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伊犁大豆的有害生物进行了一般调查和系统调查,并采取农业、生物措施进行了试验与示范,掌握了伊犁河谷有机大豆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在有机大豆栽培初期,与常规大豆相比,其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较重,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其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相对稳定,危害程度相对较轻。实行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机大豆田有害生物处于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之下,为伊犁河谷有机大豆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有机大豆;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技术;新疆伊犁
中图分类号 S4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130-02
伊犁是新疆重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自然条件优越,且天然有机肥源丰富,工业污染源较少,具有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目前,伊犁河谷建立了逾1.33万hm2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产业化发展已具规模[1]。大豆已由常规种植方式逐步向有机种植方式转变,有害生物防治由原来的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转变为以农业和生物防治为主,生物群落及环境发生变化,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也随之改变。笔者2009—2014年对常规大豆和有机大豆发生的有害生物进行了一般调查和系统调查,并采取农业、生物措施进行了试验与示范,掌握了伊犁河谷有机大豆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并总结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程度
总体来说,有机大豆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与常规大豆不尽相同,危害程度也各不一样。影响与制约伊犁河谷大豆栽培中主要有害生物为害虫类及杂草类,病害类则危害较轻。在有机大豆栽培初期,与常规大豆相比,其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较重,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其有害生物发生种类相对稳定,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1.1 病害发生种类与危害程度
目前,伊犁常规大豆栽培中主要发生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叶烧病和大豆细菌性疫病等病害[2-4]。据调查,有机大豆田主要发生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2种,叶烧病和大豆细菌性疫病等病害为零星发生。
大豆霜霉病,為真菌性病害,由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Syd.)侵染所致。在有机大豆生长中后期发病,据调查,发病率为12%~18%,病情指数为21~35,该病发生危害较轻。该病害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与果实,症状为病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被侵染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湿度大时危害较重。
大豆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d)de Bary)侵染所致。主要在有机大豆中后期发病,据调查,发病率5%~13%,病情指数11~23,发生危害较轻。该病害主要危害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开始,症状为病斑,呈浅褐色不规则状,常绕茎扩展致使病部以上枯死或倒伏,湿度大,在病茎髓部中空处易形成菌核。
大豆细菌斑疹病,又称叶烧病,为细菌性病害,由大豆黄单胞杆菌(Xanthormonas compestris pv. Phasaoli var. sojense)细菌侵染所致。在有机大豆田为零星发生,危害很轻,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和豆荚,症状叶面出现黄绿色小疮,并逐渐隆起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小泡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表皮破裂后成斑疹状。
大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由Pseudomonas glycinea Coerper细菌引起。在有机大豆田为零星发生,危害很轻,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幼苗症状为子叶产生褐色半圆形斑点,成株症状为叶片产生褪绿不规则水渍状小斑,后扩大,病斑边缘成深褐色,外围有黄色的晕圈。
1.2 虫害的发生种类与危害程度
据报道,伊犁常规大豆主要发生虫害有红蜘蛛、蚜虫、苜蓿叶蛾、棉铃虫等[5-6]。而有机大豆主要发生虫害有朱砂叶螨、大豆蚜和黄地老虎;东北大黑鳃金龟、苜蓿夜蛾等害虫为零星发生,未造成危害。
大豆蚜(Apl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据调查,大豆蚜在有机大豆花期开始发生与危害,发生率达43%~58%,危害相对较重。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受害植株常幼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产量降低。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属真螨目叶螨科,螨类的一种。成虫、幼虫及若螨危害大豆叶片,在叶背织网吸食叶汁。一般以雌螨成虫集于枯叶、杂草根部或者土地缝隙中越冬。据调查,朱砂叶螨在成熟期产生危害,发生率24%~32%,危害相对较重。
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uller),属鳞翅目夜蛾科,1年发生2代,一般以幼虫于土层中越冬。在有机大豆苗期幼虫多咬断幼苗,幼苗缺株率3%~13%。在大豆主茎木质化后,会造成根部受伤,影响植株吸引水分,使植株枯死。
苜蓿叶蛾(Heliothis viriplaca Hufnagel),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具暴食性,危害大豆叶片,造成大面积缺刻,有时也危害花蕾与豆荚。1年发生2代,以蛹的形式在土层中越冬。夜蛾类幼虫在花期、鼓粒期均有零星发生,危害较轻。
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属鞘翅目金龟科。在伊犁有机大豆田零星发生,危害较轻。成虫和幼虫均能越冬,为害大豆幼苗的根、茎等地下部分,造成植物出现萎蔫或死亡。
1.3 草害的发生种类与危害程度
整个有机大豆生长季内,禾本科杂草较少,双子叶杂草居多;就生活而言,一年生杂草为发生杂草的主要生活型;多年生杂草、越年生杂草为少量发生[7]。据调查,有机大豆苗期、花期、成熟期,杂草的群落结构基本一致,均以反枝苋、无芒稗和灰黎杂草为优势种,其次是稗、小黎等,对大豆生长均有重要的影响,可使大豆减产最高80%以上。各杂草发生密度及重要值见表1。 2 综合防治技术
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机大豆田病虫草害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之下。
2.1 植物检疫
严格调运检疫,对调出入的大豆的车辆、大豆材料、包装物等进行检疫;产地检疫应按照《大豆产地检疫规程》的规定,防止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与蔓延。
2.2 农业防治
一是实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二是实行深翻,增施基肥,控氮增施磷、钾肥;三是及时灌水,合理排灌;四是合理密植,控制密度;五是及时清除带有病虫的枝、叶等残体以及杂草,并清除出田集中焚烧,或挖坑深埋。
2.3 物理机械防治
2.3.1 虫害防治。采用黄板诱蚜、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蚜虫及鳞翅目成虫,降低虫口密度及越冬基数。
2.3.2 草害控制。采用人工除草,除草3~4次。第1次人工锄草在大豆现行时进行,深度5~10 cm。第2次人工锄草在大豆苗高15~20 cm时进行,深度5~10 cm。第3次结合中耕除草,深度10~15 cm。此外,在大豆灌水封垄后,顺行拔除大草。
2.4 生物防治
2.4.1 天敌利用。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2.4.2 生物药剂。利用植物源农药如除虫菊、苦参碱、印楝素、大黄素甲醚等,利用微生物源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蚜霉等防治病虫害。
2.4.3 虫害控制。对于蚜虫及豆荚螟等,应于发生初期,采用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1 000~1 500倍液、0.6%清源宝水剂1 000倍液、100亿/mL白僵菌油悬浮剂3 000 mL/hm2,或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等进行喷雾。对于螨类,应于发生初期,采用50%硫磺悬浮剂1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2.4.4 病害控制。对于霜霉病,采用0.5%卫保水剂400倍液、95%竹醋液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间隔交替使用。对于菌核病,采用1.1%儿茶素2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3 参考文献
[1] 吴文良,孟凡乔,郭岩彬,等.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产业化开发: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學出版社,2012.
[2] 付文君,陈蓉,热依古丽.大豆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6(3):31.
[3] 王华,李国英,战勇,等.新疆大豆根腐疫病鉴定初报[J].新疆农业科学,2006,43(2):106-108.
[4] 李征杰,周莉,方蕾,等.伊犁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4(6):16.
[5] 陈卫民,宋红梅,李金霞.新疆棉铃虫严重危害复播大豆[J].植物保护,2003,29(4):60.
[6] 唐永清.春大豆三种害虫的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3):20.
[7] 焦子伟,张相锋,尚天翠,等.不同施肥水平对新疆伊犁有机大豆田杂草群落及作物产量影响[J].大豆科学,2015,34(3):449-457.
关键词 有机大豆;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技术;新疆伊犁
中图分类号 S4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130-02
伊犁是新疆重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自然条件优越,且天然有机肥源丰富,工业污染源较少,具有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目前,伊犁河谷建立了逾1.33万hm2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产业化发展已具规模[1]。大豆已由常规种植方式逐步向有机种植方式转变,有害生物防治由原来的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转变为以农业和生物防治为主,生物群落及环境发生变化,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也随之改变。笔者2009—2014年对常规大豆和有机大豆发生的有害生物进行了一般调查和系统调查,并采取农业、生物措施进行了试验与示范,掌握了伊犁河谷有机大豆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并总结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程度
总体来说,有机大豆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与常规大豆不尽相同,危害程度也各不一样。影响与制约伊犁河谷大豆栽培中主要有害生物为害虫类及杂草类,病害类则危害较轻。在有机大豆栽培初期,与常规大豆相比,其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较重,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其有害生物发生种类相对稳定,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1.1 病害发生种类与危害程度
目前,伊犁常规大豆栽培中主要发生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叶烧病和大豆细菌性疫病等病害[2-4]。据调查,有机大豆田主要发生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2种,叶烧病和大豆细菌性疫病等病害为零星发生。
大豆霜霉病,為真菌性病害,由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Syd.)侵染所致。在有机大豆生长中后期发病,据调查,发病率为12%~18%,病情指数为21~35,该病发生危害较轻。该病害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与果实,症状为病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层,被侵染豆荚表面无明显症状;湿度大时危害较重。
大豆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d)de Bary)侵染所致。主要在有机大豆中后期发病,据调查,发病率5%~13%,病情指数11~23,发生危害较轻。该病害主要危害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开始,症状为病斑,呈浅褐色不规则状,常绕茎扩展致使病部以上枯死或倒伏,湿度大,在病茎髓部中空处易形成菌核。
大豆细菌斑疹病,又称叶烧病,为细菌性病害,由大豆黄单胞杆菌(Xanthormonas compestris pv. Phasaoli var. sojense)细菌侵染所致。在有机大豆田为零星发生,危害很轻,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和豆荚,症状叶面出现黄绿色小疮,并逐渐隆起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小泡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表皮破裂后成斑疹状。
大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由Pseudomonas glycinea Coerper细菌引起。在有机大豆田为零星发生,危害很轻,主要危害部位为叶片。幼苗症状为子叶产生褐色半圆形斑点,成株症状为叶片产生褪绿不规则水渍状小斑,后扩大,病斑边缘成深褐色,外围有黄色的晕圈。
1.2 虫害的发生种类与危害程度
据报道,伊犁常规大豆主要发生虫害有红蜘蛛、蚜虫、苜蓿叶蛾、棉铃虫等[5-6]。而有机大豆主要发生虫害有朱砂叶螨、大豆蚜和黄地老虎;东北大黑鳃金龟、苜蓿夜蛾等害虫为零星发生,未造成危害。
大豆蚜(Apl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据调查,大豆蚜在有机大豆花期开始发生与危害,发生率达43%~58%,危害相对较重。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受害植株常幼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产量降低。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属真螨目叶螨科,螨类的一种。成虫、幼虫及若螨危害大豆叶片,在叶背织网吸食叶汁。一般以雌螨成虫集于枯叶、杂草根部或者土地缝隙中越冬。据调查,朱砂叶螨在成熟期产生危害,发生率24%~32%,危害相对较重。
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uller),属鳞翅目夜蛾科,1年发生2代,一般以幼虫于土层中越冬。在有机大豆苗期幼虫多咬断幼苗,幼苗缺株率3%~13%。在大豆主茎木质化后,会造成根部受伤,影响植株吸引水分,使植株枯死。
苜蓿叶蛾(Heliothis viriplaca Hufnagel),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具暴食性,危害大豆叶片,造成大面积缺刻,有时也危害花蕾与豆荚。1年发生2代,以蛹的形式在土层中越冬。夜蛾类幼虫在花期、鼓粒期均有零星发生,危害较轻。
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属鞘翅目金龟科。在伊犁有机大豆田零星发生,危害较轻。成虫和幼虫均能越冬,为害大豆幼苗的根、茎等地下部分,造成植物出现萎蔫或死亡。
1.3 草害的发生种类与危害程度
整个有机大豆生长季内,禾本科杂草较少,双子叶杂草居多;就生活而言,一年生杂草为发生杂草的主要生活型;多年生杂草、越年生杂草为少量发生[7]。据调查,有机大豆苗期、花期、成熟期,杂草的群落结构基本一致,均以反枝苋、无芒稗和灰黎杂草为优势种,其次是稗、小黎等,对大豆生长均有重要的影响,可使大豆减产最高80%以上。各杂草发生密度及重要值见表1。 2 综合防治技术
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机大豆田病虫草害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之下。
2.1 植物检疫
严格调运检疫,对调出入的大豆的车辆、大豆材料、包装物等进行检疫;产地检疫应按照《大豆产地检疫规程》的规定,防止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与蔓延。
2.2 农业防治
一是实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二是实行深翻,增施基肥,控氮增施磷、钾肥;三是及时灌水,合理排灌;四是合理密植,控制密度;五是及时清除带有病虫的枝、叶等残体以及杂草,并清除出田集中焚烧,或挖坑深埋。
2.3 物理机械防治
2.3.1 虫害防治。采用黄板诱蚜、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蚜虫及鳞翅目成虫,降低虫口密度及越冬基数。
2.3.2 草害控制。采用人工除草,除草3~4次。第1次人工锄草在大豆现行时进行,深度5~10 cm。第2次人工锄草在大豆苗高15~20 cm时进行,深度5~10 cm。第3次结合中耕除草,深度10~15 cm。此外,在大豆灌水封垄后,顺行拔除大草。
2.4 生物防治
2.4.1 天敌利用。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2.4.2 生物药剂。利用植物源农药如除虫菊、苦参碱、印楝素、大黄素甲醚等,利用微生物源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蚜霉等防治病虫害。
2.4.3 虫害控制。对于蚜虫及豆荚螟等,应于发生初期,采用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1 000~1 500倍液、0.6%清源宝水剂1 000倍液、100亿/mL白僵菌油悬浮剂3 000 mL/hm2,或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等进行喷雾。对于螨类,应于发生初期,采用50%硫磺悬浮剂1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2.4.4 病害控制。对于霜霉病,采用0.5%卫保水剂400倍液、95%竹醋液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间隔交替使用。对于菌核病,采用1.1%儿茶素2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3 参考文献
[1] 吴文良,孟凡乔,郭岩彬,等.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产业化开发: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學出版社,2012.
[2] 付文君,陈蓉,热依古丽.大豆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6(3):31.
[3] 王华,李国英,战勇,等.新疆大豆根腐疫病鉴定初报[J].新疆农业科学,2006,43(2):106-108.
[4] 李征杰,周莉,方蕾,等.伊犁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4(6):16.
[5] 陈卫民,宋红梅,李金霞.新疆棉铃虫严重危害复播大豆[J].植物保护,2003,29(4):60.
[6] 唐永清.春大豆三种害虫的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3):20.
[7] 焦子伟,张相锋,尚天翠,等.不同施肥水平对新疆伊犁有机大豆田杂草群落及作物产量影响[J].大豆科学,2015,34(3):44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