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政治与市场经济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指出了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论证了政治的本质是维护旧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政治的工具。规范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指出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调整收入分配是执政党要首先解决的经济问题。
  关键词: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 政治
  
  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分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为获得生产资料,人们就必须进行生产。要生产就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即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表现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只有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和科学等社会活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也相应地划分为五种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二、政治的本质是维护旧的生产方式
  
  关于政治的本质。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归纳以来有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公共利益,如以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以孙中山、麦肯齐为代表。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以凯尔森为代表,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是为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另一类是为了私人利益,如以马基雅维里、韩非和俾斯麦为代表,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以当代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马克斯,韦伯为代表,把政治看成是与权力有关的现象:以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为代表。把政治理解为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现对各种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
  马克思认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通过国家权力来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运动状况,
  本文认为。占据主流位置的政治权力追逐的是既有资源的分配规则。而这种资源的分配规则是由旧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烈,最终往往是通过暴力的方式获得新的政治关系,并维护已经占据主流位置的生产方式。
  
  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政治的工具
  
  关于市场经济的本质,人们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是维护公众的利益。如认为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方式。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去实现众多的经济目标,或认为是信用经济或法制经济,或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协商一致的关系等。另一类认为是维护私人利益,如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政府的干预越少越好,或认为是私有制经济,或认为是自愿交换的经济等。
  上述的观点存在差异,体现了理论是为利益集团辩护的本质。但无论如何,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促使资源按照有利于统治阶级的要求而配置的。当社会生产方式需要人们之间高度协作,对应的政治必然要求高度制度化;否则,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将变得异常困难。当社会生产方式不需要人们之间高度协作,对应的政治必然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对于后一种政治而言,一旦缺乏相应的权力制约,必然会催生大量的阶层冲突事件,使政治充满着垄断的、剥削的、暴力的色彩。
  从表象上看,整个市场经济似乎是由大量的交换而构成的,而这种交换又源于个体的资源占有量和偏好存在差异。在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年代,人们之间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他们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所以。收入差异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社会需求差异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决定了社会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所谓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质上看,大规模的、世界性的资源交换,是无法用自然因素来解释的,而只能用社会因素解释,即交换资源(货币)和交换规则(市场)被特定的阶层所垄断。这种垄断,使得控制者开辟新的利润点和被控制者开辟新的生存点都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表现为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推进。
  
  四、规范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粗放式的增长,利益集团通过压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价格、牺牲环境等方式来获得经济扩张的动力。在这些国家。分散的产业结构导致地方主义盛行,并强化了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分干预。由于缺乏产业链的整合,资源权力没有被彻底瓜分。使得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成为一个利益瓜分的平台,丧失了其传递价格信号以及配置资源的功能。在这个利益集团及其成员互相掠夺资源所有权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利于产业链整合的权力结构,即资源占有或收入分配的格局被真正制度化,那么,所谓政治完善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反之,则会催生利益集团内部互相煽动民意进行权力攻击的社会现象。社会将在动荡中完成产业链在国内或在国际上的整合。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合理的群体收入差距是市场交换的必要前提和市场发展的动力。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将导致市场经济只能在剧烈的动荡中完成财富的转移和配置。这种格局会使资源过快地集中和垄断,使得资源拥有者和资源丧失者的矛盾加剧激化,形成冲突。而且,收入分配越不公平、越不合理。上层建筑就越庞大;上层建筑越庞大,社会财富分配就越不公平、越不合理。由于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往往比贫困更难忍受。人们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诱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仇富情绪,为引发社会动乱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所以,归根结底,搞好收入分配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这不仅需要完成资源所有、资源交换的制度规范建设,更需要有确定的资源来执行。而据财政部的最新统计,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达到“高度不平等”的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10%的最低收入家庭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20%的高收入户和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倍数在不断增大,城镇是8.9倍,农村是6.7倍,平均在7到8倍左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64.30%。如何规范收入分配是当前执政党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采用超声波处理为分散手段,通过自乳化法制备了改性氯化聚丙烯(CPP)乳液。比较了机械搅拌和超声乳化工艺对制备CPP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超声波作用时间、作用功率对乳液性能的影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高速公路里程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传统的道路监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公路日常监控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
对急性口服吡虫啉中毒1例分析如下。
近年来,频频光顾中国各大城市的“雾霾”迅速打开了庞大的空气治理市场,针对空气治理的新风系统受到了暖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不仅中央空调行业知名品牌加大了对市场的投入,相继
针对火电厂获取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系统中喷氨量—出口NO_x质量浓度的现场数据,采用差分进化算法构建一阶惯性加纯延迟的系统模型。结果表明,差分进化算法的辨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