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情深缘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kk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无数文人学者致力于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与意义。然而笔者作为万千读者之一,对于此书印象最深刻之处在于宝黛二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在此,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的爱情命运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
  作者简介:鲁媛媛(1994-),女,山西临汾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最早接触《红楼梦》原文故事是在中学时期《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属《红楼梦》第三回。当时对林黛玉的印象便是初入贾府,谨言慎行,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虽说林黛玉的不幸命运早就在《红楼梦》开篇“绛珠仙草下世降生”时设定,但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如履薄冰则更加明显地寓示了她的悲剧色彩。宝黛二人也正是在这一回初次相见,初次见面贾宝玉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将其富家子弟的玩世不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在文中不长的片段却使林黛玉与贾宝玉二人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小心谨慎生怕出错,一个桀骜不驯无所约束。正因二人的不同之处,他们被彼此深深吸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初读《红楼梦》一书时,笔者每读到描写林黛玉的部分,总是有些揪心,在笔者看来,林黛玉是一个太过消极的存在。换一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原著作者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这一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众所周知,林黛玉是一位十分具有才情的女子,这一点在后来和香菱作诗一部分便可以看出。在人们通常的认知里,读书其实是一个使人豁达的过程。可林黛玉却与此全然相反,她常常陷入小事而双眉颦蹙,贾宝玉偏偏又是一个生来不知苦为何物的纨绔子弟,人总是容易被与自己大不同的事物吸引,在这一点上,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一直以来,读者习惯将宝黛之间的爱情命运归于悲剧一类。笔者认为,宝黛之恋虽苦但不能将其解释成悲剧。“悲剧”的定义是主角与命运等其它因素产生冲突,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难性的结局。《红楼梦》暗寓了曹氏一族由兴旺到衰落的过程,被称为悲剧无可厚非。然而宝黛爱情故事是《红楼梦》大悲剧中的插曲,在悲剧的大背景下没有结果的爱情只能单单用悲剧解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读者之所以将宝黛之恋视为悲剧是因为黛玉的含恨早逝,他们大多忽略了林黛玉病陨之时,贾府尚未落魄之极。按照曹雪芹作《红楼梦》一书的出发点,荣国府没落是既成事实,试想倘若林黛玉得偿所愿与贾宝玉厮守终身,依照她的性格又怎能捱过之后那漫长的艰难岁月呢?因此笔者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二人的爱情结局是最令人惋惜也最令人动容的结果,毕竟读者们大多都不想再让黛玉受这种煎熬苦。
  前世是女娲补天遗落的一颗石头,今世却化身富贵人家宝玉公子。贾宝玉这一人物设定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由此也暗示了他今世的坎坷。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于是世间也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荣华富贵。宝玉今世所拥有的一切皆因前世,最后所失去也源自前世,这一切也包括他深爱的黛玉。《终身误》这首写于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后的判词将宝玉此时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此时的宝玉与宝钗过着相敬如宾的日子,他还是割舍不下心中的林黛玉。很多读者会有疑问,不解贾宝玉为何会喜欢敏感多疑的林黛玉,她不及薛宝钗端庄大气,更不及史湘云活泼易亲近。尽管事实如此,人们却忽视了林黛玉属于她自己脱俗的一面。当众人都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之时,唯有林黛玉不曾有过类似的劝说,毕竟从林黛玉心理来说她并不把读仕途之书看的有多么的重要,甚至对仕途之人有鄙夷之态。贾宝玉作为贾府的“混世魔王”从来推崇自由,对于四书五经以及八股学说厌恶至极,因而当他遇到林黛玉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感觉遇到了心灵上可以归属之人。相反薛宝钗、袭人等等都劝他要读书上进,这也便是为何贾宝玉心动于敏感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自私的林黛玉了。
  纳兰性德所作《蝶恋花·出塞》一詩“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宝黛之间感情之深可以借此来形容,感情有时候就是如此的神奇,开始时说不清楚为什么,一旦开始便就很难再放下。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宝黛之间的爱情不能简单地用悲剧二字来概括,黛玉虽然病陨,可宝玉对她的爱却从来没有消逝,并且一直带着这份爱在自己的生活中折磨自己,从这一层面来说,林黛玉是幸福的,她虽然没有和贾宝玉成家相伴终身,但她得到了宝玉独一无二的爱。这份爱虽然凄苦,但却是晴雯、宝钗、袭人等人想得却不可得的。归根究底林黛玉最吸引贾宝玉的地方是她本人性格中的单纯,这份单纯使她孤傲,难以融入众人的圈子。但恰恰是她那不同于薛宝钗与袭人等人的不刻意使她收获了宝玉的一心一意。笔者认为,贾宝玉生于荣国府这样的大家族,虽不喜读求官之书,但也有几分才情,并且专情于林黛玉一人,实属难得。黛玉的早逝不过是作者曹雪芹的怜悯之心,不想她再受人世间俗事的折磨。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执念较深之人,并且这执念归根结底就在一个“情”字。黛玉为情郁郁而死,宝玉为情断舍俗世遁入空门。宝黛二人一往情深,奈何生于荣国府,世间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可以兴盛百年,他二人生于贾府盛衰的转折点上,家族的命运左右着他们的命运,因而只能死别,阴阳相隔,纵使一往情深,奈何情深缘浅。
  参考文献:
  [1]闫林林.小议“宝黛之恋”[J].中学课程资源,2011(03):46-48.
  [2]宋珂君.宝黛之恋的佛学解读[J].红楼梦学刊,2005(03):243-256.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采薇》、《出关》、《起死》这三篇小说中的“逃亡”情节,鲁迅将儒道传统思想自身的矛盾性、虚伪性与荒谬性毫不吝惜地揭露出来。这三篇小说可以看作鲁迅对儒道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清算,他试图从中找寻形成国民性的根源所在,并努力寻找可以成为“中国的脊梁”的积极因子。  关键词:《故事新编》;“逃亡”叙事;儒道传统  作者简介:张哲(1996.12-),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借《隐居的生活》和《归园田居·其一》对中西田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诗中哲学思想的简要比较,以及对中西不同的艺术表达技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田园诗歌不同的审美特色,认识它们独具的艺术价值及民族特色。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莱昂;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蔑视权贵
摘 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本文通过分析《百年孤独》中两位最具有代表性人物身上的孤独,使读者了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之间从上至下的深入骨髓的孤独,让大家正视这种孤独;最后,作者呼吁我们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大胆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平,并把这种追求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行动从而真切领略人类丰富情感的真谛。  关键词:百年
摘 要:“后书店”是相对于纯粹进行纸质书刊销售的“前书店”而言的新型书店模式。在后书店时代,实体书店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彰显了人们审美追求的普遍提升,另一方面,创新型、文艺型的美学书店也对激发受众审美感受和积累审美经验有所裨益,两者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主要就“后书店”对“美”的诠释作多角度的阐述,以期带给当代实体书店以创造性启示。  关键词:后书店时代;审美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元代绘画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的山水画占有重要地位。王蒙是元代四家之一,在当时的艺术趋势下,做到了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画风,正是因为他负有特色的风格使他稳列元四家之位,也为元代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后世的学习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关键词:王蒙; 太白山图;艺术风格;皴点;繁密;  作者简介:孙旋(1995.12-),女,汉,江苏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国画。  [中图
摘 要:乡射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礼仪与文化,它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诗经》中许多诗句都与射礼活动相关,透过这些诗句可以了解到周代儒家思想的推行与传承。乡射礼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到了周代趋于成熟,它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又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乡射礼的研究对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诗经;乡射礼;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
摘 要: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彩》自出版以来一直颇具争议。它短小精悍,但却寓意丰富,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情绪波动及深刻的思考。这篇短篇故事之所以会如此成功,正是因为作者在向读者详述这个故事时精心使用了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它寓言般的讲述风格,它隐晦的却又广泛的主题,它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本文拟简要地分析这些文学表现手法。  关键词:主题;反讽;传统;象征  作者简介:高岚(1979-),女,汉,硕
摘 要: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的叙事结构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人公带灯作为综治办主任在镇政府和乡村的生活、工作经历,这一部分写得“沉而不糜,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后记),有着“两汉”的品格。另一部分则是穿插在作品中的带灯给元天亮的二十六封“短信”,这一部分对带灯的人物形象分析有重要作用。此文着重以短信为基础文本,分析其对人物塑造和主旨傳达的积极作用,以加深对作品的
课题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废名(冯文炳)小说的现实与超现实”(编号:201610357255)。  摘 要:超现实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文艺思潮,以所谓“梦境”“幻觉”等作为创作源泉,提倡纯精神的自动写作。废名的《桃园》模糊外在的客观现实,强调梦境与潜意识的表达,运用象征、隐喻和近乎意识流的写法,将现实生活归于个人心灵统摄,体现出鲜明的超现实写作特征。  关键词:《桃园》;梦
摘 要: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了电影《美人鱼》中的三类女性形象:仙女、妖女、地母,通过一系列阐释,得出的论断是男性喜爱有貌无脑的仙女,不屑能干独立的妖女,恐惧有实力的地母。无论是甜美的仙女,还是能干的妖女,强大的地母,最终都在男权中心下惨败。如何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避免偏倚,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关键词:《美人鱼》;男权中心  作者简介:郭佳阳(1982.10-),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