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首先进入战争状态,我人民军队在与国民党精锐正规军周旋的同时,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作战任务——剿匪作战。我军在东北剿匪作战的胜利在局部掌握政权后进行剿匪的最初尝试,具有首创之功,为日后在全国各地的剿匪和镇反工作中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抗战后东北匪患的概况
1.抗战后东北匪患势力的大体情况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土匪大多为政治土匪,势力最猖狂时多达25万之众,为中共军队初进东北时兵力的2.5倍。北满匪数最少不下10万人,大股都经常盘踞在数个县境内,仅松江境内,就有大小匪股2.2万余人;南满地区有5万余人。西满及热辽地区也盘踞近万余土匪武装。
2.东北匪患对我党在东北地区产生的政治和军事威胁
该时期东北匪患对我党在东北地区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阻止我党干部北上接管东北,沿途追击堵截我北上部队和干部;打进来,拉出去,瓦解我军,策划叛变。到1946年初,我东北联军先后叛乱多达三四万人。林彪在发给“东北局、李、吕”的一封电报中说:“在东北新成立之十多个旅,成分皆极坏,皆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宪兵、伪军甚多,真正的工农成分,亦被带坏”。杀害我军政干部,攻打机关驻地。仅马喜山部就杀害我解放军指战员达280多人,袭击村镇40多处。国民党匪特余秀豪策划暗杀了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将军。勾结地主,破坏农村土改运动。土匪流窜至解放区或者根据地,勾结地主,枪杀农会干部,屠杀进步农民,烧毁房屋,严重阻挠正在进行的土改和反奸清算活动。攻城略地,阻断交通,占据城县。土匪武装纷纷策应国民党的进攻,在我后方进行暴动和叛乱,争城夺地,“北满有三分之二的县城掌握在顽匪手中”,一时间遍地匪患。
二、东北战场上我军剿匪作战的评述
1.东北地区我军剿匪作战的经过
在四年多时间里,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基本上肃清了东北的匪患,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东北地区我军的剿匪作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5年秋到1946年7月,这一时期的剿匪斗争主要是在城镇和交通沿线剿匪。截至到1946年3月底,我军共进行较大规模的剿匪作战212次,毙伤俘虏土匪近8万人,缴获长短枪2万多支,各种机枪618挺,炮200余门,恢复城镇118座。到第二阶段时,先后将北满地区的匪首谢文东、张雨新、张乐山、刘山东、李亚洲抓获。第三阶段是的剿匪作战任务主要肃清残匪和巩固新老解放区。到辽沈战前,我军又捕获孙访友、沈多三、于江、陈新民、李春光等匪首四百余人,毙伤俘匪、特近2万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战马。
2.东北战区我军剿匪作战评述
在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正确指挥和东北人民大力支持下,我人民军队历时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根除危害东北人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匪患。究其胜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首先集中优势兵力,通过运动战、围歼战歼灭其有生力量,取得威懾性效果。其次,“斩首捕酋”,派出精干小分队,深入深山老林,捣毁匪穴,断敌粮草,使残匪处于无处安身,无处觅食的绝境。最后是肃清残匪,加强剿匪部队的战术和指挥训练,组建骑兵、雪橇兵,培养特等射手,增强作战部队的机动性和单兵作战能力。
政治上,对各剿匪作战部队展开政治动员,强调剿匪的政治性和艰巨性: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放手发动和武装人民群众,形成围歼土匪的天罗地网;针对匪股之间以及匪股内部成员间的不同情况实施剿抚结合的策略。
经济上,加快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改和反奸清算运动。广泛动员农民,打倒地主,剪断土匪与地主的联系,断绝其情报和经济来源,彻底摧毁其经济和社会基础。
3.东北战场我军剿匪胜利的意义
作为与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进行斗争的第二战线,我军剿匪作战的胜利对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建设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东北战场的解放战争形成巩固的战略后方;其次,剿匪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地方武装及民兵,使我主力部队在战略反攻和决战中有充足的后备兵源;第四,确保土地改革顺利进行,使东北新老解放区的反动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丧失了最后的庇护所;第五,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是我党在局部地区掌握政权后进行剿匪的最初尝试,具有首创之功,为日后在全国各地的剿匪工作,尤其为四野大军进军中南和两广地区追剿国民党残匪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宝贵实战经验。
三、结束语
通过对抗战胜利后我军在东北地区剿匪作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深层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首先,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治匪患的关键。解放区内实行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政权建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保障和维系民生的作用;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东北剿匪斗争的历史表明,军事打击和武力镇压固然是治理匪患的极重要环节,但要想完全解决这匪患问题,必须运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采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武力等多种手段和正确的剿抚结合方略,通过系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限制和消除产生土匪的土壤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翟唯佳,曹宏.《中国雄狮:第四野战军:名将录.雄狮录.征战记:四野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田玄.《解放战争全记录和战之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3辑黑龙江的土匪与剿匪斗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教育出版社.1992.
[4]连永新.《东北解放区剿匪斗争的特殊性》.哈尔滨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5]李妍.《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龙江党史.1998年第3期.
[6]从文胜.《血沃白山黑水——东北剿匪斗争述评》.军事历史.1995年第6期.
一、抗战后东北匪患的概况
1.抗战后东北匪患势力的大体情况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土匪大多为政治土匪,势力最猖狂时多达25万之众,为中共军队初进东北时兵力的2.5倍。北满匪数最少不下10万人,大股都经常盘踞在数个县境内,仅松江境内,就有大小匪股2.2万余人;南满地区有5万余人。西满及热辽地区也盘踞近万余土匪武装。
2.东北匪患对我党在东北地区产生的政治和军事威胁
该时期东北匪患对我党在东北地区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阻止我党干部北上接管东北,沿途追击堵截我北上部队和干部;打进来,拉出去,瓦解我军,策划叛变。到1946年初,我东北联军先后叛乱多达三四万人。林彪在发给“东北局、李、吕”的一封电报中说:“在东北新成立之十多个旅,成分皆极坏,皆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宪兵、伪军甚多,真正的工农成分,亦被带坏”。杀害我军政干部,攻打机关驻地。仅马喜山部就杀害我解放军指战员达280多人,袭击村镇40多处。国民党匪特余秀豪策划暗杀了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将军。勾结地主,破坏农村土改运动。土匪流窜至解放区或者根据地,勾结地主,枪杀农会干部,屠杀进步农民,烧毁房屋,严重阻挠正在进行的土改和反奸清算活动。攻城略地,阻断交通,占据城县。土匪武装纷纷策应国民党的进攻,在我后方进行暴动和叛乱,争城夺地,“北满有三分之二的县城掌握在顽匪手中”,一时间遍地匪患。
二、东北战场上我军剿匪作战的评述
1.东北地区我军剿匪作战的经过
在四年多时间里,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基本上肃清了东北的匪患,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东北地区我军的剿匪作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5年秋到1946年7月,这一时期的剿匪斗争主要是在城镇和交通沿线剿匪。截至到1946年3月底,我军共进行较大规模的剿匪作战212次,毙伤俘虏土匪近8万人,缴获长短枪2万多支,各种机枪618挺,炮200余门,恢复城镇118座。到第二阶段时,先后将北满地区的匪首谢文东、张雨新、张乐山、刘山东、李亚洲抓获。第三阶段是的剿匪作战任务主要肃清残匪和巩固新老解放区。到辽沈战前,我军又捕获孙访友、沈多三、于江、陈新民、李春光等匪首四百余人,毙伤俘匪、特近2万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战马。
2.东北战区我军剿匪作战评述
在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正确指挥和东北人民大力支持下,我人民军队历时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根除危害东北人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匪患。究其胜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首先集中优势兵力,通过运动战、围歼战歼灭其有生力量,取得威懾性效果。其次,“斩首捕酋”,派出精干小分队,深入深山老林,捣毁匪穴,断敌粮草,使残匪处于无处安身,无处觅食的绝境。最后是肃清残匪,加强剿匪部队的战术和指挥训练,组建骑兵、雪橇兵,培养特等射手,增强作战部队的机动性和单兵作战能力。
政治上,对各剿匪作战部队展开政治动员,强调剿匪的政治性和艰巨性: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放手发动和武装人民群众,形成围歼土匪的天罗地网;针对匪股之间以及匪股内部成员间的不同情况实施剿抚结合的策略。
经济上,加快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改和反奸清算运动。广泛动员农民,打倒地主,剪断土匪与地主的联系,断绝其情报和经济来源,彻底摧毁其经济和社会基础。
3.东北战场我军剿匪胜利的意义
作为与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进行斗争的第二战线,我军剿匪作战的胜利对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建设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东北战场的解放战争形成巩固的战略后方;其次,剿匪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地方武装及民兵,使我主力部队在战略反攻和决战中有充足的后备兵源;第四,确保土地改革顺利进行,使东北新老解放区的反动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丧失了最后的庇护所;第五,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是我党在局部地区掌握政权后进行剿匪的最初尝试,具有首创之功,为日后在全国各地的剿匪工作,尤其为四野大军进军中南和两广地区追剿国民党残匪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宝贵实战经验。
三、结束语
通过对抗战胜利后我军在东北地区剿匪作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深层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首先,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治匪患的关键。解放区内实行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政权建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保障和维系民生的作用;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东北剿匪斗争的历史表明,军事打击和武力镇压固然是治理匪患的极重要环节,但要想完全解决这匪患问题,必须运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采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武力等多种手段和正确的剿抚结合方略,通过系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限制和消除产生土匪的土壤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翟唯佳,曹宏.《中国雄狮:第四野战军:名将录.雄狮录.征战记:四野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田玄.《解放战争全记录和战之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3辑黑龙江的土匪与剿匪斗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教育出版社.1992.
[4]连永新.《东北解放区剿匪斗争的特殊性》.哈尔滨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5]李妍.《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龙江党史.1998年第3期.
[6]从文胜.《血沃白山黑水——东北剿匪斗争述评》.军事历史.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