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课堂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之一就是“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课堂教学;相互融合
  
  1.主题与背景
  笔者经常参加一些品社研究课的教研,也听了不少相关的课堂教学,有的课活泼而又精彩,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融合,非常和谐,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教育,但有的课给我的总体印象却不太好,虽然热热闹闹,虽然上课的课件十分的精美、无可挑剔,虽然老师十分的卖力和动情,但听完了总感觉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虚”,“虚”在哪儿,笔者觉得“虚”在这些课脱离了儿童的生活,背离了儿童的“生活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之一就是“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我认为,一堂优质的品德教育课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发展。
  2.情景描述
  情景一:
  今年我听了一位老师上《天有不测风云》这节课,其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例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在今年的暴雪中,人们经受的灾难以及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教师出示了相关的许多画面,提问: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我们国家非常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要帮助他们……”
  【反思】:学生回答得没有错,但总觉得牵强,老师让学生在说大道理,孩子只是在旁观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今年的雪灾不只是针对个别地区、个别人,可以说是全国上下。特别是我们南京同样也遭受了雪灾,今年的开学初,在市“红十字协会”的号召下,中小学生都开展了“抗雪灾”的募捐活动。如果教师把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联系到孩子的实际生活那该多好!“你知道哪些有关帮助他人的事?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参加扫雪了吗?你参加募捐了吗?你为什么这样做?”,最后再例举一些全国上下都支援的事例让学生谈谈感想。我想如果教学环节这样设计,就联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就能有感而发,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情景二:
  有位老师在上《媒体连着我和你》这课时,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全采用讨论式:
  (1) 你从电视中还获得了什么?(课堂提问,师生互答)
  (2) 你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再交流)
  (3) 如果你和父母同时想看不同的的节目,你会怎么做?(课堂提问,师生互答)
  (4) 你知道还有哪些不良的收视行为?(小组讨论,再交流)
  (5) ……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老师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讨论形式来完成教学,讨论形式也只有两种:师生讨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所以课堂给人的感觉是问题不断,学生跑得也不断,不停地下座位,不停地转过身再转过身,弄得桌椅吱吱呀呀地直响,热闹得无序,讨论得肤浅。
  这堂课和我们孩子联系得非常紧密,我们不仅可以和孩子讨论,还可以让孩子互相采访:“你看过哪些节目?你一天平均看多少时间的电视?节假日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再统计“你平均一周上网多少时间?上过哪些网站?目的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演演情景剧,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自己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由需要而产生自觉”,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意义。
  情景三:
  有位老师在上《擦亮眼睛》时,的确花了很多精力,幻灯片一张接一张的,课件制作非常的精美,整个课也非常的热闹,学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热闹表现在教师的热闹,教师的主导地位太强。我观察到了,一堂课下来,老师离开讲台不超过四次,因为他要不停地播放多媒体,教师永远高高地站在那儿,师生亲切的交谈互动没有了。这节课也很冷清,冷清表现在学生的冷清,学生只是回答了几个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欣赏美丽的课件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可以这样说老师的辛苦白费了,学生没有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教育意义何在?
  【反思】:其实,一切的教学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有的教学设计必须使用多媒体才使用多媒体,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内在和意义。就这节课来说,你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资料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可以调查学生,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迷信现象,这样也能达到教育效果,从孩子身边的事说起,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教育更深。
  3.问题分析
  上述这些教学案例,是我在教研上听到的,想到的,有时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教学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不难发现,就是我们在教学时忽略了儿童的生活。忽略了儿童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忽略了儿童的开放性、活动性,“让儿童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上应注意一下几点:
  (1)教学设计删繁就简,回归儿童的生活。
  我们在面对教材时,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关注教材,关注重点,关注教育教学的方法等环节,而且更应该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教材,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删繁就简,回归儿童的生活,有效地为学生服务。
  (2)教学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在小学阶段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特点来说,孩子的思维形式是比较直观形象的,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孩子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讨论、资料调查、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练习等教学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渗透道德品质的教育,辨别真善美、假丑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是通过自己教育自己的形式完成道德的教育,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学生更乐于参与,乐于接受,这样也就更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堂不是课件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品德课堂渐渐地成为了课件大比拼、大展览的课堂,教学课件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精致,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目的和教学所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华美而不实在,热闹却肤浅,师生的互动不够,交流不够,学生的思考认识肤浅,让课件牵着老师的鼻子走,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大家都成了课件的奴隶,而忘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个宗旨。我曾经也进入这个误区,每上一堂课,都让怎么制作课件折磨死了,在课件制作上花了很多时间,有时教学效果却不怎么好,得不偿失,不能不让人反省。
  其实,我们可以先把教学内容设计好,把有关教学的方方面面思考好,最后再确定教学的课件,这样让课件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服务,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我们可以留给教师钻研教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师生互动更多的机会。设计更灵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得到锻炼,得到教育,得到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
  品德教育课堂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学生服务。怎样更好地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这将是我不断思索的问题。
其他文献
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金属和非金属类液压打包、剪切、破碎系列装备,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大中型再生资源(物资再生)利用企业、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加工
目的构建土拉弗朗西丝菌novicida亚种Cpf1蛋白编码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纯化重组Fn Cpf1蛋白后,将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Fn Cpf1多克隆抗体
荀子以“蔽”为“心术之公患”,认为人的所欲、所好往往使得自身“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但同时他又肯定人“心”具备理性的认知能力,后者使主体能够超越“蔽”的必然性束缚,
CD133是一种局限性分布于胞浆膜突出处的5次跨膜糖蛋白,1997年由Yin等首次报道,2000年6月由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工作组会议(ILDAW)正式命名为CD133。近年来研究发现人CD133分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