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多扩散梯度因子值MR扩散加权成像在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多b值DWI,评价淋巴结性淋巴瘤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结性淋巴瘤患者22例。患者分别在化疗前、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1.5 T MRI平扫及多b值的DWI扫描,然后计算真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假性扩散系数(D*)值。2个化疗周期后对疗效进行评价,按疗效将淋巴结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4组。化疗前CR、PR、SD组D、f值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之间的比较采用Nemenyi法。化疗前CR、PR、SD组D*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R组化疗前与化疗后D、f、D*的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把PR组和CR组合并为一组,作为疗效较好组,把SD组作为疗效较差组。用ROC曲线评估IVIM所得参数对疗效的预测效能。

结果

22例淋巴瘤患者化疗前进行了MRI平扫及多b值的DWI扫描,21例患者2个化疗周期结束后进行了MRI复查。CR组49个病灶、PR组17个病灶、SD组8个病灶、PD组0个病灶。化疗前CR组、PR组、SD组D值分别为(0.63±0.26)×10-3、(0.57±0.10)×10-3、(0.42±0.04)×10-3mm2/s,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944,P= 0.002),CR组和PR组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965),SD组D值低于CR组和PR组(χ2值分别为12.090、10.684,P值分别为0.002、0.005)。化疗前CR、PR、SD组间f值和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12,P=0.315;F=0.535,P=0.588)。PR组化疗后D值为(1.03±0.37)mm2/s,较化疗前明显升高(t=-4.781,P=0.001);f值化疗后为(9.39±4.52)%,较化疗前明显升高(t=-2.294,P=0.036);D*值为(99.72±42.12)×10-3mm2/s,较前((90.37±45.33)×10-3mm2/s)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9,P=0.570)。根据ROC曲线分析表明,D值的阈值为0.48×10-3mm2/s时,预测效能最佳,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75.76%。

结论

淋巴瘤化疗前D值可以对疗效进行预测,化疗后D值的改变可以监测疗效,对疗效进行早期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前交叉韧带(ACL)假体断裂的MRI表现、急性断裂和慢性断裂的MRI征象差异,并与其他常用物理检查对ACL假体断裂的诊断能力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44个膝关节)经关节镜检查证实的ACL假体断裂的膝关节MRI图像,包括40个完全断裂和4个部分断裂。其中,急性假体断裂18个、慢性假体断裂26个。依据传统ACL断裂的MRI诊断标准,将ACL假体断裂的MRI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利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大脑ADC值与临床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相关性,从影像角度评价ADC值在HI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9例日龄在7 d内的HIE患儿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根据HIE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43例、中度组38例、重度组28例;同期收集24例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NBNA评分,并测量双侧额叶深部白质、顶叶深部白质、侧脑室旁白质、内囊后肢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成像(DBT)结合全屏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FFDM)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经临床或超声检查乳腺发现可疑肿块,最终诊断经病理证实,且术前或穿刺活检前均行FFDM、DBT和乳腺专用MRI(DB-MRI)检查的46例患者的图像资料。观察各检查图像上乳腺病变表现,对3种检查图像上病变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并对DBT结合FFDM、单
目的探讨胆系结石金属成分与MRI信号的相关性以及结石MRI信号表现的成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上腹部轴面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FS)T1WI、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FS)T1WI、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和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FSE-FS)T2WI序列扫描,且手术取出最大径>8 mm的胆囊或胆管结石的30例患者。30个结石中,胆色素石16个,胆固
期刊
目的探讨CT尿路成像(CTU)分泌期图像在泌尿系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U检查的101例患者(197侧输尿管)资料,其中44例有X线剂量结果。由3名不同年资医师分2次于PACS上调取影像独立诊断。第1次诊断(诊断A)仅调取平扫、增强肾皮质期与肾实质期影像,第2次诊断(诊断B)调取平扫、增强肾皮质期、肾实质期与分泌期影像。2次诊断间隔3个月。以诊断B的结果为标准,计算诊断A的诊断符合
目的探讨MR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测量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和红核异常改变的可行性。方法27例PD患者(PD组)根据Hoehn&Yahr分期分为早期PD组(14例)和进展期PD组(13例)。23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PD患者中以右侧肢体起病者14例、以左侧肢体起病者13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头颅APT成像,测量双侧黑质和红核氨基质子(3.5 ppm处)的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