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后代 从外交官到科技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kyky66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鸿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还能沾到祖宗的光,当官的不少,第三代也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遗产,有人经商,有人出国,到第四代、第五代,因为出身问题,他们得靠学习改变命运,倒是密集地出了许多专业性人才
  
  
  
  梁思成高足李道增一生的遗憾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李家后人,她总结了这么一条规律:“李鸿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还能沾到祖宗的光,当官的不少,办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遗产,有些人经商了,有些人出国了,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从政的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出身问题,他们得靠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倒是密集地出了许多专业性人才。”
  确实,翻看李氏后人的族谱,到了“道”字辈,几乎是一长串卓有贡献的专家名录:高级工程师,桥梁专家,铁路专家,著名医生……他们曾经背负过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些人甚至在“文革”中受过迫害,但这一辈人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苦难磨砺中站起来了。
  以李道增为例,梁启超与李鸿章之间的渊源,到了后代那里又奇特地续上了。李的后人李道增,成为梁的后人梁思成的门下高足,这也算一种缘分。
  李道增是李家老三房李鹤章的后代,曾长期任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工程院院士,是李氏家族中学术地位最高的人物。
  1930年,李道增出生在上海跑马厅边曾祖父的豪门大院,三四岁的时候,大家族经济破产,只好变卖老宅,全家几十口搬出来分家另过。走出大宅门的李家人心性依然很高,对孩子的学业尤其抓紧。长期的租界生活,让他们的思想都十分海派,主张学好英语,哪怕没钱将来也要设法让孩子出国留学,而且从小就把孩子送进教会学校。
  在清华是另一种严格到冷酷的学术环境,那时清华的老师都是名教授,“上课一律用外国原版课本,每一节都是英文授课”,入学后第一场考试先关个三分之一不及格,把这些以前全市第一、全省第一的学生全部打懵,以挫其骄锐之气。李道增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遇到了受业恩师梁思成。
  
  李道增一生有个最大的遗憾。1958年,国家大剧院的计划一经提出,他就是这个项目设计的主持人,当时正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了国家大剧院的计划。清华大学调动了全校精华投入这个国庆献礼的大项目:建筑系、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等抽调了300名精兵强将,设计方案及图纸全部如期完成。到了破土动工的时候,中央发话:国家经费有限,目前工程不能上马。
  这一放就是近40年,十年浩劫中,300人配合完成的、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设计图纸,被造反派一把火烧得精光……
  “那时没有电脑效果图,全部是手画,要用吹风机来吹干渲染图,一个晚上就只能出一张图,”李道增说,“为了争第一,我们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就是拼命干。”
  到了1990年,国家大剧院的项目又被提出来了,李道增代表清华参与其中一个方案的设计,然而这又是一个巨大的空心汤团。
  1997年,国家大剧院要动真格的了,李道增在原先1991年方案的基础上,两个月就拿出了模型。这次是国际招标,送到中央首长办公桌上供最后定夺的有3个方案,其中一个就出自李道增之手。
  李道增的建筑理念跟梁思成一致,也欣赏北京的故城之美。他认为中国大型公共建筑都讲究对称,而且故宫、天安门是存留在世界人民心中的“中国标志”,在它们旁边建大剧院,就要与这些古建筑协调,避免喧宾夺主。应该“近看有形、远看有势”、不设“虚假空间”。但在评选和后几轮的方案修改时,上级提出了要求:要有“标志性”、“要是国内外所没有的”、“要有说法”。
  经过漫长的论证与等待,李道增40年来的国家大剧院设计之梦破灭了,最终入选的是造价几十亿的法国设计师安德鲁的“水泡”方案——把剧场全部沉入地下,上建一个圆形拱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大剧院,俗称“鸟蛋”。
其他文献