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途径及策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ssddf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价值观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旨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寻找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与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挖掘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要素,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引导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探索品德课程实施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一、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一)换位观。换位观即设身处地、转换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视角或观点观察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对学生进行“换位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用“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的思想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品德课程中换位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如《同学之间》(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与同学相处中经常会发生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情(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设置故事情境——受援助、被接纳、被冤枉、被歧视)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想?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在换位体验中逐渐形成关爱同学的良好品德,形成换位价值观。
  (二)生态观。品德课程中的生态观不是指自然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观念,而是指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即“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观念。每个人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有其地位和作用。离开其他人,任何人都是无法生存的。品德课程中生态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合作、责任、义务等。如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题正是对教材倡导的生态观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并不是说别人的劳动一定主观上就是为了我们,而是说无论他们劳动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客观上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这一课用“抽刀断水”的方式从反面激发学生思考: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都停止了劳动,会怎样?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会怎样?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会怎样?……教材通过引发学生对劳动者与自己关系的思考,逐步树立“现代生活中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生态观。
  (三)共赢观。完全利己与完全利人,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完全利己,则表现为自私,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完全利人,对自己将是不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共赢观倡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考虑到别人、考虑到社会,求同存异,谋求共赢,既维护到个人利益,也维护到公众利益。共赢观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如《我们赢了》(四年级下册)先唤起学生对成功的集体竞赛活动的回忆,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会取胜”:集体准备充分,班长组织协调能力好,老师的功劳,全班同学齐心协力,主力队员发挥出色,许多同学默默奉献……这样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集体是由许许多多人组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教育学生每个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都要热心为集体服务,实现“共赢”。
  (四)对话观。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商谈、沟通、理解和认同。对话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品德课程中对话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和理解。教材本身就是可供对话的文本,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在对话中共同成长。教材还引导儿童与生活中的人对话,如《怎样与人相处》(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尝试真心地赞美同学,看看对方的反应:你学习数学的方法真好,对我的启发很大;你今天发言时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次呢;你的球踢得真好啊……学生由此就能感悟到:赞美他人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情感。学生在现实的对话中,学会了对话,更树立了一种对话的价值观念。
  (五)分享观。分享观讲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你把一个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将拥有两个快乐。”品德课程中分享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如《我的课余生活》(六年级上册)引导学生分享“玩的学问”:你认为怎样才能玩得有度呢?你认为还有哪些游戏是不该玩的?你能创造出新的游戏吗?你会自己制作玩具吗?给大家露一手。自私自利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分享的价值观,对于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六)多元观。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品德课程中多元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父母的难处》(五年级上册)引导学生为父母“送阳光”:妈妈身体不好,我就主动帮着做一些家务事;爸爸有高血压,我每天提醒他不要忘了服药;我家在门口摆了一个小摊,有空时我也过去帮帮忙……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特别要联系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联系父母的切实难处,联系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父母分忧。教材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需要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择,逐步树立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二、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品德课堂是公民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课堂带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感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公民价值观教育因素,采取活动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源自儿童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应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与体验,生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内化为道德信念。
  (二)社会实践是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每件事都在课堂上实践;另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不强,课堂上生成的价值观念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反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选择和适应能力,从而发挥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课程整合是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拓展。从课程目标来看,每门学科都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因此,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公民价值观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如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倡导与同伴分享习作成果,有利于形成分享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常常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共赢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挥教材优势,寻找课文内容与價值观教育的结合点,既体现了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
  
  三、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对话引导策略。对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和参与。教师应在深入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案例】《别把花草弄疼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为这些花草树木做些什么呢?
  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口渴了的话,我们可以给它们浇水。
  生:我们走过花草树木身边时,要小心,不要把花草弄疼了。
  生:看到人家摘花,告诉他不要摘花,花儿是我们的朋友。
  生:不要爬树或摇树,要爱护树木。
  师:我发现学校里缺少一样东西——警示牌,现在我们就动手做几个警示牌,提醒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想一想,要在牌子上写什么呢?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说一说。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组决定写上“爱护小树苗”。
  第二组:可以写上“小草要长大,请别践踏它”。
  第三组:还可以写“别把花草弄疼了”。
  第四组:我们要在牌子上写“不要摘花”。
  (各小组在准备好的牌子上写话,并打扮一下牌子,让牌子更加醒目、美观。做好后,准备将牌子插在相应的地方。)
  师:现在每组派一人代表小组去插牌子,你们有什么话要嘱咐他们吗?
  生:把牌子插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生:在插牌子的时候,别把树上的嫩芽碰掉了。
  生:插在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别插在空地上。
  ……
  教师充分发挥了教材中图例引导对话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对话中交流,形成对话观;在小组中合作,形成共赢观。同时,教师在对话中实施引导,使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二)活动体验策略。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形成价值观念,达成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不说话的“朋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公用设施遭到了破坏,他们不能为大家服务了,心里非常难过。
  (播放录音: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为什么我的样子越来越难看?我很想给人坐坐,却被人弄成这样,还没人来管管……)
  师:(手拿头饰)老师这儿有一些公用设施,你想替谁说说话?
  生:大家好!我是邮筒,本来我穿着一身绿色的新衣裳。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他将胶水涂在我的身上,再贴上一张张广告纸,弄得我丑死了。我多么希望小朋友能帮帮我,使我恢复本来面目啊!
  生:我是广场上的蘑菇灯,每当人们走过我身边,我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可是有些不文明的人将我踩歪,还把我身上的电线拔掉,使我发不出声音来,我好苦恼!
  生:大家好,我是石凳。以前游客们玩累了,总爱坐在我身上休息一会儿,可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将脏脚印踩在我身上。现在,游客们就是再累,也不愿意坐在这儿休息了,人们不喜欢我了,我好伤心!
  生:我是健身器材,大人、小孩都很喜欢我,他们经常到这里锻炼身体。有人却将我身上的螺丝故意拧掉,使我身体不再结实。要是有人来玩,容易摔下来,非常危险。我想告诉大家,我愿意为大家服务,请不要伤害我!
  ……
  
  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没有生命的公用设施身上,产生移情作用,强化情感体验,形成换位价值观。教师组织这样的体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吐真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公德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三)资源开发策略。新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同构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异构,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立足儿童生活,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案例】《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现在是第四节课了,你们的肚子饿了吧?
  生:是。
  师:老师的肚子也饿了。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生:吃面包,喝了牛奶。
  生:吃了粥,还有小菜。
  生:吃了馄饨。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品尝可口的小菜时,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了我们手里呢?带着这个疑问,
  
  (下转第91页)
  在凌晨的时候,老师从家里出发,拍下了一段录像,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边看边思考: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人已经开始了忙碌?
  (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略。)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1:我看到警察在巡逻,让我们安心睡觉。
  生2:平时我不大喜欢卖菜的和扫垃圾的人,我嫌他们脏,身上有味道。其实要是没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好。
  生3:我看到凌晨的时候送奶工人就忙起来了,这时候我还在睡觉呢!他们一年四季都要起这么早,真辛苦!
  生4:我平时只知道一瓶牛奶一块多钱,很便宜,喝不完就倒掉,看了录像我知道它来得不容易。
  生5:我补充一下,很多东西钱是买不到的,要用心去做!
  师:说出了自己真实感受,非常好!
  儿童真实的生活才是最鲜活最有意义的教材。教师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为我而忙碌,我离不开每个人,形成生态价值观。同时,资源的开发增强了教学的亲近感,激发学生行动、感悟,尊重他人、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还可以运用价值澄清策略和问题探究策略。
  完整的价值澄清分为七个阶段:(1)儿童自由地選择;(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自由地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再次作出选择;(4)珍视和尊重自己的选择;(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6)根据选择行动;(7)将选择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在培养学生多元观的教育中,价值澄清策略的作用非常明显。
  运用问题探究策略,创设关于公民价值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自主建构价值观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淡化价值观教育痕迹,作用明显。当儿童发现教师在引导甚至灌输的时候,其教育作用会大大降低。
  
  【黄元虎,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教学研究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赵煦
其他文献
高三的语文课堂常常会被铺天盖地的试卷和讲义包围,令师生疲于应付。教师“一言堂”,忙着报答案;学生奋笔疾书,忙着记答案,看上去忙忙碌碌,一路狂奔,可是那个思考的“人”究竟在哪里
广东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健康服务的潜在需求较大,健康服务的增长空间极为广阔。本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
激励方法是建立在采购机构对供应商施加参与约束与激励约束的基础上,采购机构可以据此对供应商进行激励,从而实现采购机构和供应商双方“双赢”的目标。本文探讨了采购过程中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讲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想要改变世界,但是没有人想改变自己。当下的中国,情形与托尔斯泰讲的恰恰相反: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没有人想着要去改变世界。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部,下辖12个镇(街道),总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60万。临淄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这里曾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