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朝早已衰亡,而茶香依旧浓烈。
本期继续推出中国贡茶中的两种珍品:被誉为“茗味可通仙”的雁荡毛峰以及声名显赫的洞庭碧螺春。
“人间妙品”之雁荡毛峰茶,无纤尘之染,有灵秀之气。“雁山春茗味通仙”,《龙云集》记载,雁荡茶早在宋朝已是贡品。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吴越,太湖洞庭湖山所产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秀气之精华于一身,它的历史与现在,让人神往。
雁荡毛峰:春茗味通仙
茶史追溯

雁荡毛峰古称“雁茗”。北宋时期,沈括几次考察雁荡,他在《梦溪笔谈》中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雁茗之名开始传播四方。早在宋代,雁茗就已列为贡品。据朱谏的《雁山志》记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清代光绪年间,雁茗名声更胜。据《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
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而得名。徐霞客到此亦掷笔叹曰:“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名茶鉴赏
雁荡毛峰又名猴茶、雁茗、雁荡云雾。1994年定名雁荡毛峰。据《雁山志》记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

雁荡毛峰属烘青绿茶,上等雁荡毛峰实为一种芽茶或毛尖茶。其外形紧结秀丽、绿润显毫、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绿亮、叶底肥壮明亮,素为雁茗之上品。雁荡山高,气温低,茶芽迟发,采摘节候推迟,为雁山茶之特点;好茶主要分布于龙湫背、斗蟀洞和雁湖岗一带,尤以龙湫背产者为佳。龙湫背为南北向的山谷,北面有高山屏障,山谷两岸多为冲积灰壤,土层肥沃深厚,茶树终年于云雾荫蔽下生长,芽肥叶厚,色泽绿润。
独有工艺
雁荡毛峰的生产,讲究精制细作,经过六道工序,每道工序严格把关,突出雁荡毛峰茶“精细和洁净”的特色,着重在香气上下功夫,采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
该茶择清明、谷雨间采摘新梢初发的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肥嫩芽叶。鲜叶先经摊放,再入平锅杀青,适度后,盛放于大笸箩内摊晾,并趁杀青叶尚温热时轻轻揉搓,再摊薄初烘,初烘后摊凉冷却,再经轻揉,最后复烘至干,筛去茶末,冷却后密封,工艺极为讲究。
贡品韵味
泡饮时,汤色浅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芽叶相连,茶香浓郁,滋味醇爽。不愧贡茶之名。雁荡毛峰耐贮藏,有“三年不败黄金芽”之称。
在品饮时,一闻浓香扑鼻,再闻香气芬芳,三闻茶香犹存;滋味头泡浓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韵。
传奇身世
相传,雁荡山的开山祖师是印度如来佛的弟子、第五尊罗汉诺讵那。东晋永和年间,阿罗汉诺讵那率弟子300人居雁荡山,兴建寺院,香火日盛。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禅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涧,保全山泉洁净,为报答恩师,特赠茶树一株。”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此后,庭院之中就有了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另传,因雁荡山山奇势陡,有很多茶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间,人力攀爬不到。居住在此的寺僧就训练了一批猴子,利用猴子跳跃灵活的本事去绝壁间采茶。这些猴子采来的茶,就被称为“猴茶”。
今说雁荡毛峰
1949年后,当地开辟了众多新茶园,老茶区又广为种植茶树。1964年乐清县农业局和温州茶厂在雁荡乡能仁村试制了一批名茶,茶叶非常好,满披毫毛,定名为“雁荡毛峰”。1980年浙江省农业厅在雁荡山召开第二届名茶评比会,农技干部探索试制了几千克茶样,选送参评,获得了一类优质名茶奖。之后又不断搜集名茶采制技术,改革雁荡毛峰的工艺规程,终于塑就了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
2006年4月28日,北京马连道第六届茶叶节暨浙江绿茶博览会隆重开幕,参展的雁荡毛峰不仅吸引了出席开幕式的高官巨贾,连京城胡同里的百岁老寿星也过来捧场。雁荡毛峰在的地方,就会有如潮的赞叹声。
碧螺春:茶香万里醉

茶史追溯
龚自珍曾称赞说:“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因其形状卷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采制时间又在春天而得名。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碧螺春茶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名茶鉴察
“碧螺春”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据清未震钧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
洞庭山碧螺春的采摘非常严格,它一般在三月春风到四月多雨这段时间采摘,如果超过了四月多雨这个时间,就不能叫碧螺春了,或者说,4月20日以后就不能叫碧螺春了。还有一个是采摘的嫩度,它要求是一芽一叶初长的时候或者是一芽二叶初长的时候,采下来的鲜叶要求很细嫩,一般是五百克干茶要六万多个芽头。
对假碧螺春的鉴别,主要靠认真分辨茶叶的色泽和香气等。若是添加色素的茶叶,尽管干茶颜色比较绿,但绝对没有新茶那样绿得自然、鲜润,叶底的颜色也不好。另外也没有茶的清香,更没有其鲜爽的花香,只会有陈茶及其它异常的气味,或香气很淡。至于在茶叶中添加枇杷茸毛等手段,使毫少的变为毫多的,只需稍作认真判别即可,因为,枇杷茸毛与茶叶掺和是不会很自然的,略作比较就能区别出来。
独有工艺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至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晾的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至9时采,9至15时拣剔,15时至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zz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贡品韵味
碧螺春茶因其娇嫩,冲泡和品钦也与众名茶不同。一般茶叶是先放茶。后冲水。而碧螺春则不能用水冲泡。也不能加盖紧闷,而是先在杯中倒人沸水,然后放进茶叶;略过三四分钟,芽、叶纷纷伸腰舒展,茶色浓艳,闻之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细啜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山的茶园果圃之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真是其贵如珍宝,不可多得。不管用滚水或温水冲泡,皆能迅速沉底,即使杯中先冲了水后再放茶叶,茶叶也照样会全部下沉,展叶吐翠。人们称赞此茶:“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传奇身世
碧螺春在中国十大名茶中位居第二,相传这里的茶树是天庭飞来的仙鹤遗种长成的,洞庭茶因此得名。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对此有评载。据清王应奎撰《柳南续笔》记述: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饮用。一次,因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惊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
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今说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已经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同时制定了国家标准,对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分级及实物标准样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此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已经开始实施。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