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工作普遍存在着仅制定一些缺乏可操作性的定性原则、没有选刊标准以及期刊采访工作研究脱离实际等问题,本文从来访原则、采访标准、采访策略等方面提出控制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的措施。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对中文纸本期刊的采访原则作了全面修改,并制定了具体的选刊标准。通过调整采访策略,现刊利用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图书馆;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原则;采访标准;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27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5-0135-06
纸本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信息丰富和可信度高、携带方便、稳定性能好等特点,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体资源。网络环境下,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三大期刊库”)的引进,为高校读者利用电子期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也极大地弥补了高校图书馆纸本期刊的不足。由于三大期刊库是以纸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源系统,除了提供丰富的品种和良好的检索性能外,对图书馆实体资源建设也起到一种补充作用。所以,传统的纸本期刊采购所遵循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原则已不合时宜。同时,订购的纸本期刊与期刊库重复越多,浪费则越大。因此,高校图书馆对纸本期刊的采购,不能再强调“重点保障专业期刊,兼顾一般期刊”的传统观念,而是要突出阅读需求,兼顾专业特色,并彻底调查清楚三大期刊库或者本馆引进的期刊库所收录的期刊的现状,遵循“库有少订,库无追加”原则,以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1 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近10年来,我国期刊出版数量基本上呈上升态势,从2004年的9490种发展到2013年的9877种(见全国新闻出版统计网),10年间增长了4.1%,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公开发行期刊(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邮发),还有不少内部发行或只有国内统一刊号而没有ISSN的期刊(非邮发)。除了种数历年有所增加外,出版周期也不断缩短,不少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由半月刊改为旬刊,由旬刊改为周刊等等。这些变化,对图书馆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期刊采购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期刊管理的工作量,特别是一些出版频率高的半月刊、旬刊、周刊等,工作人员频繁地登到、加工、上架,读者来不及阅读又得下架、装订,装订后的期刊(过刊)一般被存放在密集型书库,国内高校图书馆基本上不外借,只能在室内查阅,偶尔有读者想查阅也会因为密集型书库环境的恶劣或查阅的不方便而不想再次查阅,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在这些数量庞大的纸本期刊中选择“适用”的期刊,就成为高校图书馆期刊采访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订购纸本期刊,往往是以前订什么就订什么,极少考虑读者的需要或期刊自身的特点,忽视了“为用而买”的采访原则和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期刊资源的数字化,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对纸本期刊的利用程度。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高校的合并或大学城的兴建,使得教学区的图书馆远离生活区,教师往往有课才回学校,一旦上完课就得赶上学校班车回家而没有时间去图书馆。这样,利用现刊的读者实际上主要是学生,教师主要通过利用期刊库获取所需文献。有作者曾调查过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利用期刊资源的现状,发现利用纸本期刊的读者占25.3%,利用期刊库(电子期刊)的读者占77.5%。这表明网络环境下利用期刊库是读者获取期刊文献的重要途径,纸本期刊仅作为一种消遣性读物而存在。“一些专业期刊的利用率非常低,从订购进馆就没有人翻阅过,利用率高的期刊集中在一些时尚、时事政治、英语、文学、摄影、艺术、体育、心理学等方面”。这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也不例外。如在我馆2012年订购的2 363种现刊(其中人文社科类1062种,自科类1301种)中,笔者对其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被阅览过(最低阅览1人次,最高阅览33人次)的仅有654种(其中人文社科类449种,自科类205种),占总数的27.7%。从学科类型来看,人文社科类(A-K类)期刊的利用率只有42.3%,自科类(N-Z类)期刊的利用率更低,只有15.8%,超过50%的人文社科类期刊和超过80%的自科类期刊整整一学年未被阅览过;从利用频次来看,阅览总频次最多的也是消遣性(阅读性)人文社科类期刊,排列前五名的分别是《青年文摘》(33人次)、《西藏旅游》(28人次)、《现代军事》(27人次)、《人才开发》(25人次)、《人物》(24人次),其余学术性期刊阅览频次极低,少则1次,多则若干次。自科类期刊中,除了保健性的医药卫生类期刊阅览频次较高外,其余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反映了部分高校图书馆所遵循的“重点保障专业期刊,兼顾一般期刊”原则的盲目性。因此,纸本期刊的采访质量控制已迫在眉睫。
2 目前高校图书馆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误区
2.1 采访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或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采访原则是用来指导期刊采访工作的,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但理论化的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難以有效指导期刊采访工作。例如,东华大学图书馆制定的期刊采访原则是:“保证采购质量,突出学科重点,注重门类延续,内容统筹兼顾。”我馆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制定的期刊采访原则是:“适合馆藏建设发展要求,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有作者认为,“每个图书馆都应有自己的采购原则,确保各学科、专业建设所必需的期刊;保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期刊订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有作者认为,“保持中文期刊订购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是每个图书馆必须坚持的原则。”、“科学研究对文献的要求是要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确定了订购品种后,没有特殊原因就应该连续订购下去。” 3 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控制措施
3.1 采访原则的制定
网络环境下,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原则的制定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满足读者实际需要和提高保障程度为原则,既要有指导性,也要有可操作性,切忌理论化的定性要求。
3.1.1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阮冈纳赞“五定律”中的第一条定律指出:“书是为了用的”。同样地,纸本期刊也是为了用的。因此,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订购纸本期刊,提高纸本期刊订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成为高校图书馆订购纸本期刊的第一原则。
3.1.2 保持专业特色收藏
每所高校都有其专业特色,对于与专业特色有关的纸本期刊(采访员须清楚哪些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不管是核心还是非核心、邮发还是非邮发,也不管有无读者利用,都可以系统收藏。虽然三大期刊库或多或少也有收录,但保持纸本特色专业期刊的系统收藏是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即使与期刊库重复也不会造成太大浪费。如我校设有70个专业,其中特色专业有8个(《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航海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园艺》),与其相关的期刊可以悉数收藏(不符合标准的除外)。
3.1.3 填补数据库缺漏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订购的纸本期刊如果与期刊库大量重复会造成很大浪费。目前三大期刊库收录的期刊,在学科上各有侧重,在数量上也存在差异,了解它们收录现刊的现状,是做好查漏补缺的关键。因而,采访员必须将期刊征订目录中的每种期刊逐个在三大期刊库或本馆订购的期刊库中检索一遍,对于期刊库没有收录但与专业设置和读者阅读兴趣有关的期刊(特别是文学、生活、娱乐、艺术类等非学术性期刊三大期刊库收录率较低)都应尽量采购,以提高保障程度(不符合标准的除外)。
3.2 采访标准的制定
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没有依据就会导致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标准的制定是做好期刊采访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纸本期刊采访标准,以标准控制选刊质量。我馆制定的标准包括:
3.2.1 读者对象的控制
不适合我馆读者阅读或研究的期刊不订购。每种期刊都有其适用的读者对象,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因此,选购适合大学生和教师阅读或研究的期刊是最重要的标准。
3.2.2 出版周期的控制
出版周期为半月刊或旬刊或周刊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不订购(出版周期短的消遣性期刊可根据利用情况适当调整)。目前,不少期刊纷纷缩短出版周期,特别是半月刊或旬刊或周刊的大量出版,既增加期刊管理工作量,又增加经费支出,但所有付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大量出版周期短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上架后几乎原封不动就下架、装订,造成极大的浪费。
3.2.3 出版规格的控制
32开左右或超过大16开(A4)的期刊原则上不订购(期刊的正常出版规格为16开或大16开)。目前,期刊编辑部对期刊开本的设计,一般不考虑图书馆的排架需要,而期刊架一般是按照固定的规格(大16开)设计的,因而32开左右或超过大16开的期刊既不适合排架,也不便于管理。
3.2.4 装帧和用纸的控制
礼盒装、豪华装、用纸奢华的期刊不订购。图书馆选刊应以经济性、方便性为原则,对于礼盒装、豪华装、用纸奢华厚重的期刊不宜订购。
3.2.5 一刊多版的控制
同时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专业期刊,一律不订英文版(语言类期刊除外);有多个版本的中文刊,可根据内容特征和读者对象选择一种版本或全部不选。一刊多版(一号多刊)的出现,是近年来期刊出版界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一个ISSN对应多个版本的期刊,不仅给期刊著录工作带来困难,也给期刊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如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的《现代教育科学》(ISSN1005-5843)有7個版本:教育研究版、高教研究版、普教研究版、中学教师版、小学教师版、中学校长版,小学校长版;吉林省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学研究》(ISSNlOOI-0424),也曾有“理论版”和“应用版”2个版本。
3.2.6 检索性期刊的控制
文摘、目录、索引、学术性二次期刊不订购(消遣性二次期刊除外)。检索性期刊是指对原始文献经过加工、浓缩后,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编辑而成的以文章摘要、目录、索引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如《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全国报刊索引》等,其作用是为读者提供相关文献线索,查找全文还得通过期刊库。网络环境下,期刊库不但代替了索引的所有功能,而且可以下载全文,再订购这些检索性期刊已不合时宜。
学术性二次期刊,是指从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筛选“优秀论文”并重新编辑出版的期刊。目前国内出版的二次期刊种类较多,比较权威的有《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简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的文章虽然被冠以“优秀论文”,但因转载标准缺乏客观性,也不能反映科学研究的现状,普遍存在被引频次较低或不被引用等问题,学术价值不高。在购买期刊库的情况下,学术性二次期刊已失去其阅读和研究功能,再订购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3.3 采访策略的运用
3.3.1 熟悉专业设置和特色专业
熟悉专业设置是避免纸本期刊“买非所用”的前提。高校教务部门通常在其主页的“学科建设”栏目中列出学校的专业名称,采访员可以将其整理、汇总后编辑成一份“××大学专业课程一览表”,并重点标出特色专业名称,以便有针对性地订购纸本期刊,避免盲目性。如我校开设了70个专业(其中特色专业有8个)、1074门课程,熟悉它们就不至于出现“该订的不订,不该订的却订了”的尴尬局面。 3.3.2 了解读者阅读需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现刊阅览室调查现刊利用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为订购纸本期刊提供依据。期刊部可分别制作人文社科和自科现刊阅览登记表,由勤工俭学的学生或工作人员对现刊的阅览情况作登记,每空架1次,表示被阅览1次,在相应的刊名下记“一”,满五次记“正”,待学年结束后进行统计,以阅览频次的高低作为选刊的依据。如笔者通过统计我馆读者2013年3月-2014年1月(一学年)阅览现刊的数据,发现阅览频次较高是人文社科类期刊,其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期刊集中在心理卫生、社会交际、青年教育、军事博览、旅游、口才训练、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等消遣性期刊,这类期刊宜尽量多选,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人文社科类学术性期刊以及自科类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阅览频次较低,甚至无人问津,对这类期刊就可以少订,通过购买期刊库来解决读者对学术文献的需求。
有些高校图书馆对《资料》、《新华文摘》等二次期刊情有独钟。如宜春学院图书馆“从2000年始同时购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盘版和印刷版”;也有作者认为,“根据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人大复印资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订购,尽管这些期刊的利用率不一定很高,但必须使之系统、完整,形成馆藏特色。”这种盲目订购二次期刊的做法是缺乏理性的。我馆多年来也订购这些期刊(其中《资料》30种),笔者调查其利用情况后发现,几乎没有被阅览过。
事实上,《资料》等二次期刊是非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其功能已从非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阅读功能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评价功能,从学术研究的载体演变为学术评价的工具,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使有读者想查找其文章是否被转载,也不必订购,因为“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已开设“转载证明”服务;如果读者想查找相关文献,则应指引其到本馆订购的期刊库中检索以提高查全率而不宜到轉载文章数量有限的《资料》中检索。
3.3.3 了解期刊的专业属性、读者对象、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
这些因素是决定纸本期刊是否“适用”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调查现刊或审阅期刊征订目录的相关信息寻找答案。如果目录信息不完整,则要求供货方加以补充、完善。
3.3.4 按制定的选刊标准订购期刊
标准是选刊的行为准则,一旦制定了标准,就要严格执行,做到每种期刊的订购都有据可依。
3.3.5 不断完善采访原则、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期刊品种和采访方向
原则、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有针对性地调整期刊品种和采访方向也是适应读者需求、学科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据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图书馆从2009年开始停止订购纸本期刊,耶鲁大学科技和医学类图书馆也将在2010年基本实现E-Only(单一电子版)。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幅削减了外文纸本期刊,中国科学院也已大幅削减国内纸本科技期刊。因此,针对实际需要订购纸本期刊,通过购买期刊全文库来满足读者对学术性文献的需求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方向。
4 我馆实施新采访策略后的现刊利用效果分析
笔者从2013年底开始接手期刊采访工作,一开始就制定了采访原则和采访标准,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确定采购现刊1330种(比2012年的2363种减少l033种),具体数据如下:人文社科类期刊808种,自科类期刊522种,其中消遣性和知识性(科普性)期刊629种(人文社科类491种,自科类138种),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701种(人文社科类317种,自科类384种),主要是减少学术性期刊,增加消遣性和知识性期刊,特别是对同类期刊作了大幅度调整,如计算机类和高校学报类期刊,2012年分别订了92种和129种,2013年分别减少到15种和66种,并重点补充期刊库没收录的期刊,如中国知网期刊库没收录的《钟山》、《游艇》、《自然与科技》等消遣性和知识性期刊都得到补充。通过一学年(2014年3月-2015年1月)的使用,现刊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遣性和知识性期刊利用率达lOO%,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利用率也超过50%。虽然像海洋、航海等专业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28种)利用率极低,但因是我校的特色馆藏,因而不管利用率如何都得连续订购,而利用率几乎为O的高校学报类期刊则可以酌情减少,以后或只订与学校特色专业相关的学报,以避免太多的浪费。
5 结语
文献采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制定几条理论化的定性要求就能提高质量的。原则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标准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仅有采访原则没有采访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根据影响采访质量的因素全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选刊标准才能提高采访质量,才能做到每种期刊的订购都有据可依。
目前,高校图书馆纸本期刊的订购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供货方,征订目录由供货方提供。因此,征订目录信息的准确度、完整度直接关系到采访质量,特别是读者对象、开本大小、出版周期的说明不可或缺,必须要求供货方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为了防止目录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误订现象,需要待订购的期刊到馆后,作一次实地调查,全面了解每种期刊的专业属性、读者对象、内容特征、外部特征等相关信息,以便在次年砍掉不符合订购标准的期刊,补充一些读者喜欢看的期刊,积极探索、建立一个选刊标准相对稳定,质量可靠的纸本期刊采访体系。
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工作不能简单化,需要建立一个集原则、标准于一体的期刊采访体系,避免因人而异,并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努力克服采访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期刊采访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系统化。通过对采访质量进行控制,也可以促使期刊出版社在期刊开本、装帧等外部形式上考虑图书馆实际并降低成本。
[关键词]图书馆;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原则;采访标准;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27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5-0135-06
纸本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信息丰富和可信度高、携带方便、稳定性能好等特点,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体资源。网络环境下,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三大期刊库”)的引进,为高校读者利用电子期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也极大地弥补了高校图书馆纸本期刊的不足。由于三大期刊库是以纸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源系统,除了提供丰富的品种和良好的检索性能外,对图书馆实体资源建设也起到一种补充作用。所以,传统的纸本期刊采购所遵循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原则已不合时宜。同时,订购的纸本期刊与期刊库重复越多,浪费则越大。因此,高校图书馆对纸本期刊的采购,不能再强调“重点保障专业期刊,兼顾一般期刊”的传统观念,而是要突出阅读需求,兼顾专业特色,并彻底调查清楚三大期刊库或者本馆引进的期刊库所收录的期刊的现状,遵循“库有少订,库无追加”原则,以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1 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近10年来,我国期刊出版数量基本上呈上升态势,从2004年的9490种发展到2013年的9877种(见全国新闻出版统计网),10年间增长了4.1%,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公开发行期刊(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邮发),还有不少内部发行或只有国内统一刊号而没有ISSN的期刊(非邮发)。除了种数历年有所增加外,出版周期也不断缩短,不少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由半月刊改为旬刊,由旬刊改为周刊等等。这些变化,对图书馆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期刊采购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期刊管理的工作量,特别是一些出版频率高的半月刊、旬刊、周刊等,工作人员频繁地登到、加工、上架,读者来不及阅读又得下架、装订,装订后的期刊(过刊)一般被存放在密集型书库,国内高校图书馆基本上不外借,只能在室内查阅,偶尔有读者想查阅也会因为密集型书库环境的恶劣或查阅的不方便而不想再次查阅,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在这些数量庞大的纸本期刊中选择“适用”的期刊,就成为高校图书馆期刊采访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订购纸本期刊,往往是以前订什么就订什么,极少考虑读者的需要或期刊自身的特点,忽视了“为用而买”的采访原则和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期刊资源的数字化,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对纸本期刊的利用程度。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高校的合并或大学城的兴建,使得教学区的图书馆远离生活区,教师往往有课才回学校,一旦上完课就得赶上学校班车回家而没有时间去图书馆。这样,利用现刊的读者实际上主要是学生,教师主要通过利用期刊库获取所需文献。有作者曾调查过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利用期刊资源的现状,发现利用纸本期刊的读者占25.3%,利用期刊库(电子期刊)的读者占77.5%。这表明网络环境下利用期刊库是读者获取期刊文献的重要途径,纸本期刊仅作为一种消遣性读物而存在。“一些专业期刊的利用率非常低,从订购进馆就没有人翻阅过,利用率高的期刊集中在一些时尚、时事政治、英语、文学、摄影、艺术、体育、心理学等方面”。这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也不例外。如在我馆2012年订购的2 363种现刊(其中人文社科类1062种,自科类1301种)中,笔者对其利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被阅览过(最低阅览1人次,最高阅览33人次)的仅有654种(其中人文社科类449种,自科类205种),占总数的27.7%。从学科类型来看,人文社科类(A-K类)期刊的利用率只有42.3%,自科类(N-Z类)期刊的利用率更低,只有15.8%,超过50%的人文社科类期刊和超过80%的自科类期刊整整一学年未被阅览过;从利用频次来看,阅览总频次最多的也是消遣性(阅读性)人文社科类期刊,排列前五名的分别是《青年文摘》(33人次)、《西藏旅游》(28人次)、《现代军事》(27人次)、《人才开发》(25人次)、《人物》(24人次),其余学术性期刊阅览频次极低,少则1次,多则若干次。自科类期刊中,除了保健性的医药卫生类期刊阅览频次较高外,其余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反映了部分高校图书馆所遵循的“重点保障专业期刊,兼顾一般期刊”原则的盲目性。因此,纸本期刊的采访质量控制已迫在眉睫。
2 目前高校图书馆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误区
2.1 采访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或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采访原则是用来指导期刊采访工作的,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但理论化的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難以有效指导期刊采访工作。例如,东华大学图书馆制定的期刊采访原则是:“保证采购质量,突出学科重点,注重门类延续,内容统筹兼顾。”我馆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制定的期刊采访原则是:“适合馆藏建设发展要求,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有作者认为,“每个图书馆都应有自己的采购原则,确保各学科、专业建设所必需的期刊;保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期刊订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有作者认为,“保持中文期刊订购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是每个图书馆必须坚持的原则。”、“科学研究对文献的要求是要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确定了订购品种后,没有特殊原因就应该连续订购下去。” 3 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控制措施
3.1 采访原则的制定
网络环境下,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原则的制定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满足读者实际需要和提高保障程度为原则,既要有指导性,也要有可操作性,切忌理论化的定性要求。
3.1.1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阮冈纳赞“五定律”中的第一条定律指出:“书是为了用的”。同样地,纸本期刊也是为了用的。因此,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订购纸本期刊,提高纸本期刊订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成为高校图书馆订购纸本期刊的第一原则。
3.1.2 保持专业特色收藏
每所高校都有其专业特色,对于与专业特色有关的纸本期刊(采访员须清楚哪些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不管是核心还是非核心、邮发还是非邮发,也不管有无读者利用,都可以系统收藏。虽然三大期刊库或多或少也有收录,但保持纸本特色专业期刊的系统收藏是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即使与期刊库重复也不会造成太大浪费。如我校设有70个专业,其中特色专业有8个(《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航海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园艺》),与其相关的期刊可以悉数收藏(不符合标准的除外)。
3.1.3 填补数据库缺漏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订购的纸本期刊如果与期刊库大量重复会造成很大浪费。目前三大期刊库收录的期刊,在学科上各有侧重,在数量上也存在差异,了解它们收录现刊的现状,是做好查漏补缺的关键。因而,采访员必须将期刊征订目录中的每种期刊逐个在三大期刊库或本馆订购的期刊库中检索一遍,对于期刊库没有收录但与专业设置和读者阅读兴趣有关的期刊(特别是文学、生活、娱乐、艺术类等非学术性期刊三大期刊库收录率较低)都应尽量采购,以提高保障程度(不符合标准的除外)。
3.2 采访标准的制定
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没有依据就会导致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标准的制定是做好期刊采访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纸本期刊采访标准,以标准控制选刊质量。我馆制定的标准包括:
3.2.1 读者对象的控制
不适合我馆读者阅读或研究的期刊不订购。每种期刊都有其适用的读者对象,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因此,选购适合大学生和教师阅读或研究的期刊是最重要的标准。
3.2.2 出版周期的控制
出版周期为半月刊或旬刊或周刊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不订购(出版周期短的消遣性期刊可根据利用情况适当调整)。目前,不少期刊纷纷缩短出版周期,特别是半月刊或旬刊或周刊的大量出版,既增加期刊管理工作量,又增加经费支出,但所有付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大量出版周期短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上架后几乎原封不动就下架、装订,造成极大的浪费。
3.2.3 出版规格的控制
32开左右或超过大16开(A4)的期刊原则上不订购(期刊的正常出版规格为16开或大16开)。目前,期刊编辑部对期刊开本的设计,一般不考虑图书馆的排架需要,而期刊架一般是按照固定的规格(大16开)设计的,因而32开左右或超过大16开的期刊既不适合排架,也不便于管理。
3.2.4 装帧和用纸的控制
礼盒装、豪华装、用纸奢华的期刊不订购。图书馆选刊应以经济性、方便性为原则,对于礼盒装、豪华装、用纸奢华厚重的期刊不宜订购。
3.2.5 一刊多版的控制
同时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专业期刊,一律不订英文版(语言类期刊除外);有多个版本的中文刊,可根据内容特征和读者对象选择一种版本或全部不选。一刊多版(一号多刊)的出现,是近年来期刊出版界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一个ISSN对应多个版本的期刊,不仅给期刊著录工作带来困难,也给期刊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如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的《现代教育科学》(ISSN1005-5843)有7個版本:教育研究版、高教研究版、普教研究版、中学教师版、小学教师版、中学校长版,小学校长版;吉林省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学研究》(ISSNlOOI-0424),也曾有“理论版”和“应用版”2个版本。
3.2.6 检索性期刊的控制
文摘、目录、索引、学术性二次期刊不订购(消遣性二次期刊除外)。检索性期刊是指对原始文献经过加工、浓缩后,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编辑而成的以文章摘要、目录、索引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如《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全国报刊索引》等,其作用是为读者提供相关文献线索,查找全文还得通过期刊库。网络环境下,期刊库不但代替了索引的所有功能,而且可以下载全文,再订购这些检索性期刊已不合时宜。
学术性二次期刊,是指从公开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筛选“优秀论文”并重新编辑出版的期刊。目前国内出版的二次期刊种类较多,比较权威的有《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简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的文章虽然被冠以“优秀论文”,但因转载标准缺乏客观性,也不能反映科学研究的现状,普遍存在被引频次较低或不被引用等问题,学术价值不高。在购买期刊库的情况下,学术性二次期刊已失去其阅读和研究功能,再订购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3.3 采访策略的运用
3.3.1 熟悉专业设置和特色专业
熟悉专业设置是避免纸本期刊“买非所用”的前提。高校教务部门通常在其主页的“学科建设”栏目中列出学校的专业名称,采访员可以将其整理、汇总后编辑成一份“××大学专业课程一览表”,并重点标出特色专业名称,以便有针对性地订购纸本期刊,避免盲目性。如我校开设了70个专业(其中特色专业有8个)、1074门课程,熟悉它们就不至于出现“该订的不订,不该订的却订了”的尴尬局面。 3.3.2 了解读者阅读需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现刊阅览室调查现刊利用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为订购纸本期刊提供依据。期刊部可分别制作人文社科和自科现刊阅览登记表,由勤工俭学的学生或工作人员对现刊的阅览情况作登记,每空架1次,表示被阅览1次,在相应的刊名下记“一”,满五次记“正”,待学年结束后进行统计,以阅览频次的高低作为选刊的依据。如笔者通过统计我馆读者2013年3月-2014年1月(一学年)阅览现刊的数据,发现阅览频次较高是人文社科类期刊,其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期刊集中在心理卫生、社会交际、青年教育、军事博览、旅游、口才训练、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等消遣性期刊,这类期刊宜尽量多选,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人文社科类学术性期刊以及自科类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阅览频次较低,甚至无人问津,对这类期刊就可以少订,通过购买期刊库来解决读者对学术文献的需求。
有些高校图书馆对《资料》、《新华文摘》等二次期刊情有独钟。如宜春学院图书馆“从2000年始同时购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盘版和印刷版”;也有作者认为,“根据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人大复印资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订购,尽管这些期刊的利用率不一定很高,但必须使之系统、完整,形成馆藏特色。”这种盲目订购二次期刊的做法是缺乏理性的。我馆多年来也订购这些期刊(其中《资料》30种),笔者调查其利用情况后发现,几乎没有被阅览过。
事实上,《资料》等二次期刊是非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其功能已从非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阅读功能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评价功能,从学术研究的载体演变为学术评价的工具,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使有读者想查找其文章是否被转载,也不必订购,因为“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已开设“转载证明”服务;如果读者想查找相关文献,则应指引其到本馆订购的期刊库中检索以提高查全率而不宜到轉载文章数量有限的《资料》中检索。
3.3.3 了解期刊的专业属性、读者对象、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
这些因素是决定纸本期刊是否“适用”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调查现刊或审阅期刊征订目录的相关信息寻找答案。如果目录信息不完整,则要求供货方加以补充、完善。
3.3.4 按制定的选刊标准订购期刊
标准是选刊的行为准则,一旦制定了标准,就要严格执行,做到每种期刊的订购都有据可依。
3.3.5 不断完善采访原则、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期刊品种和采访方向
原则、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有针对性地调整期刊品种和采访方向也是适应读者需求、学科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据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图书馆从2009年开始停止订购纸本期刊,耶鲁大学科技和医学类图书馆也将在2010年基本实现E-Only(单一电子版)。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幅削减了外文纸本期刊,中国科学院也已大幅削减国内纸本科技期刊。因此,针对实际需要订购纸本期刊,通过购买期刊全文库来满足读者对学术性文献的需求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方向。
4 我馆实施新采访策略后的现刊利用效果分析
笔者从2013年底开始接手期刊采访工作,一开始就制定了采访原则和采访标准,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确定采购现刊1330种(比2012年的2363种减少l033种),具体数据如下:人文社科类期刊808种,自科类期刊522种,其中消遣性和知识性(科普性)期刊629种(人文社科类491种,自科类138种),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701种(人文社科类317种,自科类384种),主要是减少学术性期刊,增加消遣性和知识性期刊,特别是对同类期刊作了大幅度调整,如计算机类和高校学报类期刊,2012年分别订了92种和129种,2013年分别减少到15种和66种,并重点补充期刊库没收录的期刊,如中国知网期刊库没收录的《钟山》、《游艇》、《自然与科技》等消遣性和知识性期刊都得到补充。通过一学年(2014年3月-2015年1月)的使用,现刊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遣性和知识性期刊利用率达lOO%,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利用率也超过50%。虽然像海洋、航海等专业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28种)利用率极低,但因是我校的特色馆藏,因而不管利用率如何都得连续订购,而利用率几乎为O的高校学报类期刊则可以酌情减少,以后或只订与学校特色专业相关的学报,以避免太多的浪费。
5 结语
文献采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中文纸本期刊采访质量的因素很多,并不是制定几条理论化的定性要求就能提高质量的。原则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标准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仅有采访原则没有采访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根据影响采访质量的因素全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选刊标准才能提高采访质量,才能做到每种期刊的订购都有据可依。
目前,高校图书馆纸本期刊的订购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供货方,征订目录由供货方提供。因此,征订目录信息的准确度、完整度直接关系到采访质量,特别是读者对象、开本大小、出版周期的说明不可或缺,必须要求供货方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为了防止目录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误订现象,需要待订购的期刊到馆后,作一次实地调查,全面了解每种期刊的专业属性、读者对象、内容特征、外部特征等相关信息,以便在次年砍掉不符合订购标准的期刊,补充一些读者喜欢看的期刊,积极探索、建立一个选刊标准相对稳定,质量可靠的纸本期刊采访体系。
中文纸本期刊采访工作不能简单化,需要建立一个集原则、标准于一体的期刊采访体系,避免因人而异,并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努力克服采访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期刊采访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系统化。通过对采访质量进行控制,也可以促使期刊出版社在期刊开本、装帧等外部形式上考虑图书馆实际并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