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肖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值得人钦敬的民族英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音乐成为表达他对家乡思念的媒介,也成为他召唤人民对敌斗争的武器。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美景,介绍肖邦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追叙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揭示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也意在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祖国对一个人的价值。作家以许多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内涵,试以一些经典语句作一品读。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句话可以说是理解全文的纲,它高度概括了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这是对肖邦音乐突出成就高度褒扬的绝妙比喻。说它“在花丛中”是赞扬肖邦的音乐带给人最大的精神享受,正如作者所写:“……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这也显示了肖邦音乐艺术的成就之大。说它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是突出了肖邦音乐的政治作用,因为人们聆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这就是说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鼓励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肖邦的音乐体现了民族的精神、爱国的精神、鼓舞的作用,是送给战友的礼炮,摧毁敌人的火炮,是用音乐铸就的有力武器,而这些又不是用急风暴雨式的狂飙突进来表现的,是用他流淌着质朴、宁静的乡思、乡愁的马祖卡乐曲来传达的,随着这家乡旋律的流泻,自然把人们带入到万种离情、一怀愁绪之中,所以,一个“藏”字用得极为精妙,它把肖邦高超的音乐技艺与炽热的爱国情怀紧紧结合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为什么是在和肖邦作“促膝谈心”呢?这要联系全文作深入理解。“促膝谈心”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初引自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的评价:“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这段话由衷表达了人们聆听肖邦音乐后的精神愉悦,可谓是如坐春风,获益匪浅,它让人们领略到什么是美,什么是民族文化,什么是爱国情操,听音乐也是在和具有高尚情趣的、最美好人性的智者作促膝长谈,接受教诲,因此,你和肖邦促膝谈心,可以得到音乐与人格的双重熏陶。作者接着又将“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置于文本末,可说是画龙点睛,耐人寻味,一要注意你此时是在象征着“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内与肖邦作谈;二是肖邦之家有四季的美景,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一切都生机勃勃,恍如昨日,使你遐想到你正面对肖邦,和他一起散步,一起品茗,一起赏景,因此,你会更加怀念肖邦,肖邦永远活在你的心中,这是景与情的交融,这是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与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的交相融会,这又是把肖邦的人格魅力与人们对他的怀念交于一处,由景及人,由人及理,升华内蕴,一个普通的特写镜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再现。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对于7-9年级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名著阅读试题也成为中考必考内容,且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各种调查数据表明,中考有关名著阅读考查的得分偏低,初中生阅读总量低、阅读能力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名著阅读教学无疑成了一线语文教师们面临的一个亟待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灌注式教学等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依然存在,所以教师应该改变现代诗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一、强化朗读,加深感悟   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多带领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在朗读前后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的教育目标,与之相适应的群文阅读教学成为了适应这一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实践。本文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阅读高中读本》为教材依托(该读本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选择“梦想的声音”作为群文议题,确定林语堂《论梦想》为“1”文本,以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叶兆言《民主斗士闻一多》、《动物故事两则》、梁启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朗读明确提出要求以后,初中语文课的朗读环节逐渐被重视起来,比如以往课前预读代朗读、课上“默读速读代朗读”[1]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观,课堂的朗读环节逐步得到恢复。然而,正如有同志指出的那样,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进入課堂,语文教师的范读越来越少了”,[2]而据我们多年初中教育实习掌握的情况看,语文朗读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的确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要么侧重于认知,要么侧重于情感,又或者是认知与情感的综合,这实际上也对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改革当中,曾经有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如今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區,回首20年前开始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再思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笔者以为,在实际的教材分析或者文本解读过程中,固然没有必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完全切割,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之下,偏重于某一方面还是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选入课本的每一篇经典课文的解读,通常都有着两个思路:传统的课文解读思路是紧扣课文,完全以课文作为解读的对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具备应有的深度。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解读的对象只是课文本身,因此不足以保证学生具有必要的广度。而对于教师而言,日复一日的对课文解读,容易让教师形成一种课文解读疲劳,并且容易让教师的课文解读视角变得狭窄。为了规避这些缺
文本特征,首先指它的文体特征。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确立的重要因素。其次,与其相应的表情达意方式,也是文本特征的一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高中文言教学中,应基于文本特征和核心素养视域处理文本、设计教学,从而打造精美的课堂。   一、根据文本
最新的部编语文教材中,变化最大的无疑是自读课文。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加大了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凸显了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并且在自读课文的体例编排上,新教材也做了精心的调整,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样式:①文章后面增加了阅读提示,给予学生链接材料和补充信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②文本中附带了贴心的“旁批注解”,把整篇文章的重点及时提示给学生,及时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③自读课文的两侧
《项链》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个阶段里有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主人公追求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这种虚荣心导致了一场生活的变故,从而使主人公失去了十年的青春年华。这样概括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不太全面的,有简单化的倾向,不太符合作品的愿意。实际上《项链》所表现的思想是双重的——由主人公玛蒂尔德物质生活的虚荣心作祟,而导致她的一场变故,丢失了一挂贵重的项链,这个变故对一个小市民来说是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PISA阅读素养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重点测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下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