没有见过他。我只因为偶然的机会给他打过电话,从电话里听见过他的声音;那从两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如一阵稀疏的寒雨,打在我的身上,润湿了我心地的一片。  那是201
初夏之际,夹杂在银绿色的叶子中间,一朵朵殷红的罂粟,花开漫山遍野,无比的艳丽。自然,罂粟花的美不过只有数天的活跃,罂粟的价值主要还在于它那并不美丽的蒴果:切割蒴果流出的液汁,经太阳干晒,或加工成黑色的膏状物,凝固后便成鸦片。  鸦片自古就为医师们和一般人所熟知和运用。在他们看来,它首先是一种药物,能让人入睡,古代的作家们常喜欢用希腊神话中冥府里的河流“忘川”来形容它,意思是喝了浸酒或拌水的罂粟汁,
作为西洋文学教授的吴宓,理所当然会让文学翻译成为其教学研究的必要内容,他在清华专门开过“翻译术”的课程即是明证。作为诗人的吴宓又会将译诗当作文学翻译的主要部分,《吴宓诗话》所收的文章如《余生随笔》、《英文诗话》、《论安诺德之诗》、《论罗色蒂女士之诗》、《论今日文学创造之正法》都谈到译诗问题,《吴宓诗集》则收其译英、法、德、意及拉丁诗五十四首。  吴宓译诗以旧体为主,曾屡次表达过对新体译诗的不满。他
一  萧红和张爱玲是两位天才型的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二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生命历程和文学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比较二者,能从中发现一些颇有意味的东西。萧红和张爱玲的人生际遇、文学作品及其被接受的过程,至少有四方面相似。  其一,她们各自都生活在一個不和谐的家庭,童年经历可谓不幸,都缺乏父母之爱。萧红出生后就被父亲嫌弃,父女关系冷漠紧张。八岁时丧母,不久父亲再娶,后母对萧红
(一)  王安石在宋神宗登基后的熙宁二年(1069)被神宗起用,召至汴京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熙宁四年至熙宁九年(1071—1076),先后两次担任执政的宰相。他为挽救当时在内忧外患中积贫积弱的国家,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教育的大改革。那次改革的性质、规模与其激烈程度,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空前的,就它的精神影响来说,它还一直延伸到
张爱玲写过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取材自她听到看到的一些真人真事,比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张爱玲便举其中《红玫瑰和白玫瑰》为证,说明其中每篇人物故事,大多“各有其本”,其中另一篇《连环套》,写的则是炎樱一位朋友的故事。张爱玲也曾坦言,小说集《惘然记》中的《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都是曾使她震动的小故事。这些原本会随着时光湮没的尘埃往事,因着张爱玲的生花妙笔变得鲜活起来,一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记:“东晋张翰,吴人,仕齐王冏,不乐居其官。一日,见京师秋风起,因作歌曰:‘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遂弃官而还国。”  但是,张翰“仕齐王冏”,乃非东晋人。“冏”即司马冏,死于公元302年,那时还是西晋。冏为西晋宗室、晋王司马昭之孙。他曾任大司马,掌邦政,还是军队的最高首领。那时,张翰仕于冏手下,为大司马东曹椽。  最初评騭张翰因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俗称“十六字电文”,是李庄抗战文化的经典叙述模式。“三人成虎”,经更多作者、各种传媒及权威人士“引用”、“化用”、“演绎”,也伴随着李庄知名度越来越大,已然信史。  然而,以目前发现的资料,却找不到这“十六字电文”的来源。反省今日之李庄叙事,笔者以为,以此开始叙述外来单位的迁入、安置和供应等问题,有标签化、简单化、泛政治化的倾向。“发现李庄”,笔者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恭颂左公西征甘棠》)    这是晚清影响很大的一首诗,大约是因为它揄扬左宗棠在新疆的历史功绩最为精粹。作者杨昌浚(就是那个因杨乃武、小白菜一案被革职的浙江巡抚)算不得诗人,此诗却名闻遐迩。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都语义平平,甚至还有些逻辑含混(仿佛嘲讽大量湖南人靠乡谊在塞外谋食),第三句却“转”得很精彩,“合”
与守义交往的具体时间已不记得了,但肯定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责编的书,主编的刊物、有不少请他设计过封面,我的诗集《红石竹花》也是他装帧设计的,并赐插图多幅,画如其人——本色,他的设计和画最大的特色,我以为是朴素。  他的创作的艺术魅力背后,有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在。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守义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搜寻、探求,因而他总能不失时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