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策略研究(104892013037)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LAC理论在兼顾二者的同时,又积极关注游客体验以期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滑雪场、森林地质公园的管理上通过应用该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LAC理论在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文化景区同样也能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LAC;理论;生态文化景区;旅游;资源;鄂西
一、LAC理论的提出
1963年佛里赛提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接受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1985年1月,美国国家林业局据此思想出版了题为《荒野地规划中的可接受改变理论》的报告,这一报告更为系统地提出了LAC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1]。与之前RCC理论将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游客数量”上不同,LAC理论主要控制环境自身的变化,力求在绝对保护和无限制应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2]。资源质量与游客体验始终是该理论的目标。该理论的应用从荒野地、滑雪场到森林地质公园,日趋成熟。在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主的景区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在研究思路以及成果的应用方面都尚显不足。
二、LAC理论在生态文化景区的目标
具体来说,在满足保护和发展目标前提下,根据景区资源的价值与特征,开展适度的旅游活动。在与资源保护目标不冲突的前提条件下,在适当的空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强度开展旅游活动,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在积极关注景区发展的前提下,注意处理风景名胜区与所在地区县市的关系,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三、LAC理论的一般应用步骤
LAC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案,分为8个步骤[3]:
1.确定景区的课题与关注焦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本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特征或质量,确定哪些是公众关注的问题,哪些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在区域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
2.确立并指出游憩机会的类别。游憩机会类别用来描述旅游区范围内的不同区域所要维持的不同资源状况、社会状况和管理状况。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狀况的指标。指标是用来确定每一个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或社会状况是否合适或可接受的量化因素,因为在实践中不可能测量每一个资源或社会特征的所有指标。
4.调查现有的资源和社会状况。现状调查也能为规划者和管理者制定指标的标准提供依据。
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和社会状况标准。标准是指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每一项指标的极限值。
6.制定游憩替选方案。不同的方案满足不同的问题、关注点和价值观。
7.评价多个替选方案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经过以上7个步骤后,规划者和管理者就可以评价各个方案的代价和优势,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8.实施行动计划并检测资源与社会状况。一旦最佳方案选定,则管理行动计划开始启动,监测计划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监测主要是按确定的指标进行的,以确定它们是否符合合理的标准。如果检测的结果是资源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进一步改进,甚至是在恶化的话,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或新的管理行动,以制止这种不良的趋势。
四、LAC理论运用的可能性和难点
针对能否在生态文化景区应用LAC理论,Cole和Stankey认为保护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保护目标,且有可能提供量化标准时,LAC理就论可以在荒野地带以外地区得到有效应用[4]。
目前在景区方面,清华大学资源保护和风景名胜区研究所在编制《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LAC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分别就资源保护和游客体验两个方面制定了监测指标[5]。
在操作上LAC理论的困难集中在指标筛选和定量评估两个步骤上。
(一)指标设计
LAC 系统的创始者建议选择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指标应该反映某一区域的总体“健康”状况,②指标应该是容易测量的。指标是 LAC 框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要注意的是单一指标不足以描绘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与社会状况,应该用一组指标来对相应的地区进行监测[7]。
从LAC理论的管理目标出发,除环境要素,还应将与旅游开发经营及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如政府的旅游政策、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治安、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等)诸要素列为待选要素[8]。对登山旅游地和对海滨旅游地以及对森林公园和对文物古迹的环境质量评价时,所选取的环境要素显然有很大差别,且其主导环境要素肯定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针对某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开展环境、资源、游客方面的调查,在选取方便有效的若干指标进行不间断的监控。
(二)指标标准界定
由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的情况不同,各环境要素对游客的影响程度不同,各指标权重值确定起来就比较复杂,所以在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应该着重评价包括环境的整体性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质量。
在指标标准界定的方法上,我们最后通过调查评价获得“ 可接受的改变”来折中取代对客观阈限的研究。由于受访者个人价值观的介入必然使得界定的标准带有主观和特定群体利益导向的成分, 再加上参与调查的样本人群多少不定,难免存在认知局限。但依旧不可否认LAC理论在生态文化景区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如坐落于恩施州利川市的大水井,整个建筑群中以木结构古建为主。其民族地域特色和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历史研究者和景区管理者集中关注的,体现为景区的生命力。所以,把资源指标列为第一指标,并且从木质结构特点出发,重点考察古建的安全隐患和原真性;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古建筑群与周围环境整体协调性,应该积极关注周边环境质量和开发建设情况;社会指标则旨在提高景区良好对外形象。三方面同时考察,正是LAC理论的要旨之所在。
鄂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富集区。这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性条件。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问题或者存在后患,影响历史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城镇化中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我们重视LAC理论在景区的应用,将能很好处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05)
[2]蔡晴.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的概念和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
[3][澳]皮格拉姆,詹金斯.户外游憩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Lee Thomas,Julie Middleton.保护区管理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王晓云,张帆.旅游学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林方喜.LAC理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台湾农业探索.2007(12):83-84
[7]李克勤.旅游环境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领(1991-),男,湖北黄石,长江大学文学院。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LAC理论在兼顾二者的同时,又积极关注游客体验以期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滑雪场、森林地质公园的管理上通过应用该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LAC理论在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文化景区同样也能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LAC;理论;生态文化景区;旅游;资源;鄂西
一、LAC理论的提出
1963年佛里赛提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接受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1985年1月,美国国家林业局据此思想出版了题为《荒野地规划中的可接受改变理论》的报告,这一报告更为系统地提出了LAC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1]。与之前RCC理论将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游客数量”上不同,LAC理论主要控制环境自身的变化,力求在绝对保护和无限制应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2]。资源质量与游客体验始终是该理论的目标。该理论的应用从荒野地、滑雪场到森林地质公园,日趋成熟。在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主的景区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在研究思路以及成果的应用方面都尚显不足。
二、LAC理论在生态文化景区的目标
具体来说,在满足保护和发展目标前提下,根据景区资源的价值与特征,开展适度的旅游活动。在与资源保护目标不冲突的前提条件下,在适当的空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强度开展旅游活动,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在积极关注景区发展的前提下,注意处理风景名胜区与所在地区县市的关系,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三、LAC理论的一般应用步骤
LAC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案,分为8个步骤[3]:
1.确定景区的课题与关注焦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本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特征或质量,确定哪些是公众关注的问题,哪些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在区域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
2.确立并指出游憩机会的类别。游憩机会类别用来描述旅游区范围内的不同区域所要维持的不同资源状况、社会状况和管理状况。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狀况的指标。指标是用来确定每一个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或社会状况是否合适或可接受的量化因素,因为在实践中不可能测量每一个资源或社会特征的所有指标。
4.调查现有的资源和社会状况。现状调查也能为规划者和管理者制定指标的标准提供依据。
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和社会状况标准。标准是指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每一项指标的极限值。
6.制定游憩替选方案。不同的方案满足不同的问题、关注点和价值观。
7.评价多个替选方案并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经过以上7个步骤后,规划者和管理者就可以评价各个方案的代价和优势,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8.实施行动计划并检测资源与社会状况。一旦最佳方案选定,则管理行动计划开始启动,监测计划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监测主要是按确定的指标进行的,以确定它们是否符合合理的标准。如果检测的结果是资源和社会状况没有得到进一步改进,甚至是在恶化的话,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或新的管理行动,以制止这种不良的趋势。
四、LAC理论运用的可能性和难点
针对能否在生态文化景区应用LAC理论,Cole和Stankey认为保护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保护目标,且有可能提供量化标准时,LAC理就论可以在荒野地带以外地区得到有效应用[4]。
目前在景区方面,清华大学资源保护和风景名胜区研究所在编制《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LAC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分别就资源保护和游客体验两个方面制定了监测指标[5]。
在操作上LAC理论的困难集中在指标筛选和定量评估两个步骤上。
(一)指标设计
LAC 系统的创始者建议选择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指标应该反映某一区域的总体“健康”状况,②指标应该是容易测量的。指标是 LAC 框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要注意的是单一指标不足以描绘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与社会状况,应该用一组指标来对相应的地区进行监测[7]。
从LAC理论的管理目标出发,除环境要素,还应将与旅游开发经营及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如政府的旅游政策、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治安、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等)诸要素列为待选要素[8]。对登山旅游地和对海滨旅游地以及对森林公园和对文物古迹的环境质量评价时,所选取的环境要素显然有很大差别,且其主导环境要素肯定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针对某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开展环境、资源、游客方面的调查,在选取方便有效的若干指标进行不间断的监控。
(二)指标标准界定
由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的情况不同,各环境要素对游客的影响程度不同,各指标权重值确定起来就比较复杂,所以在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应该着重评价包括环境的整体性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质量。
在指标标准界定的方法上,我们最后通过调查评价获得“ 可接受的改变”来折中取代对客观阈限的研究。由于受访者个人价值观的介入必然使得界定的标准带有主观和特定群体利益导向的成分, 再加上参与调查的样本人群多少不定,难免存在认知局限。但依旧不可否认LAC理论在生态文化景区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如坐落于恩施州利川市的大水井,整个建筑群中以木结构古建为主。其民族地域特色和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历史研究者和景区管理者集中关注的,体现为景区的生命力。所以,把资源指标列为第一指标,并且从木质结构特点出发,重点考察古建的安全隐患和原真性;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古建筑群与周围环境整体协调性,应该积极关注周边环境质量和开发建设情况;社会指标则旨在提高景区良好对外形象。三方面同时考察,正是LAC理论的要旨之所在。
鄂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富集区。这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性条件。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问题或者存在后患,影响历史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城镇化中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我们重视LAC理论在景区的应用,将能很好处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05)
[2]蔡晴.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的概念和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
[3][澳]皮格拉姆,詹金斯.户外游憩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Lee Thomas,Julie Middleton.保护区管理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王晓云,张帆.旅游学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林方喜.LAC理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台湾农业探索.2007(12):83-84
[7]李克勤.旅游环境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领(1991-),男,湖北黄石,长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