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后代的惠民工程,不可分割而又相辅相成。从单一的工程水利走向生态水利,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能循环经济、净化空气质量、改善气候环境、防御自然灾害与保护生态生物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意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等重要性。人们呼吁在注重建造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其对子孙后代的长远性利益,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去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使我国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得以协调发展。
1、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引起岸坡崩坍,滑坡,大型水库还可能诱发地震等;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直接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物种群居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区域环境湿度增大,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徙。
1.2对地表植被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永久占地、施工需要临时占地,往往造成大量的林地、草丛等地表植被破坏。
1.3对水土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地表植被破坏,加上移民安置毁林开荒等,造成水土流失;有的拦河建筑建设后,抬高周围地下水位,导致土地盐碱化;部分工程建设会引起岸坡崩坍、滑坡,还可能诱发地震,造成区域水土环境恶化。
1.4对陆生动物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工程周围地下水位抬高,缩减陆生动物活动范围;其次,有些拦蓄水工程,尤其水水库工程蓄水后,蓄水水面较大,使区域环境湿度增大,导致生活在此范围的鸟、兽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丧失其原有生存环境,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最后,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物,使大量的动物因生存而被迫迁移,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加强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未施工之前,水利工程部门要集合一些水利、地质、生物、工程机械、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生物链条以及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条件等进行实地考察、测评和记录,并生成综合性考评报告记录在案,且不断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定时的检测和跟踪,以完善考评报告。而后,这些领域方面的专家汇聚一起,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考评报告进行多方面考虑和详细分析,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评估水利建设工程对周围地区造成哪些不良性生态环境影响,影响程度多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弥补性等。一旦出现,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难以抵挡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力时,就应停止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要全面考虑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夠割裂三者关系,不能够过于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要客观真实地评估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而后才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做出可行性规划方案,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停止生态环境评价建构。
2.2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和选址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许多水道进行疏通、合并、分流和改道等,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水流状况发生改变,也致使水流区域的沿边生态环境相应地改变。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需要水利建设部门合理、谨慎和求实地对水流域进行重新综合评估,在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性前提下,对水流域和水道走向做出科学性规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址工作是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前期的首要性工作,选址人员要尽可能考虑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性,选址的地点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以及周边居民的变动影响,最大化减低水流域沿边的生态环境破坏力和居民的迁徙率。
2.3加强环境的预防措施
将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充分落实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结合人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量化评估的标准,建立评价生态环境的要素、方法,合理统筹规划,对其管理的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宏观调控,流域内必须强化民主协商,进而保障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民主行,全面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2.4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
在通过最近几十年的河流治理过程中,中国的江河流域发展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是,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高速发展,也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河流域附近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说水利工程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根据原先治理河流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相关的自然科学标准,规划江河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科学合理统一管理水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5建立并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必定会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影响彻底消除前,应建立一套健全的补偿机制,对造成不利影响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尤其是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产生的大面积移民,要尽可能地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对于因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受到破坏的周边自然环境,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要给予恢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尽可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6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要想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大施工监管力度,以免违规操作现象出现,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管人员要做好环境污染调查工作,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给与处罚,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让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徐晓春.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7(04)
[2]孙铁明.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的影响研究[J].江西建材.2016(01)
[3]王秋颖.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6(12)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意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等重要性。人们呼吁在注重建造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其对子孙后代的长远性利益,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去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使我国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得以协调发展。
1、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引起岸坡崩坍,滑坡,大型水库还可能诱发地震等;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直接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物种群居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区域环境湿度增大,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徙。
1.2对地表植被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永久占地、施工需要临时占地,往往造成大量的林地、草丛等地表植被破坏。
1.3对水土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地表植被破坏,加上移民安置毁林开荒等,造成水土流失;有的拦河建筑建设后,抬高周围地下水位,导致土地盐碱化;部分工程建设会引起岸坡崩坍、滑坡,还可能诱发地震,造成区域水土环境恶化。
1.4对陆生动物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工程周围地下水位抬高,缩减陆生动物活动范围;其次,有些拦蓄水工程,尤其水水库工程蓄水后,蓄水水面较大,使区域环境湿度增大,导致生活在此范围的鸟、兽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丧失其原有生存环境,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最后,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物,使大量的动物因生存而被迫迁移,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加强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未施工之前,水利工程部门要集合一些水利、地质、生物、工程机械、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生物链条以及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条件等进行实地考察、测评和记录,并生成综合性考评报告记录在案,且不断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定时的检测和跟踪,以完善考评报告。而后,这些领域方面的专家汇聚一起,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考评报告进行多方面考虑和详细分析,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评估水利建设工程对周围地区造成哪些不良性生态环境影响,影响程度多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弥补性等。一旦出现,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难以抵挡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力时,就应停止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要全面考虑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夠割裂三者关系,不能够过于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要客观真实地评估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而后才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做出可行性规划方案,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停止生态环境评价建构。
2.2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和选址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许多水道进行疏通、合并、分流和改道等,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水流状况发生改变,也致使水流区域的沿边生态环境相应地改变。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需要水利建设部门合理、谨慎和求实地对水流域进行重新综合评估,在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性前提下,对水流域和水道走向做出科学性规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址工作是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前期的首要性工作,选址人员要尽可能考虑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性,选址的地点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以及周边居民的变动影响,最大化减低水流域沿边的生态环境破坏力和居民的迁徙率。
2.3加强环境的预防措施
将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充分落实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结合人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量化评估的标准,建立评价生态环境的要素、方法,合理统筹规划,对其管理的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宏观调控,流域内必须强化民主协商,进而保障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民主行,全面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2.4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
在通过最近几十年的河流治理过程中,中国的江河流域发展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是,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高速发展,也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河流域附近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说水利工程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根据原先治理河流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相关的自然科学标准,规划江河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科学合理统一管理水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5建立并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必定会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影响彻底消除前,应建立一套健全的补偿机制,对造成不利影响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尤其是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产生的大面积移民,要尽可能地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对于因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受到破坏的周边自然环境,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要给予恢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尽可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6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要想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大施工监管力度,以免违规操作现象出现,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根本上维护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管人员要做好环境污染调查工作,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给与处罚,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让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徐晓春.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7(04)
[2]孙铁明.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的影响研究[J].江西建材.2016(01)
[3]王秋颖.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