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是当前我国对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素组成。
  一、基础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层次表现为覆盖面广、内容浅显等特点,因此,科学教师应具有与科学课程相关的较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对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四个领域的学科基础知识。
  1.生命世界
  了解动物、植物的分类,常见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知识;理解生命的本质、新陈代谢、生物的繁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理解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等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物质世界
  了解物体的特征、物质的变化、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利用;理解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简单机械;理解能的各种表现形式、能量的转换,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地球和宇宙
  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与土壤、水和空气;理解昼夜与四季变化、天气的变化、地表的变化;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太阳与月亮、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4.技术领域
  了解常用工具、仪器的用途和材料,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满足各种用途;了解各种力及传递形式;了解常见的机械装置,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及材料间常用的连接技术,能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还应具备与科学课程相关的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板画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学科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1)教学语言能力。能准确、直观、生动地表述学科知识,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板书能力。能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板书,能用清秀工整、美观规范的粉笔字书写,板书内容知识正确,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层次清楚,设计合理。
  (3)板画能力。能用简笔画、线路图、结构图、形态图、说明图、流程图等图形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概括性和系统性。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使用投影、录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能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软件、网络、视频、摄像机、微信平台等搜集资料,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PPT课件。
  (5)学科实验能力。熟悉相关的教学仪器、材料、实验要求、步骤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室的仪器配备,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养殖、种植经验及各种工具使用技能;能开展简单的种植、养殖、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6)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应具备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能力,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与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统计分析与总结能力、指导小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能力
  1.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1)学习需要、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分析
  小学科学教师应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并通过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现状的分析,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熟悉新课内容及隐含在知识技能中的情感态度和方法,能表述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学习者现有的学习准备状态。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
  结合科学课程特点,既要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要求,也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并能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制订课内目标与课外拓展目标。
  (3)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科学教师应熟悉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组成,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辅助行为策略、管理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等。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学媒体、互动行为、课堂组织形式、反馈方式、成绩评定方法等,并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科学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体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做到全面把握,合理配合,有序运行。
  2.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学能力
  (1)课堂驾驭能力。包括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有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活动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过程,及时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和问题。
  (2)设计探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设计活动目标及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有效利用活动资源等。
  (3)探究教学中角色交往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应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探究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最终提升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力
  (1)具有组织指导小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区级、校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科学微电影、科学DV拍摄比赛的能力。
  (2)能够指导小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3)具备辅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小组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能力
  (1)能初步运用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作出较为客观的诊断。
  (2)能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仅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养成等进行评价,还能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参与活动的品质和效果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3)能够结合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其行为表现、纸笔测试、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客观评价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五、课程研究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能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会写教学论文和感想,具有主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品质三个维度不断提升自我。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1)熟悉科学课程资源的三种类型,即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具备现有课程资源利用与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能力,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2)了解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使用网络资源,如科学软件库、科学教学资源库、科学电子图书馆、虚拟科学教育学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认知能力。?
其他文献
为探讨治疗肛瘘的有效方法。我科于2001-2004年用远端缝合近端挂线法治疗肛瘘患者58例,与采用切开挂线组34例进行对照。报道如下。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廖乃雄先生将奥尔夫教学法引进国内后,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探索路程。时至今日,在奥尔夫教学法如何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结合
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的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和生命力。  一、顺水推舟,反抛问题  纠正错误的最好时机是当堂解决,解决问题的最佳对象是学生自己,通过问题“反抛”,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