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而要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实现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只有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最终实现高校的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信息素质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同时也引发高校教育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而要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实现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只有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最终实现高校的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质是教师为适应高校信息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信息素质就是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中,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与呈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处理信息化给学生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他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信息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谈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高校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院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院校教育信息化是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培养信息化人才是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高校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队伍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逐步普及和应用,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可以说,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时代性标志。目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跟不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加大高校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既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离不开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信息处理能力”将是信息化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而要培养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未来创新型人才,就应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
1.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素质是教师适应信息化教育、转变自身职能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化教育是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于教育领域,改革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培养国家信息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教育信息化就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时代,一方面是教与学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具备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技能;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学科不断浸透和交融,高校老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急需不断的拓展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终身学习已成为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知道快捷的寻找、组织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使其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育信息化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教育技术正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化教育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给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教师教学的传授方式带来变化,使院校和教师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教师要适应这一变革并且要在全新的教育领域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仅必须掌握原来属于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还必须普遍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掌握其它知识和能力。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2.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者自己确定目标,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学习的真实情景等观点,适应于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当代我国教育制高点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理应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中,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为学习者建构意义提供手段,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超媒体、网络通信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又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基本理论观点提供了充分的理想条件,例如多媒体技术由于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信息载体多样化三个特性,能创设真实情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最有利于“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属性的体现,其对形成和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体和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做学生的促进者和问题的指导者,培养出国家信息化需要的创新人才。
3.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晚,教师的信息素质发展不平衡,有部分教师还存在信息素养不高现象。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技术能力差,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显然不相适应。然而,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如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极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能熟练操作信息技术,而且要通过信息化的传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师角色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指导者,另一类是文化传播者;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更多地体现着社会要求。因此,高校教师由于社会、文化的变化,其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对其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代表,不仅应该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而且还要成为计算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如果教师不懂计算机文化,信息技术只能是外加于教育过程的,而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完美整合。只有当教师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校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不可替代性,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信息素质不能局限于操作计算机和简单多媒体制作,还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作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做到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努力克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使教育技术的改进与教学思想的更新相辅相成。在21世纪,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是教员队伍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力度,提高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1.提高教育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于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内在心理品质。信息素质的有无和强弱,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感受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感的观察力,决定了教师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渴求程度,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的价值发现和挖掘的潜在意识和潜在能力。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教师,就会积极主动挖掘、搜集各种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践结合起来,从信息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深刻理解和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和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特征。
2.树立教育信息观念。信息观念是教师对于信息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认识,也就是对于教育信息的根本态度。具体体现就是如何看待信息本身,如何看待信息工具,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看待信息功能以及如何看待信息价值等。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信息观念,树立 “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和战斗力,并具有强烈信息忧患意识。这样就能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自觉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断加强信息素养并以信息加工者的身份,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信息素养。
3.强化教育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就是教师对于信息的基本常识、信息的使用工具、信息的获取储存、信息的传递控制、信息的创新升值等等的掌握和了解。信息知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已成为同传统文化的“听、说、读、写、算”一样重要,是信息时代中不被淘汰的必备条件。是信息时代条件下对教师的严重挑战,信息知识是信息时代中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是否拥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将决定其是否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教学任务,即是否能够完成教学改革这一历史性课题。
4.增强教育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信息素质的核心部分,是信息素质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借助各种平台和渠道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好坏甄别、价值分析、优先选择的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技术加工、结构重组、控制传输和存储开发的能力,以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对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普及层面。进行基本的信息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二是提高层面。主要针对信息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打造一批信息学科的带头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小结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方法、强手段,教师、院校、教育主管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打造出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质并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秀教师队伍,才能顺利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郭杰论军校教育信息化 [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5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信息素质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同时也引发高校教育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之一,而要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实现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只有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最终实现高校的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质是教师为适应高校信息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信息素质就是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中,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与呈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处理信息化给学生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他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信息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谈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高校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院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院校教育信息化是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培养信息化人才是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高校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队伍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逐步普及和应用,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可以说,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时代性标志。目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跟不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加大高校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既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离不开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信息处理能力”将是信息化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而要培养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未来创新型人才,就应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
1.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素质是教师适应信息化教育、转变自身职能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化教育是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于教育领域,改革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培养国家信息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教育信息化就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时代,一方面是教与学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具备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技能;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学科不断浸透和交融,高校老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急需不断的拓展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终身学习已成为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知道快捷的寻找、组织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使其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育信息化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教育技术正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化教育方式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给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教师教学的传授方式带来变化,使院校和教师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教师要适应这一变革并且要在全新的教育领域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仅必须掌握原来属于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还必须普遍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掌握其它知识和能力。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2.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者自己确定目标,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学习的真实情景等观点,适应于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当代我国教育制高点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理应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中,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为学习者建构意义提供手段,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超媒体、网络通信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又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基本理论观点提供了充分的理想条件,例如多媒体技术由于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信息载体多样化三个特性,能创设真实情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最有利于“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属性的体现,其对形成和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体和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寻找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做学生的促进者和问题的指导者,培养出国家信息化需要的创新人才。
3.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晚,教师的信息素质发展不平衡,有部分教师还存在信息素养不高现象。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技术能力差,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显然不相适应。然而,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如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极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能熟练操作信息技术,而且要通过信息化的传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师角色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指导者,另一类是文化传播者;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更多地体现着社会要求。因此,高校教师由于社会、文化的变化,其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对其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代表,不仅应该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而且还要成为计算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如果教师不懂计算机文化,信息技术只能是外加于教育过程的,而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完美整合。只有当教师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校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不可替代性,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信息素质不能局限于操作计算机和简单多媒体制作,还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作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做到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努力克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使教育技术的改进与教学思想的更新相辅相成。在21世纪,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是教员队伍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力度,提高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1.提高教育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于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内在心理品质。信息素质的有无和强弱,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感受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感的观察力,决定了教师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渴求程度,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的价值发现和挖掘的潜在意识和潜在能力。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教师,就会积极主动挖掘、搜集各种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践结合起来,从信息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深刻理解和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和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特征。
2.树立教育信息观念。信息观念是教师对于信息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认识,也就是对于教育信息的根本态度。具体体现就是如何看待信息本身,如何看待信息工具,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看待信息功能以及如何看待信息价值等。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信息观念,树立 “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和战斗力,并具有强烈信息忧患意识。这样就能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自觉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断加强信息素养并以信息加工者的身份,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信息素养。
3.强化教育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就是教师对于信息的基本常识、信息的使用工具、信息的获取储存、信息的传递控制、信息的创新升值等等的掌握和了解。信息知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已成为同传统文化的“听、说、读、写、算”一样重要,是信息时代中不被淘汰的必备条件。是信息时代条件下对教师的严重挑战,信息知识是信息时代中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是否拥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将决定其是否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教学任务,即是否能够完成教学改革这一历史性课题。
4.增强教育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信息素质的核心部分,是信息素质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借助各种平台和渠道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好坏甄别、价值分析、优先选择的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技术加工、结构重组、控制传输和存储开发的能力,以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对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普及层面。进行基本的信息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二是提高层面。主要针对信息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打造一批信息学科的带头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小结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方法、强手段,教师、院校、教育主管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打造出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质并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秀教师队伍,才能顺利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郭杰论军校教育信息化 [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