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让学生质疑问难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精辟论述。质疑是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开始,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对策。
一、学生质疑能力现状分析
1.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严重压制了学生的质疑欲望,一直沿用的班级授课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淡化了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丧失了质疑的勇气。
2.教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将学生的行为严格控制,学生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教师的压制,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感到紧张,视学生的质疑为“捣乱”、“爱表现”。
3.当前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培训还跟不上,教师理论知识吸收困难。部分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支持类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举步维艰。
二、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能不能成为质疑的主人,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告别,在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问敢说,畅所欲言。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进行质疑。也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情境,激发质疑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开展探究。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所以要积极培养和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提出问题,对教师、学生、文本产生质疑。特别是在学生质疑之后的评价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超出范围,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不但不能批评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学生的问题问得恰当,就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寻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也可组织同学们开讨论会。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利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
3.提供质疑余地,让学生能问
质疑余地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老师给学生自由度,让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能找出问题,能问出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避免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通过留空白让课堂有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提问中进行质疑探究,通过质疑空间的创设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精神。这也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意识,来接受学生对自身观点的质疑。
4.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首先,以读为主,在读中质疑。阅读教学中,“读”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时间。
其次,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先教会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作者思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引领学生从题目上提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换成“浦口送别”好吗?这样质疑和解答,作者以“背影”为题的深刻用意就凸现出来了,学生不仅从中体悟到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更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第三,在课文教学中,可以从课文重点词句的运用上,或用词造句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时能收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教师问:邹忌直接向齐王提出建议不就得了,干吗绕弯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讽谏手法的妙处,理解了《战国策》中游说之士语言的特点。
此外,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如语言表达中矛盾冲突的地方,或者是含义较为深刻的语言中,“令其善疑,诱以审问”,也不失为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平等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大胆让学生质疑。对于特别“棘手”的质疑,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故作高深,或漠然置之,一时不能解决的可课后认真思考,虚心请教,再为学生作答,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2.在教学中,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将课上成质疑课,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过程,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和课文关系密切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时,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质疑问难,来理解课文。
3.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起来的,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吴堡中学(225243)
一、学生质疑能力现状分析
1.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严重压制了学生的质疑欲望,一直沿用的班级授课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淡化了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丧失了质疑的勇气。
2.教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将学生的行为严格控制,学生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教师的压制,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感到紧张,视学生的质疑为“捣乱”、“爱表现”。
3.当前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培训还跟不上,教师理论知识吸收困难。部分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支持类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举步维艰。
二、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能不能成为质疑的主人,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告别,在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问敢说,畅所欲言。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进行质疑。也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情境,激发质疑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开展探究。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兴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驱力,所以要积极培养和保持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提出问题,对教师、学生、文本产生质疑。特别是在学生质疑之后的评价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超出范围,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不但不能批评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学生的问题问得恰当,就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寻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也可组织同学们开讨论会。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利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
3.提供质疑余地,让学生能问
质疑余地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老师给学生自由度,让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能找出问题,能问出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避免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通过留空白让课堂有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提问中进行质疑探究,通过质疑空间的创设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精神。这也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意识,来接受学生对自身观点的质疑。
4.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首先,以读为主,在读中质疑。阅读教学中,“读”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时间。
其次,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先教会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作者思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引领学生从题目上提问: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换成“浦口送别”好吗?这样质疑和解答,作者以“背影”为题的深刻用意就凸现出来了,学生不仅从中体悟到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更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第三,在课文教学中,可以从课文重点词句的运用上,或用词造句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时能收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教师问:邹忌直接向齐王提出建议不就得了,干吗绕弯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讽谏手法的妙处,理解了《战国策》中游说之士语言的特点。
此外,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如语言表达中矛盾冲突的地方,或者是含义较为深刻的语言中,“令其善疑,诱以审问”,也不失为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平等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大胆让学生质疑。对于特别“棘手”的质疑,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故作高深,或漠然置之,一时不能解决的可课后认真思考,虚心请教,再为学生作答,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2.在教学中,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将课上成质疑课,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过程,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和课文关系密切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时,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质疑问难,来理解课文。
3.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起来的,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吴堡中学(2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