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地食客初来杭州,品尝西湖醋鱼时,为西湖醋鱼究竟放不放盐与厨师争执不下,厨师哭笑不得,只得叫来警察进行调解。
东坡肉是道功夫菜,不仅用料考究,而且费工费时,“慢着火,少着水”是制作东坡肉的主旨,不懂其中精髓的人,很容易把它做成红烧肉。
龙井虾仁,顾名思义,即使用龙井新茶与鲜活虾仁搭配而成的一道佳肴,在民间,流传着“龙井虾仁只有杭州才有”的说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杭州兼收山水之灵秀,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杭州人的口味也和当地清雅秀丽的景致一样,注重原汁原味、清淡适口。如今,杭州菜以“轻油、轻浆、清淡”自成风格,而梳理杭州菜的发展历史便可以发现,此菜系中不少菜肴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杭州,吃饭已不是单纯地满足口腹之欲,它更像是一场视听盛宴,每一道菜的背后都蕴藏着典故传说。比如,西湖醋鱼因“叔嫂传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东坡肉因美食家苏轼闻名天下;龙井虾仁因苏轼一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被创制,终成经典。文人墨客与美食佳肴相逢,佳肴便沾染上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有人说,杭州菜实为“江南文人菜”。
西湖醋鱼“识得当年宋嫂无”
西湖孤山脚下有一家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楼外楼”,它以经营杭州菜为主,因“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每到用餐时间,食客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店内的一桌桌菜品几乎如出一辙,无非以西湖醋鱼、叫化童子鸡、东坡肉为主,而西湖醋鱼则是食客必点菜品。
西湖醋鱼是杭州菜中的传统风味名菜,享有“楼外楼第一名菜”之譽。关于西湖醋鱼的由来,还有一段“叔嫂传珍”的故事。相传,古时西湖边住着以打渔为生的宋氏兄弟,哥哥有一位貌美的妻子,人称“宋五嫂”。当地的恶棍贪恋宋五嫂的美色,设计杀害了哥哥,又企图加害弟弟。宋五嫂劝小叔外逃,临行前她特地用糖、醋烧制了一条鱼为他饯行,并告诉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几年后,小叔考取功名返乡任官,应当地百姓的举报,他惩处了当年害死哥哥的恶霸。后来参加宴会,他偶然吃到一盘酸中带甜的鱼,沿着这条线索,终于找到了隐藏民间多年的嫂嫂,西湖醋鱼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出笼的东坡肉色如玛瑙,红得透亮、诱人,用筷子轻轻一夹,肉块便分成两半,肥瘦层层相间,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肉块中渗入了葱姜、黄酒的香气,吃起来甜糯糯、香喷喷的。
油而不腻是东坡肉的特色,不过很多女孩子仍会觉得油腻无法下口,这时候可以搭配一块面饼,将东坡肉上层的肉皮取下,放入饼中同食,从而减少腻味。 和东坡肉同样酥软可口的,还有叫化童子鸡。叫化童子鸡又称“杭州煨鸡”,在杭州规模稍大的菜馆,比如“楼外楼”,一日卖出的叫化鸡数量逾千只,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且先不说叫化童子鸡味道如何鲜美,光是听听它的制法,就已经令人垂涎三尺。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化子流落江南,饥寒交迫之中偷来一只小母鸡,却又苦于缺锅少灶。于是,他灵机一动,用烂泥将鸡包起来,放入火堆中煨烤。等到泥干鸡熟,他剥开外层的泥壳,顿时香氣四溢,一尝,发现鸡肉酥得离骨,味美可口之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一次,周恩来总理在“楼外楼”盛宴款待尼克松,席间就上了一道龙井虾仁,只见茶盘之中摆着鲜嫩乳白的虾和碧绿的茶,两者交相辉映,香、色、味、形兼备,尼克松品尝之后连连叫绝。
深入街头小巷,你还会发现一种别具风味的面食——“片儿川”,“片儿川”的叫法源于杭州话中突兀的儿化音,有人说,“川”实则为“汆”,因煮面时需将配菜用沸水汆煮而得名,不过这两个字在杭州话中语音相近,所以逐渐变成了“片儿川”。
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上桌,只见面条上铺着一个荷包蛋,猪油漂浮于汤中。雪菜嫩绿、笋片脆嫩、肉片鲜美,汤鲜不可挡。一碗片儿川下肚,食客连面带汤吃得干干净净,满头大汗。有人曾无限感叹:“有笋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烧面,神仙口福。”
在杭州城里,菊英面馆的片儿川是数一数二的,享有“杭州第一片儿川”之称。菊英面馆位于并不繁华的地段,食客往往要穿街绕巷才能找到它。面馆从凌晨5点半营业到下午两点关门,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但仍无法阻挡杭州人对这碗片儿川的热情。对于一些喜爱面食的杭州老饕来说,这碗片儿川已经成了杭州城里的传奇。
杭州人爱吃包子,大街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包子铺。小笼包则堪称杭州一绝,它拷贝的是古代开封小笼包的工艺,开封小笼包在北宋时期传入江南,而后演变成为全国闻名的杭州小笼包。
精致小巧的小笼包安卧于竹制蒸笼上,热气腾腾地上桌。每个小笼包,十八道纹路分明的褶子,收口似鲫鱼嘴。夹起小笼包一提,皮子骤然下坠,像是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可拉伸到最极致,却又纹丝不破。咬上一口,汤汁丰盈、口感浓郁,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馅料中包裹的猪皮冻。
杭州小笼包以老字号“知味观”的最为出名,已有百年历史。从第一任老板孙翼斋经营小笼包开始,在历代点心大师的改良下,“知味观”的小笼包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东坡肉是道功夫菜,不仅用料考究,而且费工费时,“慢着火,少着水”是制作东坡肉的主旨,不懂其中精髓的人,很容易把它做成红烧肉。
龙井虾仁,顾名思义,即使用龙井新茶与鲜活虾仁搭配而成的一道佳肴,在民间,流传着“龙井虾仁只有杭州才有”的说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杭州兼收山水之灵秀,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杭州人的口味也和当地清雅秀丽的景致一样,注重原汁原味、清淡适口。如今,杭州菜以“轻油、轻浆、清淡”自成风格,而梳理杭州菜的发展历史便可以发现,此菜系中不少菜肴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杭州,吃饭已不是单纯地满足口腹之欲,它更像是一场视听盛宴,每一道菜的背后都蕴藏着典故传说。比如,西湖醋鱼因“叔嫂传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东坡肉因美食家苏轼闻名天下;龙井虾仁因苏轼一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被创制,终成经典。文人墨客与美食佳肴相逢,佳肴便沾染上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有人说,杭州菜实为“江南文人菜”。
西湖醋鱼“识得当年宋嫂无”
西湖孤山脚下有一家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楼外楼”,它以经营杭州菜为主,因“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每到用餐时间,食客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店内的一桌桌菜品几乎如出一辙,无非以西湖醋鱼、叫化童子鸡、东坡肉为主,而西湖醋鱼则是食客必点菜品。
西湖醋鱼是杭州菜中的传统风味名菜,享有“楼外楼第一名菜”之譽。关于西湖醋鱼的由来,还有一段“叔嫂传珍”的故事。相传,古时西湖边住着以打渔为生的宋氏兄弟,哥哥有一位貌美的妻子,人称“宋五嫂”。当地的恶棍贪恋宋五嫂的美色,设计杀害了哥哥,又企图加害弟弟。宋五嫂劝小叔外逃,临行前她特地用糖、醋烧制了一条鱼为他饯行,并告诉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几年后,小叔考取功名返乡任官,应当地百姓的举报,他惩处了当年害死哥哥的恶霸。后来参加宴会,他偶然吃到一盘酸中带甜的鱼,沿着这条线索,终于找到了隐藏民间多年的嫂嫂,西湖醋鱼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出笼的东坡肉色如玛瑙,红得透亮、诱人,用筷子轻轻一夹,肉块便分成两半,肥瘦层层相间,肥肉不腻,瘦肉不柴,肉块中渗入了葱姜、黄酒的香气,吃起来甜糯糯、香喷喷的。
油而不腻是东坡肉的特色,不过很多女孩子仍会觉得油腻无法下口,这时候可以搭配一块面饼,将东坡肉上层的肉皮取下,放入饼中同食,从而减少腻味。 和东坡肉同样酥软可口的,还有叫化童子鸡。叫化童子鸡又称“杭州煨鸡”,在杭州规模稍大的菜馆,比如“楼外楼”,一日卖出的叫化鸡数量逾千只,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且先不说叫化童子鸡味道如何鲜美,光是听听它的制法,就已经令人垂涎三尺。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化子流落江南,饥寒交迫之中偷来一只小母鸡,却又苦于缺锅少灶。于是,他灵机一动,用烂泥将鸡包起来,放入火堆中煨烤。等到泥干鸡熟,他剥开外层的泥壳,顿时香氣四溢,一尝,发现鸡肉酥得离骨,味美可口之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一次,周恩来总理在“楼外楼”盛宴款待尼克松,席间就上了一道龙井虾仁,只见茶盘之中摆着鲜嫩乳白的虾和碧绿的茶,两者交相辉映,香、色、味、形兼备,尼克松品尝之后连连叫绝。
深入街头小巷,你还会发现一种别具风味的面食——“片儿川”,“片儿川”的叫法源于杭州话中突兀的儿化音,有人说,“川”实则为“汆”,因煮面时需将配菜用沸水汆煮而得名,不过这两个字在杭州话中语音相近,所以逐渐变成了“片儿川”。
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上桌,只见面条上铺着一个荷包蛋,猪油漂浮于汤中。雪菜嫩绿、笋片脆嫩、肉片鲜美,汤鲜不可挡。一碗片儿川下肚,食客连面带汤吃得干干净净,满头大汗。有人曾无限感叹:“有笋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烧面,神仙口福。”

在杭州城里,菊英面馆的片儿川是数一数二的,享有“杭州第一片儿川”之称。菊英面馆位于并不繁华的地段,食客往往要穿街绕巷才能找到它。面馆从凌晨5点半营业到下午两点关门,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但仍无法阻挡杭州人对这碗片儿川的热情。对于一些喜爱面食的杭州老饕来说,这碗片儿川已经成了杭州城里的传奇。
杭州人爱吃包子,大街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包子铺。小笼包则堪称杭州一绝,它拷贝的是古代开封小笼包的工艺,开封小笼包在北宋时期传入江南,而后演变成为全国闻名的杭州小笼包。
精致小巧的小笼包安卧于竹制蒸笼上,热气腾腾地上桌。每个小笼包,十八道纹路分明的褶子,收口似鲫鱼嘴。夹起小笼包一提,皮子骤然下坠,像是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可拉伸到最极致,却又纹丝不破。咬上一口,汤汁丰盈、口感浓郁,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馅料中包裹的猪皮冻。
杭州小笼包以老字号“知味观”的最为出名,已有百年历史。从第一任老板孙翼斋经营小笼包开始,在历代点心大师的改良下,“知味观”的小笼包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