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皇家茶 飞入百姓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朝早已衰亡,而茶香依旧浓烈。
  本期继续推出中国贡茶中的两种珍品:被誉为“茗味可通仙”的雁荡毛峰以及声名显赫的洞庭碧螺春。
  “人间妙品”之雁荡毛峰茶,无纤尘之染,有灵秀之气。“雁山春茗味通仙”,《龙云集》记载,雁荡茶早在宋朝已是贡品。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吴越,太湖洞庭湖山所产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秀气之精华于一身,它的历史与现在,让人神往。
  
  雁荡毛峰:春茗味通仙
  
  茶史追溯
  


  雁荡毛峰古称“雁茗”。北宋时期,沈括几次考察雁荡,他在《梦溪笔谈》中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雁茗之名开始传播四方。早在宋代,雁茗就已列为贡品。据朱谏的《雁山志》记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清代光绪年间,雁茗名声更胜。据《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
   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而得名。徐霞客到此亦掷笔叹曰:“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名茶鉴赏
  雁荡毛峰又名猴茶、雁茗、雁荡云雾。1994年定名雁荡毛峰。据《雁山志》记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
  


  雁荡毛峰属烘青绿茶,上等雁荡毛峰实为一种芽茶或毛尖茶。其外形紧结秀丽、绿润显毫、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绿亮、叶底肥壮明亮,素为雁茗之上品。雁荡山高,气温低,茶芽迟发,采摘节候推迟,为雁山茶之特点;好茶主要分布于龙湫背、斗蟀洞和雁湖岗一带,尤以龙湫背产者为佳。龙湫背为南北向的山谷,北面有高山屏障,山谷两岸多为冲积灰壤,土层肥沃深厚,茶树终年于云雾荫蔽下生长,芽肥叶厚,色泽绿润。
  
  独有工艺
  
   雁荡毛峰的生产,讲究精制细作,经过六道工序,每道工序严格把关,突出雁荡毛峰茶“精细和洁净”的特色,着重在香气上下功夫,采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
   该茶择清明、谷雨间采摘新梢初发的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肥嫩芽叶。鲜叶先经摊放,再入平锅杀青,适度后,盛放于大笸箩内摊晾,并趁杀青叶尚温热时轻轻揉搓,再摊薄初烘,初烘后摊凉冷却,再经轻揉,最后复烘至干,筛去茶末,冷却后密封,工艺极为讲究。
  
  贡品韵味
  泡饮时,汤色浅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芽叶相连,茶香浓郁,滋味醇爽。不愧贡茶之名。雁荡毛峰耐贮藏,有“三年不败黄金芽”之称。
  在品饮时,一闻浓香扑鼻,再闻香气芬芳,三闻茶香犹存;滋味头泡浓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韵。
  
  传奇身世
  
  相传,雁荡山的开山祖师是印度如来佛的弟子、第五尊罗汉诺讵那。东晋永和年间,阿罗汉诺讵那率弟子300人居雁荡山,兴建寺院,香火日盛。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禅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涧,保全山泉洁净,为报答恩师,特赠茶树一株。”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此后,庭院之中就有了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另传,因雁荡山山奇势陡,有很多茶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间,人力攀爬不到。居住在此的寺僧就训练了一批猴子,利用猴子跳跃灵活的本事去绝壁间采茶。这些猴子采来的茶,就被称为“猴茶”。
  
  今说雁荡毛峰
  1949年后,当地开辟了众多新茶园,老茶区又广为种植茶树。1964年乐清县农业局和温州茶厂在雁荡乡能仁村试制了一批名茶,茶叶非常好,满披毫毛,定名为“雁荡毛峰”。1980年浙江省农业厅在雁荡山召开第二届名茶评比会,农技干部探索试制了几千克茶样,选送参评,获得了一类优质名茶奖。之后又不断搜集名茶采制技术,改革雁荡毛峰的工艺规程,终于塑就了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
   2006年4月28日,北京马连道第六届茶叶节暨浙江绿茶博览会隆重开幕,参展的雁荡毛峰不仅吸引了出席开幕式的高官巨贾,连京城胡同里的百岁老寿星也过来捧场。雁荡毛峰在的地方,就会有如潮的赞叹声。
  
  碧螺春:茶香万里醉
  
  


  茶史追溯
  龚自珍曾称赞说:“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因其形状卷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采制时间又在春天而得名。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碧螺春茶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名茶鉴察
  “碧螺春”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据清未震钧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
   洞庭山碧螺春的采摘非常严格,它一般在三月春风到四月多雨这段时间采摘,如果超过了四月多雨这个时间,就不能叫碧螺春了,或者说,4月20日以后就不能叫碧螺春了。还有一个是采摘的嫩度,它要求是一芽一叶初长的时候或者是一芽二叶初长的时候,采下来的鲜叶要求很细嫩,一般是五百克干茶要六万多个芽头。
   对假碧螺春的鉴别,主要靠认真分辨茶叶的色泽和香气等。若是添加色素的茶叶,尽管干茶颜色比较绿,但绝对没有新茶那样绿得自然、鲜润,叶底的颜色也不好。另外也没有茶的清香,更没有其鲜爽的花香,只会有陈茶及其它异常的气味,或香气很淡。至于在茶叶中添加枇杷茸毛等手段,使毫少的变为毫多的,只需稍作认真判别即可,因为,枇杷茸毛与茶叶掺和是不会很自然的,略作比较就能区别出来。
  
  独有工艺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至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晾的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至9时采,9至15时拣剔,15时至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zz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贡品韵味
   碧螺春茶因其娇嫩,冲泡和品钦也与众名茶不同。一般茶叶是先放茶。后冲水。而碧螺春则不能用水冲泡。也不能加盖紧闷,而是先在杯中倒人沸水,然后放进茶叶;略过三四分钟,芽、叶纷纷伸腰舒展,茶色浓艳,闻之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细啜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山的茶园果圃之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真是其贵如珍宝,不可多得。不管用滚水或温水冲泡,皆能迅速沉底,即使杯中先冲了水后再放茶叶,茶叶也照样会全部下沉,展叶吐翠。人们称赞此茶:“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传奇身世
   碧螺春在中国十大名茶中位居第二,相传这里的茶树是天庭飞来的仙鹤遗种长成的,洞庭茶因此得名。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对此有评载。据清王应奎撰《柳南续笔》记述: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饮用。一次,因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惊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
   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今说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已经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同时制定了国家标准,对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分级及实物标准样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此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已经开始实施。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绿五月。  经过一冬的等待,安溪铁观音春茶开始陆续上市了。五月在安溪,正是春茶采摘的大好时光,满山的茶农,满眼的绿,茶香溢满了整个五月。  对于茶民们来说,大家关心的是:今年安溪铁观音春茶产量增长还是减产?品质又是如何?价格多少?为此,本刊特派记者分赴安溪各地,采访了各方人士。    总体情况:安溪铁观音春茶大预测      产量——与去年总体持平  安溪全境拥有22个乡镇,其中12个是茶
期刊
当先锋还是随大流?九峰名茶在“先锋”白芽奇兰和“大流”安溪铁观音两者之中最终选择了“大流”,于是他取得了成功(本刊上期对此曾作报道)。但是,“先锋”也不一定成“先烈”,去年进入福州的普洱茶,它不随大流,也成功了。    在福州这个绿茶生产基地,这个安溪铁观音横行的地方,敢第一个在“乌龙”天下卖“普洱”者,真可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当时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同情者更是有之。但时至今日,福州却有了4家
期刊
“素面素心”是紫砂的本质特色,“文人参与”是紫砂的艺术生命。如果离开文人们的参与、宣扬和推动,紫砂或许仍然停留在普通陶器的定义上。一把好的紫砂壶之所以能受世人喜爱,绝非只因为那块泥土本身,而在于人们赋予那块泥土以艺术生命。众多的紫砂精品中,笔者珍藏的清代“彭城老守”这款石瓢壶目前尚未发现第二把,从造型到印款,此壶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人的气息,是难得一见的雅器。    “彭城老守”壶,一直以来只闻其名
期刊
“一把好壶是制作者内心最真诚的表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语出惊人。近日,鲍志强到福州参加一场鉴壶活动,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紫砂陶艺术以最本质的东西反映内涵文化,是最能体现艺术家个性特征的一门陶瓷艺术。“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兼也。”这形容玉的话语,同样适合于紫砂。一块相同的紫砂陶土,只有在艺术家手中才会演化成一件“物”以外的,具有艺术生命和“德风”的上乘之作
期刊
去过很多茶艺馆喝茶,不管是茶质、器皿、环境都十分讲究,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胃口,因为当茶一开始从带着塑料味的小袋落入茶壶时已经谋杀了整个气氛。所以,对于一个资深的茶客来说,若四海论茶,随便泡上一壶塑料包的,只能算做“苟且”了。  是故,茶客若是真的资深,则非得有一些特殊的贮茶装备不可,锡罐尚可,但若能拥有一个贵政山陶罐方为顶尖人物。      茶叶是一至洁之物,其性高洁,极易受潮、霉变及吸收异味,而
期刊
普洱茶的历史悠久,一位老茶人用八句话这样概括道:“普洱茶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如何读懂普洱茶呢?    如何区分生熟茶    总的来说,普洱茶是按照其发酵的不同来分生熟的。生茶指的是由晒青茶制成的散茶和紧压茶。生茶的茶饼呈墨绿色,汤色通常是晶莹剔透的黄绿色或者淡黄色,口感比较淡雅生涩,饮后舌面两侧有发紧的感觉。好的生茶饮后舌面生津,回甘明
期刊
河北原非产茶区,但赵县却为何成了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呢?尤其是赵县的柏林禅寺,在禅宗的地位更是突出。我好饮茶,一直想去这个距我很近的柏林禅寺,但一直未能如愿。今年3月中旬,相约太原的西鲲等茶友,去了一次赵县的柏林禅寺,开始了一次难得的问茶之旅。    赵县古称赵州,位于河北石家庄市。我们去的是远近有名的柏林禅寺。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在这个禅院(当时叫观音院)主持40年,有着“吃茶去”、“庭前柏树子”等几
期刊
一盒伯爵茶躺在书架上,我的英国茶好像都是朋友送的,Twinings的品牌。这个午后,闲暇之时便想起它来。  一打开,佛手柑浓郁的香味直扑上来,忍不住多吸了几口,一种来自维多利亚王朝的味道,一种绅士的典雅,在空间里轻扬了起来。佛手柑气味浓郁,盖过了茶,香得让人迷惑。   据说伯爵茶的制法,始于维多利亚时期,此茶特别为英国首相查理士·格雷伯爵二世(Charles Grey,2nd Earl 1764-
期刊
近夏,天气晴热,南山子如荠一大早即动身,乘车前往终南山如荠居普茶。    据文献记载,普茶之事起源于禅门。历代祖师为了广种善根,普结佛缘,以喫茶为契机,以宣示禅宗心要为皈旨,因此有了普茶之举。古时候寺院里产茶,上者奉佛,中者供奉诸方大德,下者自奉。又专设茶头,用以供奉大众茶汤。禅宗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禅门清规,当然值得大力提倡了。    赵州从谂和尚住观音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积极创新举措,狠抓责任落实,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对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从海西州乡村社会实际出发,如何将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