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有两个书生,一个姓范,一个姓许。
  有句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江南的富足惹人羡慕。如果硬要从这里的人中挑出个“最穷的”来,那非范许二人莫属。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有两个穷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活得不如乞丐。
  可怜那许书生才及弱冠啊!人长得可俊,粗布褐衣破了几个洞,穿在身上也难掩其华。连菜市上的农妇看了他都心疼,说他是一块美玉落在了淤泥里。许书生听了那些传言总淡然一笑,向东方拱手言道:“圣人教诲,君子固穷。”一句话说下来,头正正好好晃了三圈。字字铿锵,让人敬意油生,心服口服。
  许书生的清高贤名也一传十,十传百,世人皆知其德。
  可范书生却是另一种境遇。传说他五十贪且饥,一把年纪了穷得面黄肌瘦,连个媳妇儿都娶不起。连七岁小儿见了他都会啐上两口,因为爹娘说大丈夫当建功立业,这范书生一事无成,多么可悲。
  范书生不与人争,只说自己“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这已是官府第三次下征召令了,只为请许书生入仕。许书生家的门多年未修过,破破烂烂也关不严实。可他硬要把门合上,对那传令的小吏闭门不见。那官老爷见请人无用,无奈只能作罢。
  许书生耳朵里塞着棉絮,虽然也挡不住门外那小吏的大嗓门,每次有贵人来访他都这么做,假装自己听不到那些市井俗人还有污浊入世之人的声音,自背自的书,时不时哀叹两声没有知己的心酸。
  可这次似乎方法失灵了。门外那人见许书生背书不停,闭门不见,竟一脚踹碎了许书生的家门。
  “我乃太子殿下的人,哪个是许书生,竟敢闭门不见。”许书生一呆,这才发觉来人并不是从前来过多次的那个小吏,而是一个穿着锦袍,腰佩宝剑的英武男人。
  许书生立刻把腰板一挺,拱手就要辞谢。
  那人不愿再听,拖了他就要走。“嘶啦”一声,许生的衣袖太脆,被他给拽了下来,裂成两段。
  隔壁的人听得响动都来围观,看见许书生抖着半截衣袖,双目猩红,也不管来人看着多么富贵,七嘴八舌地骂起来。
  “各位冤枉我了!我们太子殿下真心诚意想请许先生作门客的。”那人赶忙解释,群众却不依不饶。谁叫那太子的名声也不好,茶馆的老先生都说今上三年之内必废太子。许书生这一去,名声前途可不尽毁了?
  “圣人教诲,君子固穷。”许书生向东方拱手说道:“我许氏不求富贵,不侍太子,大人另请高明吧!”
  这话说得很有风骨,那人也恭敬了许多:“实不相瞒,北方适逢凶年,饿殍千里。太子殿下前去赈灾济民,急需先生帮忙!”他躬身说完,没想到许书生依然不为所动。
  “伯夷叔齐也饿死山中,求仁得仁何其有幸。”
  周围众人你看看我,我瞅瞅你,眨眨眼睛,好像没懂。
  “让我去吧。”
  一个面黄肌瘦的中年人从人群中挤到前面。他和许书生相比竟显得更为穷困,仿佛一个真正的乞丐。
  “你谁啊?”太子侍从打量了他好几眼,确定他不是什么有名声的人。
  “我是他师兄,姓范。”范书生面不改色地说道。许书生被他一指,愣住了,好半天才转过弯来:“范兄大贤,堪当此重任。”
  太子侍从满意地点点头,带范书生走了。
  从此江南再无范书生,倒是京中多了个范大人。听说太子知人善用,请到的范先生为生民立命,功德无量。
  江南小镇上的人早就不敢骂范大人了,只心里说他贪恋富贵,沽名钓誉,哪里及得上许书生万一。
  自从太子侍从走后,许书生贤名便更上一层楼了。他不愿被世间功名所累,更不愿被俗人言語所污,所以那侍从一走,他当即打来井水洗耳,来保全自己的清白。
  江南的两个穷书生都出了名,人皆唏嘘。
  十年后。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江南的小镇依旧太平繁华。许书生的衣裳更破了,他正跪在江边想要捉条鱼来饱腹,却见天水相接之处,一叶小舟载着清辉遥遥漂来。
  半江渔火,一枕清霜。不知为何他想一直等那小舟慢慢来到他眼前。
  “范兄?”
  舟中人仿佛没有变老,还是当年模样。许书生讥讽一笑,没想到等来的会是不想见到的人。
  “范兄当年为何自称是我师兄?”他的话不依不饶。
  “都是圣人子弟,自然为兄弟。”
  “圣人教诲,君子固穷。”
  ……
  范书生久久没有言语。
  你可知,何为穷?
  不惧穷困,却关心无穷。
  我也想要广厦千间,好养天下万民。
  这些话,范书生没有说。他只是默然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目光悲悯。
  那一刻许书生仿佛看到了一池清水,容得万千星光。
  良久良久,范书生沉声低语:“愿卿……求仁得仁。”
  评委点评
  一般文章说“穷”,只能停留在“贫穷、穷困、穷尽”等直观的诠释层面,很难深入到文化肌理中,而此文将两个书生的人生理想作了一个深刻的比较,一个“固穷”,虽然清高,但是专注小我;一个“不悲口中食,不悲身上衣”,但分明是秉持杜甫所具有的“民胞物与”的大我之爱。文章不仅有对儒家推己及人思想的关切,而且在立意高远处很巧妙自然地扣题,构思立意的确胜人一筹!读此文,我时时想到范仲淹,也刚好是苏州人,也刚好是少时家贫,也刚好是忧乐天下,该考生读中国古书、读中国文人应该趋于一种化境了吧!
其他文献
社会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进步,不仅延伸了“人类的器官”,更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影响着某些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或完善。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置了“信息时代的语文
2020年7月下旬,一段視频记录下了发生在河南郑州一辆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车后手机没电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车上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下,帮这名乘客投了币。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他,分享一个苹果给司机叔叔。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棒,苹果不用了,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和他交换。这段只有短短1分
谢海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敬老院保安员。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高考作文命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每年进行高考备考之时,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都会命制大量的作文试题对高三学生进行训练,而命制这些试题的老师极有可能参与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重点中学命制的作文试题与本年度的高考作
一  “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他一拳捶在鏡子上,想喊却发不出声音。无声的嘶喊在脑中回荡,震得耳膜也嗡嗡作响,最终化作眼泪滚下了脸颊。  一模的成绩父母比他知道得更早。那天他回家,父母谨慎地保持了沉默。其实他希望父母能和他聊点什么,随便聊点什么都行,但又希望他们永远别开口,希望这种压抑的死寂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终末。  吃完饭,他放下碗筷,径直回屋,拿出复习资料,却怎么都看不进去。一晃一个小时过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两年高考作文的热门题型,其内核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口语或书面语表达的语言交际。而“驱动”的其中一种类型即要求考生从材料出发,选择其中一方(由此出现“已选项”和“未选项”)进行写作,提出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其好处不言而喻,既“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又能够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能降低审题难度,强化
01  肖源  “我过着以前憧憬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有我的乡愁,我的血脉,我的灵魂。”26岁的肖源曾在国外读了7年文学专业,去年硕士毕业前,摆在她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去大学任职做讲师,或者回到故乡跟父母一起創业。去年底,肖源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回到老家湖南娄底蛇形山镇姚桥村,当上了职业农民。朋友们不太理解她的选择,她写信告诉朋友:“有人问我,放弃城市的繁华和高薪可惜吗?你知道我的,
2016年12月25日下午,59岁的南京市民熊树兰在新街口管家桥附近捡到一个皮包。“打开一看,全是钱,至少几大千,但是没看到身份证。包里有手机,还有很多张卡!”熊树兰说,手机是上锁的,她和同行的朋友不会开,就决定在现场等。  当时雨很大,朋友站在一旁的屋檐下,她就在路边等。害怕不够醒目,她还把自己的雨披给脱了。她说:“穿着雨披人家以为是赶路的,不醒目,就看不到丢的包了。”一会儿工夫,熊树兰全身湿透
小丑老了。  小丑年轻的时候,着一袭鲜艳长袍,戴一顶高挑礼帽,眼里七分笑三分愚,举手投足间就能逗乐一干人。他曾让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孩摸过红鼻子,曾给笑容甜美的姑娘送过玫瑰花,曾在圆形剧场的正中央收获过无数笑声和热情的拥抱。  可是如今他老了。再厚的粉底也盖不住他脸上深深的沟壑,再滑稽的妆容也掩不去他眼底笑意的枯竭。比起小丑那故作滑稽的哑剧,观众们更青睐狮口脱险或是空中飞人一类的引得人肾上腺素急速上升
03  露易丝·格丽克  2020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得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樸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格丽克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现居住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除了是一名诗人外,她还是耶鲁大学的一名英语教授。1968年,25岁的格丽克发表了处女作《头生子》,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英语文学界的认可。此后,她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