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是不是也有一个爱“玩话筒”的孩子?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1108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话筒,是演说能力的启蒙课


  大多数会说话之后的孩子,都曾有拿起话筒,站在沙发上“演讲”的经历,作为大人多数会认为这无非是因为好玩而为之,是对新奇事物的一种尝试。殊不知,它却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想要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最初愿望。
  事实上,在日常养育中,和孩子多互动交流激发孩子的表达,特别有助于孩子多元能力的提升,而“玩话筒”更是能让孩子体会从“有话说不出”到“有话说得更好”的心理飞跃,为真正的演说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懂得玩话筒不光有趣,还可以感受到在面对外界时,自己的语言从话筒中传出来,需要经过思考和编辑,那样会变得更美妙和动听。这种深切的体验可以激发孩子更乐意去玩、去学所有出现在视线里的东西。因为有展示的通道,所以令孩子的学习欲也更为强烈。输出,也是强化输入最好的方法。

语言启蒙,父母也要学着“话痨”   


  孩子的成长根植于家庭环境,任何能力的启蒙教育,同样离不开家庭氛围。父母热情开朗、善于表达,孩子可能也不会少言寡语、惜字如金。因此,如果想培养一个外向、开朗、爱交流的孩子,父母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买一个玩具话筒


  一个玩具话筒,就能让孩子尽情地尝试,充分发言,逐渐找到用话筒说话的感觉。还可以顺便了解物理发声的规律,一举多得。

 大人主动参与


  一则为孩子助兴做一个最热心的观众;二则可以为孩子做一个榜样和示范,描绘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三则把真正的舞台交给孩子,让孩子复述绘本中的人物、情节。

 不要吝啬鼓励赞美


  孩子所有的成长都是外界强化和肯定化为“内在价值”和自我评价的结果。赞美的语言,尤其是爸爸妈妈的鼓励,最动听、最有力。毫无疑问,父母的及时点赞就像孩子成长中的“冲锋号”,让孩子想要持续玩下去。

 多子女家庭要进行“同台演讲”


  孩子人手一个话筒,彼此欣赏和学习对方的声音和表达,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表达天赋。

玩起来,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各种演艺


  孩子们手举话筒可以主持、可以唱歌、可以朗诵诗、猜谜语、重复幼儿园里他们记忆深刻的情节,甚至可以开家庭大会,编排话剧,说一些无厘头和奇怪的想法。

 提供特定的展示场景


  刺激孩子即兴发挥,有助于孩子瞬间组织语言,促进多元能力的同步发展,包括思维、词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配合、协作、组织能力等等。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也可以在周末或生日聚会邀请孩子的好朋友参加。

 提高难度—互动采访


  用大人的手机,和亲戚朋友远程采访互动。然后告诉孩子,采访就像打电话一样,去向对方提问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并且在相互交流中读懂对方,展示自己,甚至于成为朋友。
  去公园或者旅行,可以让孩子大胆地采访邂逅的小伙伴们,让孩子实现从打电话到采访的从容过渡。孩子就会很自然地了解一些对他而言有价值或有趣的事情。

公共表达启蒙,越早越好


  在很多歐美国家,“公共演讲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包括戏剧表演、公共展示、作品报告等公共表达的机会,对于孩子们个体展示和团队协作都非常重要。
  能够让孩子在玩话筒中实地演习,对其表达、合作、设计、应变、创造等能力的提升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很多对公众演讲有恐惧症的人,就是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允许,要么父母逼得太狠,要么根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而错过了最初勇敢表达自我的机会。
  孩子小的时候就有玩话筒的启蒙和经验,等他年龄渐长就不容易过度恐惧了,反而能理解紧张和焦虑会帮助他更好地呈现。即使面对大庭广众有所紧张时,他也会讲好开场白,进入自如和流畅的状态,从容完成他的整个演讲。演说能力源自后天的努力,从小开始的演练就像“童子功”一般坚实,且越早越好。但父母也要掌握力度,核心在于“玩”,切莫变成孩子的负担和情绪包袱,反而错失了爱上“做自己”的快乐。

以“玩话筒”,开启孩子成长的“大门”


  嘴巴有两种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表达。
  孩子天生喜欢表达自己,因为好玩就愿意去玩,记忆才会更加深刻,玩着玩着,他就更想要表达,也更乐意表达,才更会表达。这样能够更深层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们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感染,让玩话筒游戏一次次升级,一次次变得更有趣。假以时日,你会惊叹:“生命居然有这样的奇迹,成人的学习力和进步根本无法和孩子相比”。
其他文献
吃过药的人都知道,无论中药、西药,大部分药物的味道都是苦的,许多“苦药”让人难以下咽。尤其孩子,生病本来就难受,想让他“吃苦”就更难了。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很难配合服用苦药。于是有的家长把药物溶解在果汁里,或让孩子用果汁吞服药物。认为果汁营养、美味,既可以抵消药的苦味、让孩子乖乖“就范”,又能补充营养和水分,一举两得。殊不知,果汁送药其实有害无益。必须要明确:果汁与药不能同服。  果汁中大都
期刊
自“应对新冠肺炎——心理健康援助行动”入驻阿里健康大平台以来,短短几天,我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接听了来自疫区的多个咨询电话,为寻求帮助的人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援助志愿服务。  ● 2月1日,一名27岁山东男性服务对象,自述1月26日去发热门诊排队买药,后来听说那天去拿药的人中有一人是发热病人,然后就总怀疑自己被感染上了新冠肺炎,越想越害怕和恐慌,整天处在焦虑不安之中。  ● 2月4日,一名4
期刊
几百万的新房,却成了心病?  50岁的张女士已经临近退休,去年年底和丈夫一起卖掉了母亲留下的旧房,购置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又大又宽敞的新房,价值几百万,户型方正、南北通透,小区清雅安静,物业管理完善,外人看来真是羡慕不已。然而却正是这套房子折磨得张女士寝食难安,焦虑不已。  张女士是一个待人热情大方,亲切随和的中年女性,人际关系良好,是周围人眼中的“知心大姐”。第一次见面中,坐在我斜对面的张女士穿着
期刊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手册-短程心理动力治疗》  作者:Simon Cregeen, Carol hughes, Nick Midgley, Maria Rhode, Margaret Rustin  主编:Jocelyn Catty  译者:曾林、汪智艳  审校:王倩  导读时间:2020年1月~3月每周日晚  价格:分章节导读,三人团报价,每人88元/本《精神分析、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中的情緒发展》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母开始说我太消极了,一点也不像一个富有青春正能量的学生。我和父母之间,也几乎每一天都会发生争执。现在的我,越来越讨厌待在家里,甚至觉得在学校都比在家里面温暖。放学后我经常跑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老师。每个周末,我最少会出去一天,有时一整天,有时只是两三个小时,我受不了在家里面待着。  我也不希望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并不是
期刊
那天下午,我走进一家文具店,为我的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品。  店主很热情地询问我要买什么,并引导我走到对应的货柜。  只是我没有料到店主是个倾诉愿望特别强的人。就在我挑选时,她便打开了话匣子,和我说起了开店的苦衷:昨天到今天,你是我等到的第一个客人。唉,这店可把我害苦了,赚不到钱还要守着它,也不知道啥时是个头?  我是第一次到这个店里来买文具,自然也就不知道店里的生意情况及店主的委屈。今天看到店主脸上
期刊
最近接了一个特别焦虑的案例,一个大四的女生在预约咨询的时候诉说因为突然被一个之前自认为是好朋友的同学抢走了她的保研名额,感到特别愤怒,每次见到那个同学都有种想跟他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冲动。这种伴有愤怒冲动的焦虑状态似乎感染了我们的预约接待员,女孩子隔天中午就被分配到了我这里咨询。然而约定时间过去20分钟,女孩才姗姗来迟,在我们对她是否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担心中跑进了咨询室,说迟到是因为新找的实习工作单
期刊
Q老师您好!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孩子们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假期生活,目前看,部分地区开学时间还没有明确,可孩子现在学习越来越被动。比如书法作业,孩子现在基本就是完成任务,写出来的字,和之前比一点儿也看不出来进步,反而还有些退步。我问她为什么不好好练,她说了一堆,无非就是写字累,玩的时间少。可每天玩手机看电视倒是不亦乐乎,真不知该拿她怎么办。一位8岁女孩的妈妈  A这位妈妈
期刊
为了更好地保护每个个体的生命健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高三学生更是度过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考前备战阶段。延期一个月的高考安排以及上课模式的变化,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从心理层面上进行有效调整,以更快地适应新形势,形成自己的复习节奏呢?解读意义,蕴藏力量  当你刚刚听到“高考延期一个月”时,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激动、兴奋、开心、满意,还
期刊
庚子新春之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袭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随后在全球蔓延。时至今日,国内重点地区高校学生仍无法开学。疫情之下,有这样一群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应届毕业生。他们原本应该在这个春天,在学校里完成论文,按部就班地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笔试、顺利拿到offer,然而疫情阻碍了他们的脚步。  在疫情和政策面前,应届毕业生在这焦虑又带着希望的等待中,开始了漫长的日复一日的自我救赎。随着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