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艺术美;意境美;形象美;整体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A)—0044—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并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新课改、新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在生活中体验美。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的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的语言比较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一般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那么学生则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所以,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气氛、深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和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飞”到美丽的荷花池边,那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
巧用插图,感悟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在脑海中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他们很难想象出形象。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凭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因此,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对主人公整体的形象感知,从而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品质,体会包含在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
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将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场景;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了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了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A)—0044—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并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新课改、新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在生活中体验美。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的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的语言比较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一般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那么学生则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所以,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气氛、深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和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飞”到美丽的荷花池边,那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
巧用插图,感悟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在脑海中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他们很难想象出形象。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凭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因此,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对主人公整体的形象感知,从而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品质,体会包含在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
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将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场景;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了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了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