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中指出:艺,种也!由此可以看出“艺”最初是种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赋予了“艺”两层意思,一个是比喻性质的,指教学的方法技艺,生成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即词典上所说的“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主要成分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层面。“艺”的男一层意思是它的本义,即词典上所说的“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小学语文的教材文本,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综观一篇篇的课文,跳跃着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等许许多多的艺术元素。各种艺术元素以其生动性、直感性,与学生好奇喜新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课堂中,教师有机地挖掘一些富有吸引力和感化力的艺术元素,往往能使难懂的知识易学,枯燥的内容有趣。同时,因为兴趣的掺入,使学生心智大开,思维活跃,能让语文课堂风生水起。
一、书法艺术的拓展之美
中国书法是汉字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书法艺术通过用笔的方圆转折、速度的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等来表现其“形”的线条韵致。“字如其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丰满人物个性,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感受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后,教师补充了周恩来少年时的书法作品赏析与阅读链接。
1.出示周恩来总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与“大江歌罢掉头东”两幅书法作品,让学生谈感受。
2. 在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结: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周恩来总理那沉着凝重的行书与毛泽东奇逸开张的草书可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枝奇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1917年东渡日本前夕作的七绝诗,此作品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度非凡。当时的周恩来,虽年过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3.齐诵七绝诗,结合书法作品感受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豪情。
书法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字如其人”,它们把一个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或成长状态呈现出来了。在阅读教学中,让书法艺术与文本教学有机整合,这不但可以提升书写中技术层面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人物品格的美育内涵。
二、绘画艺术的运用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因此把绘画艺术引入语文教学,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感知,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结构,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初读设计中,笔者巧妙地以绘画艺术点亮了课堂。特别是对“飘荡、漂流”的学习作了这样的设计:
1.找到句子指名朗读。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湛蓝的天空,并让学生画飘荡的风筝。
2.联系古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感受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随风而飘的快乐。
3.画柳枝在风中飘荡,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画随风飘动的雪花,感受“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草丛皆不见”。
4.画纸船在小溪里漂流,感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顺水而漂的快乐无忧。
三、音乐艺术的衬托之美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情感功能的”。因此,一些经典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将音乐作为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能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巧妙地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介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是明显的。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我选取了二胡曲《江河水》,它类似哭腔的引子,缓慢而缠绵的旋律,配上富有感情的朗读,显得异常凄凉悲伤,使读者动情、听者动容。学生被小珊迪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更感其在此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不少同学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时、适度地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形式,能令学生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容易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对枯燥的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想象、创造,达到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的教学实效。
四、戏剧艺术的开掘之美
戏曲是一种说、唱、演的艺术。我国的戏曲和曲艺来自于民间百姓,又广泛流传于民间。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欣赏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人心的“善”和艺术的“美”。如课文《白鹅》就引用了京剧艺术语言。笔者是这样运用戏剧元素设计教学的:
(一)“净角出场”式走路
首先出示“净角”,并介绍“净角”。接着,找有“净角”一词的句子:“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教师出示剪辑的“净角出场”视频,给学生以感性的视觉、听觉的冲击,随着浑厚、雄壮的京剧锣鼓声的响起,学生都进入了“包公”出场的现场。在戛然而止的乐曲声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什么?”“‘颇像’什么意思?”“看了净角出场,你对鹅走路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的感受非常感性与具体,觉得净角很高傲;走路很稳健、从容不迫;架子十足,像个老爷一样;派头大模大样的。教师适时小结:这就是那只高傲的白鹅,它走路的样子非常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你心中那只高傲的、可爱的白鹅吗?进而指导朗读。
(二)“三眼一板”式吃饭
如“三眼一板”的理解,如今的“三眼一板”只有比喻义,比喻做事古板,这里形容鹅吃饭死板,不会变通。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巧得很,这又是一个京剧术语。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根据音乐课中的四四拍学打拍子,再联系课文理解,“三眼一板”在文中指鹅有顺序地“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出去吃一口泥和草”,感受这样有规律的吃食形态。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三眼一板”的本义和引申义。
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刻板的模式,努力与艺术元素一路同行,达到以语文学习情趣为核心的艺术化教学的效果。语文艺术化、课堂情趣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语文课堂不是抽象概念堆砌的仓库,而是艺术之花盛开的乐园,它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情趣,通往语文之路盛开着艺术之花。
一、书法艺术的拓展之美
中国书法是汉字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书法艺术通过用笔的方圆转折、速度的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等来表现其“形”的线条韵致。“字如其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丰满人物个性,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感受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后,教师补充了周恩来少年时的书法作品赏析与阅读链接。
1.出示周恩来总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与“大江歌罢掉头东”两幅书法作品,让学生谈感受。
2. 在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结: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周恩来总理那沉着凝重的行书与毛泽东奇逸开张的草书可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枝奇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1917年东渡日本前夕作的七绝诗,此作品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度非凡。当时的周恩来,虽年过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3.齐诵七绝诗,结合书法作品感受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豪情。
书法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字如其人”,它们把一个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或成长状态呈现出来了。在阅读教学中,让书法艺术与文本教学有机整合,这不但可以提升书写中技术层面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人物品格的美育内涵。
二、绘画艺术的运用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因此把绘画艺术引入语文教学,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感知,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结构,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初读设计中,笔者巧妙地以绘画艺术点亮了课堂。特别是对“飘荡、漂流”的学习作了这样的设计:
1.找到句子指名朗读。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湛蓝的天空,并让学生画飘荡的风筝。
2.联系古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感受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随风而飘的快乐。
3.画柳枝在风中飘荡,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画随风飘动的雪花,感受“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草丛皆不见”。
4.画纸船在小溪里漂流,感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顺水而漂的快乐无忧。
三、音乐艺术的衬托之美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情感功能的”。因此,一些经典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将音乐作为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能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巧妙地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介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是明显的。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我选取了二胡曲《江河水》,它类似哭腔的引子,缓慢而缠绵的旋律,配上富有感情的朗读,显得异常凄凉悲伤,使读者动情、听者动容。学生被小珊迪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更感其在此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不少同学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时、适度地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形式,能令学生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容易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对枯燥的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想象、创造,达到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的教学实效。
四、戏剧艺术的开掘之美
戏曲是一种说、唱、演的艺术。我国的戏曲和曲艺来自于民间百姓,又广泛流传于民间。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欣赏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人心的“善”和艺术的“美”。如课文《白鹅》就引用了京剧艺术语言。笔者是这样运用戏剧元素设计教学的:
(一)“净角出场”式走路
首先出示“净角”,并介绍“净角”。接着,找有“净角”一词的句子:“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教师出示剪辑的“净角出场”视频,给学生以感性的视觉、听觉的冲击,随着浑厚、雄壮的京剧锣鼓声的响起,学生都进入了“包公”出场的现场。在戛然而止的乐曲声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什么?”“‘颇像’什么意思?”“看了净角出场,你对鹅走路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的感受非常感性与具体,觉得净角很高傲;走路很稳健、从容不迫;架子十足,像个老爷一样;派头大模大样的。教师适时小结:这就是那只高傲的白鹅,它走路的样子非常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你心中那只高傲的、可爱的白鹅吗?进而指导朗读。
(二)“三眼一板”式吃饭
如“三眼一板”的理解,如今的“三眼一板”只有比喻义,比喻做事古板,这里形容鹅吃饭死板,不会变通。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巧得很,这又是一个京剧术语。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根据音乐课中的四四拍学打拍子,再联系课文理解,“三眼一板”在文中指鹅有顺序地“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出去吃一口泥和草”,感受这样有规律的吃食形态。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三眼一板”的本义和引申义。
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刻板的模式,努力与艺术元素一路同行,达到以语文学习情趣为核心的艺术化教学的效果。语文艺术化、课堂情趣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语文课堂不是抽象概念堆砌的仓库,而是艺术之花盛开的乐园,它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情趣,通往语文之路盛开着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