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平衡点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坚持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的理念。所谓“独特体验”,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情感活动及体验。但往往真理多跨出半步则变成了谬误。如果把“独特体验”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则只有“体验”而无“价值”了。因此,“课标修订稿”也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价值取向”,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其中。
  那么,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表达“独特体验”,还是让他们循规蹈矩地接受“价值取向”呢?这两者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教师该怎样把握,都需要深入思考,寻找适当的平衡点,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一、鲜明取舍,培育主流的价值取向
  这是《狐狸和乌鸦》的教学 片段:
  师:故事读完了,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狐狸和乌鸦是怎样的形象吗?
  不少学生说狐狸狡猾,乌鸦爱慕虚荣等。
  这时,一名小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只聪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办法啊,原来在乌鸦嘴里的肉最后让它得到了,它真会想办法,真有主意。这只狐狸多聪明啊。我喜欢这只狐狸。”
  有一位同学说:“和这只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这只狐狸特别聪明,它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了。”
  (其他学生这时也颇有同感,争先恐后地说)
  师:同学们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很不错。但是,咱们再想一想,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什么地方了?这种做法好吗?
  生: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了骗小动物上,这种做法不好。
  师:狐狸的确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但是它的聪明用错了地方,它没有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劳动上,而是用来骗人,像狐狸这样用错了地方的聪明就不是聪明了,而是令人讨厌的狡猾,狡猾是害人害己的。所以,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要把聪明用在对他人有益的方面。
  语文课堂要富有活力,一定要为学生广开言路,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接纳“异口异声”。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依托文本,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相违背的,因为这里的狐狸不只是一种动物,它代表社会生活中的坏人——骗子。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的体验是独特的,课堂是民主、开放的,但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引导也是及时恰当的。试想,如果没有教师的因势利导,“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思想上必然造成混乱。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无从谈起。当教师面临“这只狐狸特别聪明”这样的质疑,并且随之认同与附和的声音渐渐增多的时候,这位教师非常清醒地明白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聪明”的认识,就是“教人求真”“教人求善” “教人求美”的过程。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教师的立场非常坚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合理引导,培植真正的独特体验
  这是《秦兵马俑》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6:我认为最应该感谢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重要策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先不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这一问题设计恰当与否,就是其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肯定,也是值得商榷的。这样的“独特体验”毫无价值。
  我们说“独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的可能仅仅是一般同学不易想到的,有的可能与主题关联不大,也有的可能是真的“独特”。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加以比较、分析,而不能一味地加以肯定。因为如果一味地对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只能导致他们盲目追求“与众不同”。这时学生往往对文本缺乏认真思考,细心揣摩,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很难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甚至缺乏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与感悟就匆匆举手发言,提出的是刁钻古怪、离题万里的问题。如果对于这样的不同体验,总是不加辨别地肯定,势必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愿倾听别人的发言,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随意应付等不良学习习惯。对学生的体验做无原则的鼓励和赞扬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对这些发言进行区别,该表扬则表扬,不该表扬的让他思考,稍微吝啬一点“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让真正的 “独特体验”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在多,而在精,不重在“夸”,而重在“引”,要能在关键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善学生的发言,使之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习惯。相信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趋于合理。
  “独特体验”是创新的基础,“主流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必需,唯有找到两者和谐统一的平衡点,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其他文献
引入BIK+-逻辑的概念,证明了BIK+-逻辑的可靠性定理(基于BCC-代数)。同时,研究了BIK+-逻辑与非可换模糊逻辑的关系,说明了各种源于模糊逻辑的代数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一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一串枯燥乏味的数字。同时,数学教学也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找教学契机,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为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另一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成长过程。其实这两种观点诠释了当前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行为、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转变,即从“被发展”转变到“自发展”。也只有真正实现了“自发展”,教师专业化才可能持续。因此,如何促进教师自主提升教育智慧,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道路是学校管理中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
在审计工作中,不但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更离不开对审计心理学的探讨和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就需要做好审计关系。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主体需要具备较好
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对本科院校物流专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物流大数
练习是学生有效复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形成技能和训练思维的有效方式。但在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比较重视知识梳理的教学,而在练习设计环节忽略了对习题做精细化的研究,常常是机械地按教材的编排顺序1、2、3……布置学生练习,或是不恰当地舍弃教材习题,缺少对习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设计思考,使得习题功能弱化,复习意图不能凸显。  下面就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