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不同形态Cr(VI)修复效果研究

来源 :矿产与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培养基的优化,直接添加培养基激活土著微生物的活性来进行铬污染土壤的原位微生物修复。在温度为30℃、土液比为1:1、氮源化合物A投加量为5g/kg、碳源化合物B投加量为5g/kg的情况下,土著微生物在4d、10d后,去除土壤总Cr(VI)的效率分别达到92%、98%;4d后,水溶性Cr(VI)可基本上去除;5d后土壤中交换态六价铬去除率达到89%。
其他文献
根据广西某锡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建立了矿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及CSAMT法测量结果,推断了隐伏岩体顶界面及矿化富集规律。钻孔验证结
富钟贺地区位于湘桂褶皱系湘中南褶皱带与华夏褶皱带的交汇处,区内良好的成矿条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钨锡多金属矿床。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纪地层中,在空间上从
柴河铅矿成矿物质来源是多源的。矿质来源主要来自下伏的老基底岩石,部分来自矿床围岩——高于庄组条带状白云岩。基底岩石中的含矿热卤水,沿NF1这条切割震旦系地层到达基底
通过分析对比前人在黔桂地区寒武纪重晶石方面的研究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沉积展布和演化特征,对寒武纪大型重晶石矿床的形成背景和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寒武纪地层的重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