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第四次上高三教学,在物理教师的岗位上工作十年了,在过去的教学上感觉物理课是比较好上的,只要把书本的内容讲好就可以了,对应的练习处理完课就上好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学生自身智力决定的。但这种认识在高三教学不久就知道是不正确,教师在高一高二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多么的重要,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能力!而学生的物理思维与意识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如果能力不够,不管他在应试的高考还是以后的工作中上不会有大的起色!一个学生的能力在高三的学习中显得更加重要,现在就我个人在高三的这段物理教学的体验和认识,谈谈在高一高二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能力素质与物理教学的关系
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已形成一定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发展其智力,培养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制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的高低。物理教学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重视。
二.物理教学是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它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大到尖端科技小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物理学的理论和规律。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的描述;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建立以及基本物理原理和理论的论证与阐述。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1、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自己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至。而物理实验教学向他们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学会观察,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是当今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
物理实验能够有目的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以便学习者从中提取加工处理。学习者要想很好地完成实验,除了要有良好地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要靠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力,从实验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处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发展,而物理实验恰好为人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得自由空间。人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取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验证,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萌发。科学创造,贵在置疑。事实证明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的有效手段。
2.物理理论教学有助于提高人们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
许多物理名家常说这样一句话“物理是想会的,不是听会、看会的”。这里所说的“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物理理论包括基本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等基本物理规律,而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又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中心问题。
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就是对观察和实验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以便把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所谓的物理模型。物理学的许多成果是通过力、功、能、动量、场等基本物理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物理学的基本体系主要是由若干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科学概念、与这类概念相联系的基本定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定理和结论所组成的。因此,进行物理教学,能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和掌握有关的物理规律,使他们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这样就可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能够培养人们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是能力素质培养中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最有效途径。有了较高的能力素质,才可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花大力气提高能力素质,才能使整个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不言而喻的。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今的教育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把课堂教给学生,经常会认为在课堂讲的越多,学生就会掌握的越多,考试就会越好,这样做对短时间考试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并不是把知识理解掌握了,而是在短时间把答案记住了,而对长远学习帮助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时间、理解时间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全过程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把过程讲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结果。
只有在高一和高二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在高三的学习中才能没有忧患,现在的高考和过去的高考有很大的区别,在考试中主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一和高二一定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
一、能力素质与物理教学的关系
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已形成一定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发展其智力,培养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制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的高低。物理教学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重视。
二.物理教学是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它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大到尖端科技小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物理学的理论和规律。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的描述;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建立以及基本物理原理和理论的论证与阐述。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1、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自己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至。而物理实验教学向他们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学会观察,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是当今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
物理实验能够有目的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以便学习者从中提取加工处理。学习者要想很好地完成实验,除了要有良好地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要靠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力,从实验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处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发展,而物理实验恰好为人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得自由空间。人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取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验证,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萌发。科学创造,贵在置疑。事实证明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的有效手段。
2.物理理论教学有助于提高人们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
许多物理名家常说这样一句话“物理是想会的,不是听会、看会的”。这里所说的“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物理理论包括基本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等基本物理规律,而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又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中心问题。
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就是对观察和实验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以便把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所谓的物理模型。物理学的许多成果是通过力、功、能、动量、场等基本物理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物理学的基本体系主要是由若干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科学概念、与这类概念相联系的基本定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定理和结论所组成的。因此,进行物理教学,能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和掌握有关的物理规律,使他们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这样就可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能够培养人们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是能力素质培养中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最有效途径。有了较高的能力素质,才可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花大力气提高能力素质,才能使整个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不言而喻的。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今的教育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把课堂教给学生,经常会认为在课堂讲的越多,学生就会掌握的越多,考试就会越好,这样做对短时间考试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并不是把知识理解掌握了,而是在短时间把答案记住了,而对长远学习帮助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时间、理解时间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全过程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把过程讲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结果。
只有在高一和高二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在高三的学习中才能没有忧患,现在的高考和过去的高考有很大的区别,在考试中主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一和高二一定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