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收到一封学生來信。信中说,他在公司里搞的一项小发明被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嘉奖……读着来信,十年前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幕便浮现眼前:
那天上课,我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比较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我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还未说完,发现单联辉同学举起了手。
“请问,你有什么问题?”
“单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都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
单联辉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反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我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对学生的提问,我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单联辉说:
“那你认为该如何解释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
“同学们,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单联辉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两个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
下课后,我便查了《新华词典》,其解释是“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名句,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道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人的白骨,典型地反映了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贫富悬殊的情况。”显然,这样的解释和我在课堂上说的是一致的。于是,我又查“臭”的读音。果然,“臭”另外还读作“xiù”,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次上课,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单老师,我们查过《新华词典》,词典的解释和你说的一样。”语文课代表回答道。
看到其他同学也没有补充,想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我便给同学们作出回答“同学们,上次单联辉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确实有误。‘臭’在此处应读‘xiù’,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诗句的正确解释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家冻饿致死的尸骨,表明两大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实质。单联辉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事后,我又找该学生交谈,进行鼓励。从此之后,他学习自信心大增,各科成绩提高很快,最后如愿考入理想的中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罢来信,想想自己如今逐渐形成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和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还真少不了单联辉这“一字之师”的功劳。
【案例评析】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总觉得这是一件尴尬事。单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新理念。实际上,能否解决好此事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二是是否发扬教学民主。
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填充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则一味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师好像是布道者,只要求学生围着自己转,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更不给学生以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简单地模仿,搬用他人的经验,哪里谈得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二者的关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康成小学)
那天上课,我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比较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我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还未说完,发现单联辉同学举起了手。
“请问,你有什么问题?”
“单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都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
单联辉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反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我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对学生的提问,我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单联辉说:
“那你认为该如何解释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
“同学们,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单联辉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两个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
下课后,我便查了《新华词典》,其解释是“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名句,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道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人的白骨,典型地反映了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贫富悬殊的情况。”显然,这样的解释和我在课堂上说的是一致的。于是,我又查“臭”的读音。果然,“臭”另外还读作“xiù”,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次上课,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单老师,我们查过《新华词典》,词典的解释和你说的一样。”语文课代表回答道。
看到其他同学也没有补充,想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我便给同学们作出回答“同学们,上次单联辉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确实有误。‘臭’在此处应读‘xiù’,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诗句的正确解释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家冻饿致死的尸骨,表明两大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实质。单联辉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事后,我又找该学生交谈,进行鼓励。从此之后,他学习自信心大增,各科成绩提高很快,最后如愿考入理想的中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罢来信,想想自己如今逐渐形成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和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还真少不了单联辉这“一字之师”的功劳。
【案例评析】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总觉得这是一件尴尬事。单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新理念。实际上,能否解决好此事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二是是否发扬教学民主。
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填充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则一味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师好像是布道者,只要求学生围着自己转,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更不给学生以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简单地模仿,搬用他人的经验,哪里谈得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二者的关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康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