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置疑 教师有了新生成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longhai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收到一封学生來信。信中说,他在公司里搞的一项小发明被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嘉奖……读着来信,十年前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幕便浮现眼前:
  那天上课,我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来比较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我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还未说完,发现单联辉同学举起了手。
  “请问,你有什么问题?”
  “单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都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
  单联辉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反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我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对学生的提问,我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单联辉说:
  “那你认为该如何解释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
  “同学们,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单联辉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两个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
  下课后,我便查了《新华词典》,其解释是“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名句,意思是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道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人的白骨,典型地反映了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贫富悬殊的情况。”显然,这样的解释和我在课堂上说的是一致的。于是,我又查“臭”的读音。果然,“臭”另外还读作“xiù”,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次上课,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单老师,我们查过《新华词典》,词典的解释和你说的一样。”语文课代表回答道。
  看到其他同学也没有补充,想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我便给同学们作出回答“同学们,上次单联辉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确实有误。‘臭’在此处应读‘xiù’,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诗句的正确解释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家冻饿致死的尸骨,表明两大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实质。单联辉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事后,我又找该学生交谈,进行鼓励。从此之后,他学习自信心大增,各科成绩提高很快,最后如愿考入理想的中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罢来信,想想自己如今逐渐形成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和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还真少不了单联辉这“一字之师”的功劳。
  
  【案例评析】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总觉得这是一件尴尬事。单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新理念。实际上,能否解决好此事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二是是否发扬教学民主。
  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填充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则一味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师好像是布道者,只要求学生围着自己转,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更不给学生以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简单地模仿,搬用他人的经验,哪里谈得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二者的关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康成小学)
其他文献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规划和设想;而生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新的东西。在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技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业务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未来的社会,我们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信息,还需要自如地运用它们,为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指导: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读的美”“得其法”便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文章中表现的人或物产生感情,从而感受各种各样的美。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篇文章,要教好它,不能单单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而是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作者所寓含的心情,从而进一步揭示文章的内涵,把握课文的旨意。但从学生的阅读现状看,一般往往仅停留在对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去体味作者的心情,
期刊
作文评改一直是令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件大事,费时费力不说,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未能有大的促进。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做过多年的中学国文教员,尽管老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朱老先生在谈到作文评改时,也说“那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事情”。然而,作文评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眉批、总批一应俱全,圈点勾画一点不缺,认为这是教师尽职尽责的表现。家长们也往往这样
期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职责是教书与育人兼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人生哲理外,还有很多其它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心谈心。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这种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呢?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    首先,在找学生谈话之前,老师必须确定与学生交朋友的心态,不能以“俯视”的态度与学生交谈。这样,老师就可以在交谈中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因而,老师若能在
期刊
素质教育必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开展和实施。因此,随着2008年春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教师面临的是接踵而至的各方面的不适应,促使教学中要进行多方面的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及学生去积极的面对和探索,迎接这场新的教育教学挑战。现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就此加以论述。    一、教师的转变    多数的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形成了眼里只有考试、只有分数、只有排名
期刊
新的课文课堂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天地,是人文的课堂,是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更要求语文教学具有鲜活的个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课堂上,老师似乎永远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不管多么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言的总是那么几张熟悉的面孔。在作文课堂上,学生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挤出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一成不变的话题,再平淡不过的词汇。作文
期刊
一、农村学生语文水平低的原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却非常低,表现在书写差,不规范。知识面很狭窄,课外阅读几乎没有。刚开始上课时常常有“教者费力,学者吃力”的感觉。双方都费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一些老师认为:教数学干巴巴的,总是跟数字打交道,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其实,数学不单单只是枯燥乏味的概念、定理、公式、图形,尤其是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因此,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在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畏惧心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呢?现就初中教学谈一点自己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谈几点认识:    一、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