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尤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我就针对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 兴趣 培养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高中数学学科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复习以做到熟记于心,灵活运用。但是现实状况却是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几乎毫无兴趣,甚至于产生厌学心理,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为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难度。高中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才能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利因素同时发展的理想的数学教学过程,把数学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高中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作为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愿意在某一门功课上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表现,并不是因为该学科有多么地重要或有趣,而是因为学生喜欢该任课教师,从而也喜欢上该教师的课。鉴于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务必要加强修养,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上自己的课,愿意认真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从而使教学任务顺利达成。因此,教师一方面既要积极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实行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超越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特、富有创意的想象,要给予表扬,使他们充满喜悦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充分运用形象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善教者先善言”,这明显道出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充分运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当然,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区别,这也要求数学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趣味性与形象性,还应要具有严谨性与精炼性,启发性与诱导性。例如三角函数一章,诱导公式有几十个,学生记忆起来显得很困难。此时教师可以经过分析公式的特征,把知识点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样不但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了,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语言,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运用数学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者的追求,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适当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学,拓展应用数学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形态。教师若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教材内容,定期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课,则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数学,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概率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摸奖游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摸奖”的现实意义,从此,学生被概率的现实作用深深的吸引住了。
四、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教学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是要让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
五、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发现法教学
中学数学中的发现法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教材去主动、亲自发现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在掌握前人已有知识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像前人那样去发现知识。比如在教学命题和复合命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复习学过的命题的概念,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命题、命题的判断及复合命题。在讲复合命题前,我们给出几个例子,其中包括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通过提问,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到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采用发现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教师所设的发现情境兴趣盎然,对自己探讨、发现出来的知识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老师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在生活中自主地摄取知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以上各个方面,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要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 兴趣 培养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高中数学学科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复习以做到熟记于心,灵活运用。但是现实状况却是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几乎毫无兴趣,甚至于产生厌学心理,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为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难度。高中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才能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利因素同时发展的理想的数学教学过程,把数学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高中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作为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愿意在某一门功课上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表现,并不是因为该学科有多么地重要或有趣,而是因为学生喜欢该任课教师,从而也喜欢上该教师的课。鉴于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务必要加强修养,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上自己的课,愿意认真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从而使教学任务顺利达成。因此,教师一方面既要积极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实行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超越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特、富有创意的想象,要给予表扬,使他们充满喜悦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充分运用形象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善教者先善言”,这明显道出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充分运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当然,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区别,这也要求数学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趣味性与形象性,还应要具有严谨性与精炼性,启发性与诱导性。例如三角函数一章,诱导公式有几十个,学生记忆起来显得很困难。此时教师可以经过分析公式的特征,把知识点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样不但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了,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语言,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和运用数学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者的追求,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适当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学,拓展应用数学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形态。教师若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教材内容,定期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课,则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数学,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概率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摸奖游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摸奖”的现实意义,从此,学生被概率的现实作用深深的吸引住了。
四、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教学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是要让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
五、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发现法教学
中学数学中的发现法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教材去主动、亲自发现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在掌握前人已有知识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像前人那样去发现知识。比如在教学命题和复合命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复习学过的命题的概念,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命题、命题的判断及复合命题。在讲复合命题前,我们给出几个例子,其中包括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通过提问,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到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采用发现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教师所设的发现情境兴趣盎然,对自己探讨、发现出来的知识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老师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在生活中自主地摄取知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以上各个方面,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要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