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胡同文化》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的知识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初步欣赏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3.能较为深入地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且能较为理智地分析高楼文化与胡同文化。
  教学重点:鉴赏语言,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把握文化的发展,并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大碗茶》,同时屏幕上放映胡同的照片)伴着这浓郁的京腔京韵,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北京文化的氛围之中。但是博大而厚重的北京文化除了这里唱到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外,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代表——“胡同文化”。这一张张黑白交织的照片背后似乎有一个城市在诉说,诉说那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民风。如果说《胡同之没》这部摄影集是要将胡同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的话,那么,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这篇序言则是要让我们永远地咀嚼这浓浓的北京文化。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来感受一下胡同文化的魅力。
  
  二、整体阅读,自由发言
  
  师:既然我们要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
  生:了解胡同的来源。一个是胡同一词翻译成蒙古语是浩特的意思,在蒙语里就是特指一个地名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当元朝建都北京,忽必烈为了证明胡人已统治汉人,就把很多街道全改称胡同,意为胡人大统,天下大同的意思。
  师:总结得比较系统。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什么?
  生:我感觉还需要了解一下北京与胡同的相关历史。因为胡同只是一种居住的形式,应该说它是没有生命的,只有这里居住了有思想的人,才使其具有了生命。北京的历史和胡同的生存是必然联系的。
  师:很好,很有自己的见地。(多媒体放映)1.北京城历史:北京城经过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又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2.北京的历史孕育了胡同的名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司礼监胡同、钟鼓司胡同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衙门所在地;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李阁老胡同,权贵第宅所在地。同时,手工业者、商贩慢慢形成了胡同名。如磨刀儿胡同、豆腐陈胡同。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
  师:现在,我有了一个疑问,在当今社会,胡同是不是该拆除?
  生:我认为胡同应该拆除。因为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是有许多胡同影响了交通,和现代社会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不相符。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有句话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是我们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拆掉胡同就等于抹掉了这段历史。
  生:我觉得胡同还是应该拆。因为这种旧的居住形式从思想上会封闭人们的思维,与竞争激烈的社会是相抵触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中生存。
  师:有理有据,思维较严密。但是你怎样证明“胡同里人们封闭、落后、缺乏竞争”呢?
  生:课文里谈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这些语句可以判断。
  师:相当不错,看来认真分析课文了。同学们已经自然而然地转入到对胡同文化的分析。现在同学们的态度呢?
  生:我感觉胡同有拆的必要,但不能全部拆掉。因为在有限的土地上谋发展,拆是一种必须。可是历史毕竟是不容忘记的,留有部分典型的胡同作为文物来保存,还是应该的。此外,还可以增加旅游收入,这不也是支援国家建设吗?
  师:能够从全局考虑,符合了辩证分析问题的原则。很好。这说明我们分析问题逐渐客观、理智了,思维也成熟了。现在,讨论一下,高楼文化与胡同文化你更欣赏哪一个?(思考片刻,学生继续发言)
  生:我更喜欢高楼文化。因为高楼文化中的人们受社会竞争的影响,过的是快节奏的生活,竞争意识强烈,更加适应社会。
  生:我更喜欢胡同文化。喜欢他们处街坊的那份融洽,喜欢孩子们在胡同里追逐嬉戏的那份快乐,喜欢他们虾米皮熬白菜的那份自足,更喜欢他们安土重迁的那份执著。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祥和。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加速经济的发展同样重要。
  师:思维组织严密,注意到了语言的结构,并且发言触及到了人文关怀的层面,这是社会关注的高级目标,而且与现在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一致的。
  生:我既喜欢高楼文化里的快速和迅捷的特点,又欣赏胡同文化中的安逸与温馨;我既坚持社会应该凭着高楼文化中的竞争去求发展,又相信胡同文化中的知足是长期竞争下去的心理法宝。
  师:角度很新颖。试讨论,汪曾祺老先生的感受呢?
  生:他感到很惋惜,认为不应该拆。因为他在讲述老北京安土重迁,处街坊,饮食特点等都包含了对它们的喜爱。
  生:我不同意,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再见了,胡同”可以看出他虽然感到惋惜,但是同意拆。一句“再见”,足可以看出他接受了这种事实。
  生:我认为他虽然惋惜,但是能够理智地接受这一事实。说到惋惜,因为他曾经在北京居住很长时间,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恋着故乡的情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经历世事的作家,能理性地面对事实。
  师:分析得很理智,并且知道如何把发给你们的材料作为论据了,继续发扬。老师补充一点,那就是他以为和传统文化脱节,是50年代文学的一个缺陷。而且他曾自许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珍视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他惋惜情愫的根源。但理智的因素也让他豁达地和胡同说再见。
  师:(总结)其实,这两种文化各有优点,各有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楼文化中的竞争、拼搏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流意识,但是,由于高楼这钢筋水泥、关门闭户的居住和生活形式使得人们的感情世界逐渐变得冷漠,无助。在这样孤单情感阴影下经历高强度的竞争,长此以往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残忍。但是,胡同文化中的满足既是自我调节的法宝,但又不能不说是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因素。当今社会将人文关怀的呼声调到最高,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落到实处。与此同时,也将竞争意识渗透到各个领域。可见,是将二者完美地结合与统一起来。现实生活中,也采取了保留重点胡同作为国家文物,予以保护,同时还启动了“胡同一日游”的旅游线路,既让人们有机会领略胡同及胡同文化的韵味,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还腾出了大量的土地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了,又可以拿出大量的资金作为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建设基金。长此以往,和谐社会将进行到底。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学生中间反响很好,既积极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将来的任务不仅仅是面向高考,因此,高中语文的教育方向不能只局限于生字词的记忆和练习题的巩固。还应该多重视一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引导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是首要任务,但是人终究是社会中的人,还原人的交往能力、独立分析能力、鉴别能力也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这方面我正在积极地探索,仍有很多不足,希望与老师们共勉。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放大镜)排除错觉,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用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观察外,还得用自己的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发展态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诸如“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意义建构——反馈总结”,“激趣导入——自主研习——合作探究——训练巩固”等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悄然构建。这些模式都着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具体地说就是: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讲授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探讨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再全班一起探讨。在近四个课时的教学中爆发出了不少美丽的“火花”。主要有:  1.“鸿门宴”上有许多地方是有失真实性的: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之后又“复夜”回,而且这期间还要见张良与沛公,仔细想想得多少时候才能回营?之后还要
打开宋词,看到的更多的是偎红倚翠之作,极少有反映国计民生之作,颇有“莫谈国事”之味。但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开国伊始,边疆动荡,不断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乃至凌辱,可是
当天的作文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信息,提高作文批改效率,把教师从批改的重压中解放出来,是“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的六个环节(指导、积累、写作、批改、小结、补救)中最关键最难处理的环节。处理不当,其他环节就得不到真正落实,整个实验就会因“贪多求快”而收效甚微,就会走入某些实验教师所言的“搞这个实验安逸!教师可以不改作文”的歧途。  要处理好批改环节,它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有
随着对教育游戏评价研究的反思,出现了游戏学习分析(Games Learning Analytics,简称GLA)。文章旨在揭示GLA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GLA的缘起与特征后认为:G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历来为人们称道。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层出不穷且各有特色,但几乎所有的设计、实录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故都的秋天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是教参答案,是印在老教师案头的一个经典归纳,是年轻教师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个结论。我们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可当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忽然觉得对故都景物特点的把握总有种疑异的感觉。  难道南国之秋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