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字荡漾我们心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苏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学生们也爱读。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也是一首现代诗,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这首诗的意象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深奥的修辞手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不是难事,而想象最美的画面,读出最真的情感,正是这篇课文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为此,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三读课文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诗歌,用自己的想象来诵读诗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悟诗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对比因素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想象画面,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中描绘的几组画面,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表达画面内容。
  【教学难点】
  能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以及作者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荒山野岭图,教师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哪些词?出示青山碧岭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又想到了哪些词?
  (评析:此环节旨在通过画面引入,为学生提供一种生活场景,将语文与生活沟通起来,丰富学生的积累。)
  2.齐读课题。指导读出2个层次:读出节奏;读出心情。
  二、三读课文,丰富体验
  师: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我们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这节课就来三读课文。
  1.一读课文,把握整体。
  (1)检查预习,读准新字、生词。
  (2)再读字词,读出字词蕴含的画面。
  (评析:在指导交流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词语的画面。识字教学不能仅仅是单纯的识字写字,要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训练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和言语表达的能力。字词教学要将识字与阅读感悟、言语表达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巧妙结合,让识字和阅读在语境中共生,为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3)三读字词,互相提醒易错的字音、字形,指导书写“裸”字。
  (评析:识字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能识字。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比较丰富的识字量,如果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分析理解都由教师来包办代替,既不能激发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识字学词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首先,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程度,梳理课文的关键词句;其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能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排疑解难,在个别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生整体的提高。)
  (4)概括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二读课文,想象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精妙绝伦的诗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1)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小节想象画面,并给这幅图命名。
  (2) 全班交流,集体修正画面名字,学生上黑板板书。
  (画面命名为:植树前,进军荒山图;植树中,植树欢乐图;植树后,青山碧岭图、动物群欢图、小河清澈图、果园丰收图)
  (评析:此环节旨在通过朗读、思考、想象,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交流、感悟,把文字在脑海中变为画面,这是将学生的感悟变为学生的语言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不仅能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更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此时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不可忽视。)
  3.三读课文,感悟诗情。
  (1)过渡:这是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画卷,这是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这是一幅幅幸福安宁的画卷。请你通过朗读,把这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2)朗读进军荒山图,读出两种情感:植树的欢快;植树的决心。
  ①通过“踏”“一路”“欢笑”等词体会植树的欢快。通过“进军”一词体会植树者的决心与豪情。
  ②指导读好押韵的字。
  (评析: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蕴。学生是欣赏文本的主体,只有触摸语言,感受语言,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与借鉴。)
  (3)对比朗读最后一节,通过比较重点词“进军”“走遍”“笑”感受相同点和不同点。
  (评析:在教学中抓住诗歌中的对比因素,进行对比教学。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在形式上是相似的,但细细揣摩、用心体会还是会发现诸多不同,让学生把这些细微之处感受出来,将对他们的语感提升是一次质的飞跃。)
  (4)放飞诗情,自由朗读,配乐渲染。
  三、总结全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三读课文,读准了字词,读出了画面,读悟了诗情,下节课,我们将细细地品味诗歌的语言,仿写诗歌的部分小节。
  板书设计:
  四、作业布置
  1.完成生字的书写。
  2.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果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果园
  3.背诵诗歌。
  (评析:诗歌学习不应止于一般性的理解,更要读出内涵,有所启发,诵读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诗歌理解的一种呈现。再者,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强化积累,无疑将会为其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评】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文字优美,画面丰富。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家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现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说出一二,但在行动上还不能令人满意。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很容易将其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笔者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确定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把握整体读,想象情景读,感悟诗情读,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植树的欢快,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主人公的自豪。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囿于诗歌这一体裁,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也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读出词语背后的画面,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读活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读悟出字里行间流露的自豪之情。
  ( 江苏省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212322)
其他文献
【课堂实录】  一、揭题导入,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指已板书的课题),一起读——(生齐读)  师:课文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想了解一下(屏幕出示:说说预习时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刚开始它们有点怕生,不愿意跟“我”往来,后来“我”不去管它们,渐渐地,鸟和“我”熟悉了,最后相互信赖的事。  师:主要内容知
【教材分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正能量,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这样一篇西部大开发的课文,引发笔者的三点思考:第一,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师怎样在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中架
《找规律》是现行课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更多地关注规律的获得,而恰恰相反,对规律获取的过程可能比掌握规律本身来得更重要。以下案例是我市一数学教师执教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施教过程,她较好地阐释了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体验、感悟,以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项目中,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得分情况不理想,许多学生对其感到困惑,因此体育教师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投掷实心球的能力。笔者曾巧用“补偿性体能”教学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基础练习  1.剖析要领,理解动作内涵  动作要领:两脚开立,双手持球经头上,全身协调用力,双臂迅速挥臂向前抛掷实心球。制作学练卡片:持球置后、充分打开、超越器械、蹬地送髋、发力前振
画家戴嵩画牛尾的典故中,一名不见经传的小牧童站出来说他画错了,面对牧童的指正,戴嵩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反而更加彰显了戴嵩光辉的人格魅力。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   在杭州的这次“千课万人”展示中,特级教师祝禧执教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
(课前播放歌曲《忆江南》,板书课题)  一、识词读词  师:拿在我们手里的是一首——  生:古诗。  师:诗?有些像。你仔细看看,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有区别吗?  生:有些句子长,有些句子短。  生:这是词!  师:词?!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真棒!这的确是一首词。学习古诗词,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多关注课本里的注释。刚才那位同学说了,这首“诗”,有些句子长,有些句子短,所以,人们也把
摘 要:以“武汉观摩活动”的四节课(教学片段)为分析对象,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片段;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21-02  2015年5月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生本高效”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始终的理念。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体现年段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小花猫的天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渗透小班化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做到全员参与、人人体验。  【教学目标】  1.运用看图、联系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综合,强实践,讲全面,求发展,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核心定位。  小班化教学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小班化情形下该如何落脚?如何使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彰显精致的魅力,实现儿童主动参与和个性化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