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直觉的证据地位——认知科学是否有一席之地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叶的心理学研究降低了目击证言证据的分量和强度,实验哲学家通过在受控制的环境系统中测试受访者,同样找到了质疑直觉状态作为可靠证据来源的理由,而一些传统主义者却否认认知科学能够质疑哲学直觉判断的可靠性.我们不应该急于对哲学直觉的错误成分做出最终的判断.一方面,在个人认知的分类形成过程中,还有许多研究需要去实施;另一方面,根据孔多赛的“陪审团定理”,一旦我们意识到哲学需要利用群体共同发生的直觉,那么就可以大幅提高直觉方法在哲学上的证据价值.
其他文献
对“利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8.0软件实现图片型PDF文件到文本型PDF文件的转换”一文中概念笼统和认识片面的内容提出质疑并与该文作者商榷.基于计算机理论知识分析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ajor achievements in dyslexia in Chinese characters,hoping to give some clues for future studies.Data source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effect factors between the PCL-C and the SCL-90,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ocial psychological crisis screening and post-t
《思与言》作为台湾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刊物,从戒严到解严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是自由主义阵营与保守主义阵营的交会产物,突显了“五四”后台湾对启蒙理性精神的重视,同时兼顾了
对鲍德里亚来说,消费者通过符号的消费并非为了彰显自己原有的、特定的社会地位,而是为了摆脱原有的社会地位,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团体或地位中去.这就是为什么符号消费的内在逻
身体、缘身性及其相关体验问题的研究对于人的主体建构、性别认同和性别关系塑造,以及身心关系、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如何联系当代主流哲学、当代神经科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应当是一个涵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以及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学科群。张岱年先生以自己数十年间的学术实践与丰硕的学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的一生,以研究哲学、哲学史为志业,在与其兄张申府先生共同创立“新综合哲学”的同时,又独创了一种研究、书写“中国
经过密里本德国家理论当代支持者的长期努力,人们最终开始重新反思“密里本德-普兰查斯之争”的定论,认识到只有回到密里本德国家理论的历史语境中去,才能对它的成就、局限与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