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民俗》问世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f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6日下午,由宜兴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征编出版的宜兴文史资料第42辑《宜兴民俗》一书,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首发式。
  宜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一份极其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为挖掘和展现历代风尚、礼节、习惯等民俗风貌和史料收藏,更好地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提升我市对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于2014年精心组织众多编纂人员,用整整一年时间征编出版了《宜兴民俗》。该书分两部分,上篇“乡俗与风情”翔实记录了岁时节令、人生礼俗、生活习俗、行业习俗和文体习俗等内容,其中有相关宜兴陶瓷行业的一些习俗,如:陶土开采(做宕)、练泥成型、龙窑烧成(盘窑、祭窑、装窑、烧窑和开窑)、陶器运销、行会行规等,具有浓郁了陶瓷民俗风情。下篇“传承与研究”收集了23篇民俗研究文章,涉及民俗文化收藏,以及经贸、方言、“非遗”、文娱、旅游、茶文化和陶都风情与窑场民风展示陶文化的精彩故事及相关内容。
其他文献
纵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其能够装得下大千世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情怀,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它承载了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和文化脉动,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出数以万计的壶
摘 要 宜兴紫砂壶的烧制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代能工巧匠与文人雅士通力合作,运用篆刻、雕塑、泥绘等传统工艺,完美契合紫砂泥性,毕智穷工钻研改进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以及理念。这样就将中国传统与现代美学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突出了创意,传播了文化,体现了经典。以“玲珑如意壶”为例,其自始至终对艺术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品鉴都较好展现了其自然灵性和艺术之美,本文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此壶的艺术魅力
纵观历史发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
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在壶坯上打好墨稿,然后用特制的陶刻刀把墨稿部分刻除。“空刻”是指作者有较高的书画功力,直接用刻刀在壶坯上镌刻书画。在“刻底子”的陶刻技法中,又分阴刻和阳刻。阴刻是直接在墨稿的线面上进行镌刻。阳刻则相反,它是采用保留墨稿的方法,而把空白的部分,用各种刀法把无画面的部分浅刻清除。阴刻、阳刻与印章的篆刻十分相似,印章有朱文印和白文印的区别,朱文
紫砂壶的线条不仅写形、写貌,而且传神、写真、写心。紫砂壶强调观照物象、以心传心,以心悟物象,强调“悟道”的特质。线条所起到的装饰功能,在紫砂壶的艺术表现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线条是紫砂壶最为有效的造型语言,谢赫在六法论中首提气韵生动,其次为骨法用笔,再次为应物象形。形与神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形用以表现事物的外延,而神则揭示了物的内涵,正如张彦远所说的“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现以“双线如意壶”(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