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为什么要“走、转、改”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文从新闻专业的角度阐述了新闻记者为什么要“走、转、改”,强调这是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新闻本义及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并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其他新闻媒体的实践,提出“走、转、改”建议。
  关键词:走基层 新闻本源 新闻社会性
  常态化 中国广播
  2011年8月以来,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致力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那么,新闻记者为什么要“走、转、改”呢?笔者以为,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新闻本源及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站稳群众立场,牢记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的根本要求;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宣传群众,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去服务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的根本体现。
  基层和群众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丰富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做到“下情上达”;也才能不断提升我们新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服务百姓生活。
  近些年来,部分新闻记者作报道时总是喜欢围着领导转、围着会议转,广播、电视、报纸呈现的只是干巴巴的数字统计和空洞洞的理论说教,有的严重脱离了百姓生活,脱离了社会实际,充斥着浮华、媚俗的内容,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新闻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旨在切实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切实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思想与工作作风。
  二、新闻本义的必然要求
  1.新闻源在基层。新闻是什么?陆定一同志早在1943年时就提出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由此,新闻记者报道新闻当然要去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否则,报道出来的消息就有脱离事实的可能。“走基层”的明确指向就是新闻的第一现场。任何信息内容经过转述都会带来转述者个人的情感和主观色彩而与事实本身发生位移。若要采访到真实新鲜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就必须要从机关、从文件、从网络中走出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基层、城市乡村、平原山区,去访民情,去察民意。一段时期以来,时常出现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绝大多数是我们的新闻机构没有能够做到要求记者深入新闻现场,我们的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偷工减料、道听途说,满足于新闻发布会、被采访方的新闻通稿造成的。记者俞浙前在反省自己报道失实的原因时写道:“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阅尽断垣高楼的传奇人生》的典型人物报道。这篇报道,笔者自认是写过的所有人物报道中最失败的一篇,因为疏于信源求证,仅听当事人一人所说,造成部分内容失实。”①
  2.新闻社会性决定新闻信息的取舍。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曾经说过:“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人类之外谈不上新闻而只有信息。”②新闻与信息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社会性,真正的新闻一定要体现出足够的社会属性。新闻记者不是见到什么就报道什么,他对所报道的内容必须要有取舍,而这取舍的标准就是依据所报道内容的社会性。新闻的实践证明,新闻媒体“必须是关心所有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世界,反映他们的疾苦与要求,为他们说话,只有这样,新闻事业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也才能扩大自己的受众。”③新闻记者的视野离开了社会和人民群众,只报道些不为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内容,是没有受众的。
  3.深入实践生活有利于提升新闻素养,正确把握报道立场、深度。新闻记者头脑里要时刻有新闻社会性这根弦。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这可以决定记者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认识所发生事件的性质及影响,决定记者报道的立场及深度等。微博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成果,是个好东西。它作为一种新媒介,以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强、影响力大,挑战着传统媒体——广播“先声夺人”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一种天然适合突发事件传播的媒体。但是,在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微博上散布的大量碎片式的信息给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直到各大主流媒体全面介入之后,相关信息的传播才趋于正常。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就是微博上发布信息的主体都是自然人,他们没有新闻社会属性这个概念,只发布,不负责,根本不会去考虑其社会影响及所发布内容全面、客观与否,其内容可能局部真实却整体偏颇甚至失实。例如,“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微博发布者,他们看到了人员伤亡,也看到了事故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但他们或许对我国动车发展状况、发展意义的根本不了解。他们的一些言论未免就会因局部伤害而否定全盘,造成语言偏激、失当。这如果出现在专业新闻记者身上是不能允许的。新闻记者必须在对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发布消息,并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事实证明,我们的专业新闻记者是值得社会信任的。“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的信息发酵在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地由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引導进入了正轨。这归结于主流新闻队伍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可以真正理解新闻,正确报道新闻,而培养新闻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长时间地社会采访实践。
  三、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媒既指技术(如报刊付梓、微波传送等),又指企业或机构(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事业机构)。根据法国《小拉鲁斯辞典》的解释,在当今时代,传媒即“信息的所有传播手段(包括广播、电视、印刷报刊、书籍、电脑、录像、通讯卫星等),它既是表达的方式,也是向某一群体传送讯息的中介”。无疑,新闻媒体就是传播、发布新闻及信息的。媒体做强做大,核心就是要向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信息,吸引更大范围、更忠实的受众群,在社会中打造更强的影响力。   “内容为王”是新闻媒体竞争永恒的主题。市场竞争中的媒体经济就是“眼球经济”,抓人眼球的新闻就是好新闻。以近年来竞争激烈的广播媒体为例,类型化广播大行其道,归根到底就是以“窄播”争夺听众群,看谁的目标定位、内容提供能真正抓住受众。有了受众,有了更多的受眾,媒体才有影响力,才有广告吸附力,才有舆论引导力。
  要想夺人眼球,新闻就要鲜活。鲜活的新闻从哪里来?只能来自基层、来自社会实际。只有身体挨得近,心的距离才能近,没有距离的语言最温暖,真情实感的作品最能久远,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回归到曾经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中间,永远是记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④2011年10月15日,中央电视台播发了由“皮里村蹲点日记”改编制作的专题《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为此配发的短评“真诚面对最真实的中国”中提到“无论是进步还是局部地区的落后都是今天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语言真实、客观、深情,整篇报道生动感人,易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这篇报道记者用时半个月,感受基层生活的点滴。好新闻的生命力并不仅仅在于反映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透视出来的社会发展主流和本质。⑤媒体发播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有社会影响力,发播这样的新闻报道的媒体才有竞争力,才会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面对媒体的融合拓展,需要海量的鲜活信息去充实;面对新节目、新版面的不断调整,需要不断地有来自基层的回馈、反应;面对飞速前进的社会与经济建设,媒体需要及时掌握基层百姓最基本、最主流的声音。
  一个媒体的力量不光在于它的传播速度,更在于它的社会担当和对人的深度关注和观照。⑥面对各式各样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的冲击,主流媒体采编队伍强大的优势开始显现。主流媒体一方面要积极融合新媒体,运用新技术,借用新手段,适应受众接收的新方式;另一方面,就是要大范围地深入基层抓独家新闻,海量鲜活感人的新闻在人民群众中间。
  四、新闻记者“走、转、改”的成功实践及建议
  1.低视角、零距离,关注大民生。民生新闻操持着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吁求社会公平和正气的意识;关注民生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新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关心人民利益的新闻机构,对受众的影响越大”。⑦新闻记者要怀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眼睛一定要紧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关注民生,还要放下身段,低视角观察、体会百姓生活,避免过去端着架子,居高临下地审视的方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就要求记者将采访对象、报道视角向基层和一线倾斜,陆续推出《温暖灾区行》《重返灾区——中国之声温暖行动》《新春走基层》等一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自2011年8月以来,中国之声又在重点新闻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开设专栏“基层中国”,播出了《竺大爷的幸福晚年》《大山深处的摩托车送水队》《农民老邱的三次幸福转身》等深具感染力的报道,触摸民情冷暖、刻录时代心声,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重庆晚报记者彭瑜参加过“三进三同”(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体验高山人家、留守儿童、苦力棒棒等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后,深有体会地说:“记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说道者和一味抓卖点的采访机器,记者的稿子应该有血有肉有温度,用报道引导更多的家庭、家长选择正确的表达、科学的教育和理性的方式。这才是记者的担当,媒体的责任。”要“做一个与百姓最近最贴心的记者”。⑧
  2.有针对性地组织采访调研收益大。2011年9月22日至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了《情牵大乌蒙》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中央电台派出40多人的报道组,兵分三路深入贵州毕节地区调研采访。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国广播网、中国广播报等多媒体联动,集中推出系列报道《情牵大乌蒙》。9天间,40多名记者编辑穿行在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1市、7县、1区的40多个乡镇、60多个村寨,行程近2000公里,采制播出新闻报道170多篇,采访手记50多篇,图片报道300多幅,内参4篇,宣传效果集中突出,在受众中尤其是在贵州省形成了舆论热点。中央电台总编室副主任孙树凤在总结这次采访调研活动时指出:“这是一次国情与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之旅,震撼了思想。采访组通过对毕节山区生活的接触体验,对国情的复杂性有了更多、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记者感叹道:在基层,能发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这是一次主题宣传创新出彩的生动实践,创作了精品。采访组到基层听家长里短,聊生产生活,感受群众冷暖,明白了什么样的新闻是群众感兴趣的,什么样的报道群众爱听能接受,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感情,主题宣传如何创新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中找到了答案。这是一次密切联系群众的全新体验,收获了激情。采访组走基层,聚爱心,传真情,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帮助群众的桥梁。这是一次对职业素质的综合检验,锤炼了作风。”⑨
  3.坚持“走、转、改”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转型期的中国,大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问题也不断涌现。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摆在执政党、政府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大课题。作为新闻记者,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正确引导社会舆情重任,必须对国情、民心有充分正确的认识,走基层不仅仅是倾听群众心声,更是新闻记者锻炼、成熟的一个实践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记者“走、转、改”活动,也是新闻媒体培养队伍、提高队伍素质的一大途径。要想保持一支高业务素质的采编队伍,就必须坚持“走、转、改”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
  “走、转、改”,“走”是根本,“转”是关键,“改”是目标。⑩媒体要想争取受众,就必须不断地知晓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在版面、节目、网页上不断做出调整,提供吸引受众的内容。怎样的版式受欢迎?怎样的节目夺人耳朵?这些都需要拿到基层中检验。“走、转、改”要成为新闻媒体自觉、自愿的行动,通过新闻记者“走基层”进而“转作风”,最终实现“改文风”。新闻记者只有根植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真正落实“三贴近”要求,才能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平面媒体中心)
  (本文编辑:吕晓红)
其他文献
种子不同于商品粮,必须具有正常的发芽率,近年来辽宁省常发生玉米种子由于冻害等因素的影响使芽率下降,不能做种子用,给种子公司及制种农户造成很大损失,因此研究影响玉米种子发芽
行进式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开展的《中国湿地报告》大型系列报道,在行进式报道的思辨性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仅丰富
对我国甘薯杂交育种中常用的亲本材料40份进行了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确实存在真实遗传差异。用9个主成分中代表95.26%变异的6个主成分计算品种间遗传距离,将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