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巴黎”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迪·艾伦的电影Midnight in Paris被译成“情迷午夜巴黎”,是替导演补了一个没有完成的功课。这个电影哪里表现“情迷”了?即便有“情” 也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伍迪·艾伦表现起情欲来,从来都放不开。这不是缺点,而是他的电影中一以贯之的特点。以至于你觉得这种放不开就是美国人的特点。艾伦如果对于美国文化有所微词的话,那就表现在他指出了美国文化的极端世俗、感情贫乏的一面。2008年 《午夜巴塞罗那》的故事主线,就是围绕着两个女主角的感情越界展开的。一个女人代表了枯燥苍白的中产阶级生活,另一个具有一点波希米亚的热情。到了欧洲,见到了真正的波希米亚艺术家,都吓怕了,又缩回到美国的生活模式之中了。
  “巴黎”和“巴塞罗那”还是有所不同。巴塞罗那虽然是一段艳遇,但还是真实的。可以想象现实世界这样两个女人,年纪大了,对这段经历是会难以忘怀的。 有一大半是因为那两个西班牙演员的激情表演令人难忘,也让我们看到了外国演员在美国电影中所无法表现出来的复杂形象。总之,如果“巴塞罗那”体现了美国人对于欧洲文化的“情迷”的话,起码还有一个作为外国的欧洲的存在。是真是假是另外一回事,起码还有企图超越美国视角的努力。
   “情迷午夜巴黎”只有欧洲的街景,绝少欧洲的人,欧洲的文化,以及欧洲的角度。“午夜巴黎”是一个时间和地点,作为迷恋的对象却非常模糊。令典型的美国人Gill迷恋的不是法国的过去,而是巴黎作为一个现代主义文化的发生地的历史和位置。试想这个发生地不在巴黎,而在伦敦、柏林、纽约,甚至东京、上海——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实上,很多人已經以事实证明现代主义并不来自唯一一个发源地,也并不只在欧洲发生——这个故事会有很大改变吗?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不会有很大改变。如果故事换了场景,Gill遇见的不会是毕加索、海明威、斯坦因,而可能是布莱希特、本雅明,或者是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小津安二郎。但是这个故事的迷恋的主题还是仍然成立的。Gill 仍然可能去爱他们 (是吗?),与他们的偶遇仍然可能改变他的生活轨迹,这证明,在这部电影中,欧洲不是一个具体的文化,而代表了一种氛围以及某种历史角色。
  “巴黎”不像导演的前一个电影一样,其目的并不是要寻求美国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巴黎”迷恋的是某一个历史场遇,以及在这个气场里所孕育的能量。 演Gill的演员Owen Wilson 有一种懒散而被动的味道,我觉得很对。如果他要真的是一个雄心勃勃要重演历史的形象的话,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像堂吉诃德一样的可笑。 Gill的懒散是一种自我嘲讽,勾勒出他的自身界限。这个界限来自他的清醒意识,那就是历史是无法重复的。
  如果你要把这个电影与海明威的回忆录《移动的盛宴》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那个时代在海明威那里是活的,在这个电影里是死的。电影里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长得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以我们熟悉的口吻说话。他们都是格式化的人物生活在一个格式化的历史里。这并不是导演的无能,而是有意为之的。这样的描写提醒我们自己和历史的疏离。这个电影不是对20年代的历史性地呈现。它的主题是怀旧。怀旧是因为我们回不去,只能够收藏一些纪念品,把玩一下历史的碎片,聊解自己对于过去的迷恋。Gill的虚构替身是一个古董店的老板,这个身份正暗示了电影对于20年代巴黎的态度。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电影的场景如果换成了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东京或者上海,是无法成立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电影表现的作家和艺术家,每一个都是美国大学英语系现代主义文化课程中不断讲述的核心人物。导演对于现代主义文化谱系的理解是经典了又经典。在英文的文化研究中,这些人物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被拎出来说了不知道多少遍。这证明伍迪·艾伦的文化视野愈发保守了,或者也许 —— 这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解释 —— 艾伦是在说美国人的文化视野越来越保守了。 ▲
其他文献
短短3天时间,眼科门诊1496人,收治住院192人,实施白内障手术158例,其他眼疾手术34例,全部手术成功复明,并无一例感染出现并发症。这样的记录在任何一个城市的大医院都很难达到,但白内障复明慈善光明行的医疗队做到了,并且是在一个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看着这组数据,我真自豪,深深地为自己是光明行团队的一分子而骄傲。  光明行——由北大国际(BiMBA)EMBA发起赞助,上
从小我就觉得,人的心里得有一幅世界地图,一部分留给巴黎,一部分留给伦敦,一部分留给开罗和卢克索,一部分留给罗马和佛罗伦萨。我们的性格从降生以来就被塑造了大半,余下不多空间里的变数还需要自己去谋得。所以旅行是必要的,得多修几个站点,经常让自己的内心去往别处。  英国的富家女露西同表姐去了佛罗伦萨,在那里认识了铁路职工乔治和他那有些神神叨叨的父亲。父子要让出公寓房间给露西,因为那间屋子“看得见风景”,
一天,一个学生嫌(xián)餐厅里的饭难吃,就把厨师打了一顿。  事后,校长把他和厨师叫去。校长问学生:“你用什么东西把他打成了这样?太过分了,必须严惩(chénɡ)!”  学生内疚地答道:“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拿餐厅的油条打人了。”
武当道教功夫团的成员也都是武当道教功夫学院的学员,除了习武,还要学习道家经典和哲学思想。学员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不过二十出头。    “倚天剑还在不在?”这是武当道教功夫团教练潘敬元在世博会里遇到的最好笑的问题。除此之外,观众还喜欢问:你是道姑吗?为什么要出家呢?  被问多了,潘敬元干脆笑而不答,因为这些问题,实在一句话说不清。  来自武当山的“武当道教功夫团”难得出山,他们也并非一个为了商业演出
去年哥本哈根峰会虽然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但是“低碳”的概念已经在中国大地泛滥开来,成为时髦词汇。到底什么才是“低碳经济”,它是否要求我们每个人改变生活方式?本刊对话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让他来为我们释疑解惑。  《新民周刊》:现在对“低碳经济”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解释,依你看,什么是低碳经济?  诸大建:首先要明确我们说的是“低碳经济”,而不是“低碳社会”(目前有些国家如日本提
期刊
看中国青年报上说,6月的时候,武汉启动“城管革命”,是一场改变城管旧有行为方式的城管新政,提倡城管文明执法(比如要文明用语,衬衣要扎进皮带中,讲究军容风纪……),以清理城市的脏乱差现象,同时避免暴力事件。但新政刚推出百日,就被多次的暴力抗法打断。于是称其为城管新政的“百日之痒”。  我们也说利益,难道老百姓就喜欢脏乱差么?当然不是,摆小摊的,上有老下有小,不是为了谋生,谁爱背井离乡?去买东西的,要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将于10月18日至明年1月10日在世博园中国馆举办,展期长达近3个月,届时48幅油画、7幅版画和7座雕塑共计62件珍贵的艺术作品,如《赤脚女孩》、《雕塑家》以及《朵拉·玛尔画像》等,将全景呈现这位现代艺术创始人和奠基者的艺术魅力。  本次大展同时是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展品均为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的珍藏,囊括了毕加索从儿时的创作至晚年各个时期的作品,观众将一
领略最狂热的足球文化,开眼南非球迷的特色装备,南非大主教向国际足协官员送上飞往天堂的机票……    Argentina——阿根廷  南非种族隔离历史上最出名的比赛发生在1976年。当时南非一支号称首次摆脱肤色限制、完全按照球员水平挑选出的多种族球队主场迎战阿根廷(由于国际足联的制裁,阿根廷队只能以南美明星联队的身份出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南非最终竟然以5比0横扫阿根廷,前锋艾斯更是一人包办了其
黑色星期一,坏消息纷至沓来。  北京时间8日,亚欧股市接连跳水。日经指数和澳交所普通股指数跌幅超过2%,韩国成分指数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跌幅近4%,香港恒生指数跌幅2.17%。向来特立独行的A股也未能独善其身,上证综指则跌至接近2500点水平。随后,欧洲股市也以大跌收场,德国股市收跌5%。G7抢在亚洲开市前的救市努力彻底失败,G20的喊话也未能阻挡跌势。  9日凌晨,最后一只靴子落地,美股大幅下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