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春季刚开学,学校唯一的化学老师请病假,初三年级两个班的化学课没人上,校长再三要求我代课。那时,我已经教了15年的物理,而这期间根本就没摸过化学书。校长的请求和100多名学生面临停课的现实,让我没法推辞,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任务。我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担心把课讲砸了今后无法面对大家。就在我忧心忡忡之时,校长送来了一叠《江西教育》,我便一期一期地翻了起来。翻着翻着,我被一篇标题为《中学化学‘碳’的教学意见》的教学心得吸引了。作者不愧为化学教学高手,他巧妙的教学设计使我茅塞顿开。反复读了几遍后,我便参照文章的说法备好课。那天上完课后,一群学生围着我说:“陈老师,想不到你的化学课也上得这么好……”学生们不知道,这是《江西教育》成全了我!从那以后,每一期的《江西教育》我都要翻阅,然后将那些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摘录下来。慢慢地,《江西教育》成了我的教学参谋。
1993年,我调到樟树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内部刊物《樟树教育》任主编。面对全新的工作,我惶恐不安,生怕工作不力有辱使命。这时,我又想起了《江西教育》,觉得她可以帮我打开工作局面。于是,我认真研究《江西教育》的办刊理念,参考其栏目设置,还大量推介《江西教育》上面的一些好文章,用以培养教师的写作兴趣,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10多年来,由于有了《江西教育》这位现成的“顾问”,我主编的《樟树教育》越来越受教师们的欢迎,我也因此受到樟树市委和宜春市教委的表扬和嘉奖。
1994年9月9日上午,在庆祝第十个教师节大会上,樟树市主要领导承诺为教育系统办六件事:在城区兴建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给“合同制”教师转编;为重病教职工报销大额医疗费;批准自然减员教师子女顶替;为民办教师增加工资;将义务教育和民办教师工资列入乡镇管理目标。广大教师翘首以待,等待着政府早日兑现承诺。然而,当时樟树市的经济正处于滑坡状态,要兑现这六项承诺压力很大。我把政府的承诺写进《全民齐唱尊师曲》一文,刊登在《江西教育》1995年第9期上。文章发表后,不仅在樟树中小学引起了强烈反响,樟树市各级党委、政府也很重视,认为兑现承诺没有退路了。在各方的努力下,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在城区繁华地段建成,140余名合同教师全部转编了。樟树市许多干部群众说,《江西教育》为促成这几件大好事起了关键性作用。
我在市教委的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也有老师认为我只会耍耍笔杆子,在教育教学方面是门外汉。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教育教学的门外汉,1996年,我写了一篇题为《春风化雨总有时》的文章,文章用自己的教学实例阐明我对教育“后进生”的看法。文章在《江西教育》1996年第5期刊发后,我到基层学校开展工作时底气就更足了。1999年,我写的通讯《七点五的恋教情结》在《江西教育》刊发后,文章中的主人公宋斌渊老师受到了市教育委员会的关注,市教委将他的事迹材料稍作整理后,请他到全市中小学作事迹巡回演讲,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从1995年起,徐光明老师指导我写了好几篇通讯,其中的《樟树市“太阳工程”普照贫困学子》一文,在《江西教育》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为樟树市的“助学”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促进作用,樟树市教育委员会因此连续六年被樟树市委评为先进单位,我也多次被评为地、市优秀通讯员。
昔日往事心中记,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始终忘不了《江西教育》对我的关爱之情,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江西教育》,祝愿她越办越好!◆(作者地址:江西省樟树市江南华城17栋)
1993年,我调到樟树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内部刊物《樟树教育》任主编。面对全新的工作,我惶恐不安,生怕工作不力有辱使命。这时,我又想起了《江西教育》,觉得她可以帮我打开工作局面。于是,我认真研究《江西教育》的办刊理念,参考其栏目设置,还大量推介《江西教育》上面的一些好文章,用以培养教师的写作兴趣,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10多年来,由于有了《江西教育》这位现成的“顾问”,我主编的《樟树教育》越来越受教师们的欢迎,我也因此受到樟树市委和宜春市教委的表扬和嘉奖。
1994年9月9日上午,在庆祝第十个教师节大会上,樟树市主要领导承诺为教育系统办六件事:在城区兴建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给“合同制”教师转编;为重病教职工报销大额医疗费;批准自然减员教师子女顶替;为民办教师增加工资;将义务教育和民办教师工资列入乡镇管理目标。广大教师翘首以待,等待着政府早日兑现承诺。然而,当时樟树市的经济正处于滑坡状态,要兑现这六项承诺压力很大。我把政府的承诺写进《全民齐唱尊师曲》一文,刊登在《江西教育》1995年第9期上。文章发表后,不仅在樟树中小学引起了强烈反响,樟树市各级党委、政府也很重视,认为兑现承诺没有退路了。在各方的努力下,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在城区繁华地段建成,140余名合同教师全部转编了。樟树市许多干部群众说,《江西教育》为促成这几件大好事起了关键性作用。
我在市教委的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也有老师认为我只会耍耍笔杆子,在教育教学方面是门外汉。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教育教学的门外汉,1996年,我写了一篇题为《春风化雨总有时》的文章,文章用自己的教学实例阐明我对教育“后进生”的看法。文章在《江西教育》1996年第5期刊发后,我到基层学校开展工作时底气就更足了。1999年,我写的通讯《七点五的恋教情结》在《江西教育》刊发后,文章中的主人公宋斌渊老师受到了市教育委员会的关注,市教委将他的事迹材料稍作整理后,请他到全市中小学作事迹巡回演讲,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从1995年起,徐光明老师指导我写了好几篇通讯,其中的《樟树市“太阳工程”普照贫困学子》一文,在《江西教育》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为樟树市的“助学”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促进作用,樟树市教育委员会因此连续六年被樟树市委评为先进单位,我也多次被评为地、市优秀通讯员。
昔日往事心中记,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始终忘不了《江西教育》对我的关爱之情,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江西教育》,祝愿她越办越好!◆(作者地址:江西省樟树市江南华城17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