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得到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更加凸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显著标志。2019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多样化办学,为不同性格禀赋的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这赋予因材施教更加丰富更加鲜亮的现代内涵和使命担当,对于教师、家长、学校,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深远而全新的意义。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宋代大儒程颐最先从孔子教人的经验中,概括出“圣人教人,各因其材”的说法。另一位大儒朱熹接着说道:“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因材施教”由此而得,这是古代圣贤留下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是凝结了两千多年深厚教育思想的重要法宝。实现因材施教既是人类的教育梦想,也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根本上说,因材施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条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还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它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根据學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不同个性特征,运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最后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由于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各尽其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普遍的、深远的,必须为任何正常的教育所遵循和运用,不得违背和篡改,要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成人、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条件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实情况是,应试演变成了应试教育,学习被练习取代,训练被刷题取代,所有教育教学都直奔分数、成绩和升学率,简单粗暴、罔顾一切,功利色彩浓厚。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甚至是一种标签。很多学校办学“千校一面”,教师教学“千生一面”,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并没有想到和做到因材施教,这必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最终影响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真正的、真实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关心和成全学生的生命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要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育,“抓两头、促中间”,如同邓小平早在1977年就提出的“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我们既要照顾到学习困难学生、身心障碍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也要探索在普及化、均衡化背景下,对资质优异的儿童如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英才教育的路径、机制和方式。要实施差异化评价,尤其要防止以分数论英雄、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此外,还要探索运用好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让新技术为因材施教插上有力的翅膀,使因材施教真正变得近在咫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更是通往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一直以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联系,本文从新时期背景下去解读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理想信念也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中产生的一种独特情感、社会心理行为,与个体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属于定向感染人体皮肤和黏膜的一类乳头瘤病毒。根据病毒基因序列不同,HPV明确的亚型有120多种,且表现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皮肤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读,从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