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zid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百分之八点四、初中生仅有百分之十点七,而高中生仅有百分之四点三,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呢?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孩子的特长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些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后不愿意完成作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的启蒙教育没有做好,在他们充满好奇地学习知识时,教师和家长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比如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不考虑孩子是否能接受,就盲目地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每个周末,家长和孩子奔走于各个补习班之间,孩子根本没有休息和玩耍的时间。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能盲目地跟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孩子的特长教育,如果孩子的确文化课不好,也可以找补习班补一补 ,但一定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讲解枯燥乏味,方式方法单一,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孩子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另外,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留大量的作业,剥夺了孩子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弄得孩子身心疲惫,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充满激情地上课,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历史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公开课,课后有老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堂课,这位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潜心钻研教育,用一辈子时间去准备每一节课,孩子能不喜欢我们的课堂吗?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讲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生本教育的教师观倡导: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说”为“我要说”。
  四、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孩子一定会喜欢我们,并接受我们的教育。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语言,总是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厌学,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对于一些内向、自卑的学生,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学习习惯不好,或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写字习惯、教他们课前如何预习、课上如何听课,课后如何复习。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
  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孩子学习,因此不赞同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其实不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孩子身心愉悦了,学习上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使厌学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学校于2010年9月制定了杨镇二中“ICD”(主体·合作·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开始专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ICD”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探索出适合我校各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在于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可以解决我校课
期刊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精神需求?GDP追求?  范周: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不短的发展历程,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渐深入。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玉珠: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要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目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在于国民科学文化素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法治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通过介绍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天下》栏目,分析探讨了该栏目的特点,提出要以此栏目为观察对象,研究解决法治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老化等问题,为今后中国法治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法治电视节目;启示;创新  法治类电视节目是电视节目中重要且独特的节目类型之一,是国家进行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中国法治类电视节目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提前部署、强强联合、深度报道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2016年“两会”报道的宣传策略,从紧扣主题、创新形式、讲好故事三个维度阐释了教育专业媒体“两会”报道的规律特点,进而从抢占高地、深度融合、流程再造三个着力点探讨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未来重大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宣传报道;策略;创新路径  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历来是媒体比拼实力、扩大影响的重要宣传战役。作为专业
期刊
【内容摘要】红色题材纪录片是中国本土纪录片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受众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与时俱进地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进行代入式传播,以便增强传播效果,《走读大别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走读大别山》;传播价值  《走读大别山》是一部反映鄂豫皖红色历史的四集电视纪录片,这部电视纪录片以“探秘”“体验”“穿越”“释疑”为手段,以扎实严谨的考证、采访和独特
期刊
1982年1月我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学校里当了两年半教师后调至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电化教育工作,1989年10月电教中心单独设立,我担任负责人。1990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文要在全省选两个试点建立教育电视台,取得经验在全省推广,我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撰写了《如皋建立教育电视台的可行性报告》报送省电教馆,这份可行性报告后来在《江苏电化教育》和《中小学电教》刊登。由于如皋市电化教育工作在省里有
期刊
近一段时间的美国,传播界至少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当选总统特朗普一反以往美国总统惯例,对包括《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洛杉矶时报》等在内的传统主流媒体持极端不信任态度,公开宣布它们是不受白宫欢迎的机构,①另一件是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通过社交媒体传播。  对于特朗普的这种公然选边站,美国各界自然是见仁见智,《纽约时报》的执行编辑迪恩·巴奎特说,这在《纽约时报》历史上是首次。CNN公关部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252篇有关“网红”信息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指出了中央主流媒体在对网红的媒介形象建构上的特点,论证了网络媒体形成的话语体系对于传统媒体话语体系的构建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网红;媒介形象;中央主流媒体  一、引言  随着“papi酱”“罗辑思维”的风靡,人们发现当下的“网红”与10年前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有所不同,现在的“网红”不仅包括娱乐明
期刊
编者按:《法治天下》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合办的一档电视栏目,为了确保该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日前本刊专门与有关部门一起联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为让更多人分享专家智慧,本刊特意精选几位专家发言,编辑成篇,以飧读者。  【内容摘要】电视法治类节目优化传播是一个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天下》栏目为例,从正向传播角度阐释了《法治天下》栏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就是把课堂的大门打开,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大语文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通过调查却发现如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尽人意,大多数孩子只是被动地阅读,而并非真正地享受阅读和被阅读所滋养。这一现状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