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党员》:一本编辑记者非常用心做的党刊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乡镇从事宣传工作已有几年,闲暇时也喜欢看看报纸杂志。
  很早就知道《当代党员》这本杂志,只是觉得党刊必定是题材很硬、枯燥无味的,讲的内容都是跟党组织和党员有关的事情,可读性不强。于是,每期送来的《当代党员》都被我随手放到了书柜里。
  直到年初,我无意中拿起《当代党员》2016年第3期。随手翻到《探秘官员微信朋友圈》一文,标题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官员的微信朋友圈到底有什么秘密?难道党刊也开始“八卦”起来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认真阅读起来。
  文章题材时尚,层次清晰,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完全“抓住”了我。
  于是,我又开始阅读其他文章。
  细细看后,我发现《当代党员》其实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时事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时代感非常强,非常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而刊物的整体策划和文章的具体表达形式也并非我想象的那么枯燥無味。看得出来,这是编辑记者非常用心做的一本党刊。
  这让我一下子改变了对《当代党员》的认识。从那以后,每期《当代党员》我都认真阅读。当然,从事宣传工作,我也会跟着学习这本杂志上的优秀文章的写作手法。
  恰巧,上个月镇里组织召开了一次宣传工作座谈会,目的就是让大家交流撰写稿件的经验和体会。
  虽说做宣传工作有几年了,但要我分享经验,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情急之下,我想到了《当代党员》,何不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分享经验呢?
  会上,我向大家推荐了《当代党员》。因为里面的文章不讲大话、套话,总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观点、表达思想,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交流中,一位同事问我怎么写通讯类稿件,他说自己一直写不好这类稿件。
  我告诉他,《当代党员》上面有大量通讯类文章,既有人物通讯,又有事件通讯、经验通讯,可以去看看,好好学习借鉴。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同事对我说,通过阅读《当代党员》,他的写作水平有所进步,也有通讯稿件被媒体采用了。
  如今,我身边关注《当代党员》的“同行”越来越多了。
  (荣昌区清流镇人民政府 董存伟)
其他文献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党中央决定,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以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标杆,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履职尽责、奋发有为。鉴此,本栏目特集中展示我市部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
“嘭”地一声,大门合上。  挣扎了15年的蜀中阀门厂,倒闭在1987年的瑟瑟秋风里。  曾中义望着大门,一股酸楚直冲喉头。  “要饿肚子了。”他跑回家,红着眼对妻子说。  一个月后,破产清算。  “我要一台处理车床。”曾中义气喘吁吁赶到现场。  “买来干啥子?”有人诧异。  “我想自己干。”曾中义答。  “这个产业没搞头了,你疯了啊?”  “我不信,难道以后就不用阀门了?”  没有人会想到,曾中义
导语:要阻止传染病传播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随时监测可能感染的牲畜家禽以及人类个体,尽快确诊,迅速采取隔离和救治措施,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Mers疫情在韩国爆发后,整个韩国如临大敌,政府和国民的关注度不亚于非典时期的中国政府和国民,现在整个韩国上下,都投入到了抗击Mers的战争中去。对于非典、甲流、埃博拉、Mers这样的流行病的名称,近年来屡屡进入中国大众媒体的报道视角。对于全球村
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的访谈。  谈话一方是美国CBS电视台记者罗斯,一方是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总裁库克。  访谈由记者的提问开始:为什么苹果公司不把生产线从中国迁回美国?是不是因为中国工人工资低?  库克断然否定。  记者罗斯(以下简称记者)显然不满意这个答案:如果不是因为低工资,那是什么原因呢?  库克淡定地回答:是技术。  记者很是诧异:技术?  库克:没错,技术。  记者显然不相信这个解释:中国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  重庆城市道路交通受地理条件限制,主干道少且路网结构不完善,主干道某一交叉口或某一路段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易引发由点到线最后到面的交通阻塞。针对这一城市交通发展瓶颈问题,有关单位基于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开发出主城区交通诱导系统,以改善路面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流在路网中各个路段上的合理分配。  “说话”餐叉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会“说话”的餐叉。叉
携手迈向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2016年5月4日,备受关注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  在此之前的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得批复。  五年间出台两个重大文件,从经济区到城市群,不变的成渝,变化的后缀,凸显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什么要发展城市群?  因为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  在美国,2.43亿人口集中在占全国总
陪伴经济迅猛发展,政府如何顺势着力,“陪”出新天地?且看虚拟养老院如何破题。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它将社会上的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居家养老的专业化。  和传统的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更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以天津市首家虚拟养老院为例,这座两层小楼仅有200平方米,刚成立不久即可为8000
古重庆城有“九开八闭”十七道門,其中有一闭门,名曰“洪崖门”。  此门附近,临江崖壁上有一天然崖洞,名叫洪崖洞。  因“洪崖滴翠”的盛景,此洞位列“巴渝十二景”之一,成为重庆久远城市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岁月辗转来到21世纪,经历了衰败与重生的洪崖洞,再一次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传奇。  黯淡  在金治兰眼里,关于旧时洪崖洞的记忆并不美好。  重庆解放伊始,金治兰从外地迁入洪崖洞片区,在临江门一带的码
6月3日中午,四川安县晓坝镇灾区群众安置点,一列车队抵达,重庆餐饮服务队第三批60名厨师来到这里。  这时,一位年轻妈妈突然泪如泉涌,抱着孩子跪下:“恩人哪!”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泪光闪动。  这位妈妈名叫张莲花,怀里的孩子是她刚5个月的儿子,名叫席瑞。地震发生后,她家的房屋垮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  “从地震发生的那天起,一直到5月22号,我们没吃过一顿热饭。”灾民说。在10天时间里,只
“每天转运发热病人,怕吗?”  “一开始还是有点怕的,多送几次就习惯了。”  他说,疫情面前,人人有责,他愿意上一线,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多做一点。  “虽然我60岁了,但我身体还扛得住!”  他说,一线最需要支援,能分担一点是一点。  当重庆机场的白衣天使在一线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时,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男子汉正奋战在转运病人、防控输送、后勤保障等工作中。“每天转运发热病人,我其实心里也没底”  疫情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