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这件事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o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邦德在《寻路》一书中讲了一件令人心疼的事件:66岁的杰拉尔丁是田纳西州一位退休护士,她在2103年7月徒步时因为迷路而丧生,两年后才被发现,而她偏离得并不远。2015年10月的一天,美国缅因州一位森林调查员在一个树丛里发现了一顶倒塌的帐篷,他看到睡袋里好像有一个人头。搜救协调员得知其位置后,就猜到了遇难的应该是杰拉尔丁。2013年7月,她在尝试走完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道时走失了。她失踪后,缅因州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但两年多一无所获。直到森林调查员撞上她的营地,没人知道她遇到了什么。
  杰拉尔丁的方向感是不强,但她出发前做了详尽的计划,知道去哪儿找水和庇护。她丈夫乔治还开着车照应她。但7月22日,她没有出现在跟丈夫约定的碰头地点。乔治等了一天后报了警,之后几周内,几百位职业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展开搜寻,但没有任何发现。
  后来搜救人员翻看了她的电话记录和日记,得知她当天在出发几英里之后离开山道去找卫生间,走了80余步就在树林里迷路了。11点她给丈夫发短信说迷路了,让他打电话通知山道的维护人员去帮她。不幸的是那里没有信号。当晚她在她能找到的最高的地方扎起帐篷,她还听到了寻找她的直升机的声音,她生了火想让自己被发现。
  8月6日,她最后一次用了手机。那时她知道自己获救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她给救援人员留了一个便条:“找到我的遗体后,请通知我丈夫乔治和我女儿克里,把包里的东西寄给他们。”她在被冻死、饿死前活了至少19天。她不知道的是,曾经有一个带搜救犬的队伍从距她不到一百码的地方走过,她的营地距离山道只有半英里,如果她往山下走,会看到一条废弃的鐵路,沿着铁路无论往哪一头走,都能走出树林。
  搜救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有走山道的人认错了人,导致救援队往远处去找,耽误了时间。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人在迷路后会精神崩溃。迈克尔·邦德说:“迷路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因为一点点迷路的威胁而感到不安。害怕迷路跟怕蛇一样,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基因。”迷路时人会感到恐惧,更加记不清路、记不清自己走了多远。而且很少有人在迷路后选择原地不动,都会不停地走,直到筋疲力尽。
  杰拉尔丁的运气也有点差。阿巴拉契亚山道上每隔二三十米就有贴在树上或石头上的长方形的路标。杰拉尔丁做了多年的准备和练习,她已经走了九百多英里了。她之所以迷路是因为那个地方树下灌木太浓密,各个方向看上去都一样,走的时候一不注意观察就回不去,没有任何地标、分界线和路牌。美国海军的SERE(生存、躲避、抵抗和逃脱)训练学校就设在那里,因为它很难逃脱。
  有研究人员认为,女性沒有男性的认路能力强,进化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史前时期,男人打猎,女性采集,男性要往外走很远。但对现存部落的调查发现,女性也一样会长途跋涉去寻找水果、蜂蜜、木柴,一样善于认路。研究者说,女性认路往往借助地标、注意周围环境跟自己位置的关系;男性更有可能借助太阳或基本方向,或想象鸟类的视角。如果向男性问路,他们会说到距离、方位,女性往往会描述一路上会看到什么。这只是一个很粗略的概括,有很多男性会按照地标之间的路线来计划自己的行程,有很多女性会像看地图一样看世界。一些实验的设计偏爱那些善于利用空间几何来认路的人,即男性。如果实验环境中有许多地标,女性可以跟男性一样优秀。这意味着在有许多明显特征的地方如城市,或者看不到边界的地方如森林,认路的两性差异就会消失。
  在各种类型的地方,用地标导航(如“在邮局左转”),或使用空间方位(如“向西南走三分之一英里”)一样有效。但人们经常说男性更善于认路,导致女性以为自己很差。出于安全原因,女孩自由外出、锻炼认路的能力更少。因此,两性在空间思维上的差异是文化而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邦德说,认路的能力是可以学习、提高的。认路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记忆力、注意力和自信等各种能力,因此越早训练越好。认路能力强的人往往小时候就坐在副驾驶位置,帮爸妈看地图,或者在家附近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或者在农场长大。
  在市区迷路虽然不危险,也会让人着急。2008年,有调查说,伦敦是最容易让人迷路的城市(其次是巴黎、曼谷、香港)。伦敦比较乱,是因为它没被规划过,许多生活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布局,街道是弯曲的。城市的“易读性”涉及五个因素:路线、边界(区分不同区域的直线)、区域(城市里各个地区)、节点(人们聚集的交叉点或场所)和地标(山、大型建筑、纪念碑、树等)。如果我们周围缺少路线、边界、节点和地区,我们的大脑就会觉得很难描绘其地图。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像美国那样是网格状的,人们就很容易在头脑中构建出地图。动物也偏爱用网格来导航。实验发现,老鼠在探索曼哈顿的模型时,比探索耶路撒冷的模型会多玩20分钟。但网格太多也不好,到处都太相似,也辨别不出方向。使用地标导航时,地标不是越大越好。伦敦最高的建筑碎片大厦对认路帮助不大,因为它位于市中心,从哪个方向看上去都一样。纽约的双子塔就比较理想,因为它位于曼哈顿的南端,需要往南走的话,盯着它就行了。
  大部分医院都不好认路。在一些医院,病人因为害怕迷路而不太敢离开自己的病房。对医生来说,在密集的走廊和手术室之间穿行也很头疼。1990年对美国一家医院的研究推断,医务人员经常要给访客指路,每年损失的时间相当于22万美元。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动物繁多是出了名的,但看似人畜无害的兔子,在这里却人人谈之色变。如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拥有宠物兔子竟是违法的,除非你是魔术师。  可怕的兔子  兔子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是在18世纪末。  1788年,英国运送犯人的“第一舰队”带着11艘载有罪犯的船只在澳大利亚靠岸。船上运送的除了犯人,还包括一些家兔。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澳大利亚的一些农民也开始使用兔笼饲养肉兔。  19世纪40年代,养兔是殖
期刊
[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的广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与“实践”是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场域”思想对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重新定位,马克思成功“去蔽”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启在场与不在场间的出场逻辑之思。“场域”的客观性的四个基本特征由马克思对“历史”的四个基本前提分析所规定,同时使得“场域”的“实践”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正确理解马克思对“历史”和“实践”概念的新解是理解其哲
期刊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7岁考上西南联大,27岁留学巴黎大学,30岁回国,投身教育。  2014年,他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荣誉“北极光”奖,并且是这个奖项的亚洲唯一获奖人。而那时距离他从事翻译,已70余年,译著达100余本。  他既热衷于将《论语》《诗经》《楚辞》等翻译成英、法文,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也乐于将西方名著,诸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  他翻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中,作家通过对市镇女性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生存问题的反映,揭示了底层女性和知识女性在中国现代市镇这一特定时空里的生存现实与生命意义。市镇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和抗衡中,既要承受历史传统对其的规约,又要遭遇来自现实社会的箝制。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描写,是作家诠释历史成规与传统文学的一种叙述路径。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思考,是作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求,是直抵女性生存真相和历史
期刊
能够从事医学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一到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有些家长和同学们就会问我说,觉得医学能够救命,特别有意义。但是要读那么多大部头的书,要去背,要克服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对组织器官的认识的恐惧。还有住院医师要值夜班,24小时去面对可能生命的抢救的这样一些挑战,确实这样一些过程是挑战,也是一个比较辛苦,也是有风险的事儿。但是能够从事医学事业,能够参与对于生命的守护,应该说是一件非常伟大,也是
期刊
我怎能够把你来比拟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摧残,  没有芳颜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長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
期刊
树木那么巨大,你看不见树梢。  落下的太阳收拢玫瑰色的光芒  在每棵树上,就像在烛台上面,  小小的人儿走在下面的路上。  让我们扬起头,拉着手  这样就不会在纠结的草丛迷路。  夜晚开始在花朵上加上封条,  色彩連着色彩飘下天空。  那里,上面,一次盛宴。金罐,  倒进了阿斯彭铜器的红酒。  一辆空中的车带来礼物  为看不见的王者也为那些熊。
期刊
马相伯出生时,适逢鸦片战争,他的一生,是在反抗外国侵略、谋求祖国富强、唤起民众奋起救国之中度过的。  1851年冬,马相伯瞒过父母,独身前往上海,投入一所教会学校,到18岁时,法文和拉丁文都已精通。法国驻上海领事馆得知,请他去领事馆当翻译。这是被许多人羡慕的美差,可是马相伯说:“我学法语,是为中国人用的。”  20年的寒窗苦读,马相伯精通拉丁、希腊、英、法、意、日、印度七国文字,学富五车。在接受神
期刊
个头中等、皮肤黝黑、头发稀短的罗敏敏喜欢穿牛仔裤,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尽管公众对他比较陌生,但他在业内影响力却挺大:在顶级神经科学期刊《神经元》的编委会中,罗敏敏是唯一在中国成长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被邀请在美国神经科学年会做大会报告的中国科学家。  除了科研做得好,他还擅长摆弄计算机、研发科研仪器——帮助他实验成功的好几种精巧灵敏的“神器”,就是他带着学
期刊
神话破碎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1884年,他在美国建立了首个肺结核疗养院,而他本人已于1857年在医学院求学期间,确诊患有肺结核。1857年,距离1943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抗结核杆菌的链霉素,还有将近一个世纪。  疾病乃人生常态,但治愈不是。在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我们一生有22%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